排序
《老子》13_01_校笺_08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此二语乃上世遗言,故《老子》采用之,而又分释其义于下也。‘辱’与‘大患’对举,皆名词;‘寵’与‘貴’皆动词。‘寵’谓爱之,‘貴’谓重之也。《老子》言君道,尝言:‘知其白...
《老子》58_08_校笺_14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按:柰卷、室町、顾欢作‘害’,遂州、磻溪、楼正及武内敦本作‘穢’,《韩非子·解老》引此,乾道本作‘穢’,道藏本作‘劌’。顾广圻云:‘藏本乃以他本《老子》改耳,《韩非子》...
《老子》15_14_校笺_14_张煦
张煦云:“林作‘是以能蔽不新成’。吕作‘故能弊不新成’。赵作‘故弊不新成’。苏、葛同王弼。”
《老子》19_06_校笺_12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‘素’即‘樸’,‘私’即‘欲’,二者谊一,不过易词以言之。五十七章‘我无欲而民自樸’,可知‘樸’即‘无欲’。‘无’亦‘寡’也,故此文‘少私’,即七章之‘无私’;‘寡...
《老子》38_09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《韩非子·解老》‘始’,亦作‘首’。”
《老子》21_音韵_04_黄瑞云
黄瑞云云:“容、從(东部),德、道(对句句中双声相叶)。”水海按:“德”,上古端母职部【tek】;“道”,定母幽部【deu】,二字非為双声明矣。但二字,可以旁对转(eu→e→ek),幽职合韵...
《老子》75_01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诸本“取食税”皆作“上食税”,与帛书本异。作“以其上食税之多”,“上”指君上,这样,他本的意思就成為:人民飢餓的原因,(仅仅)是由于君上收取的粮食税太多而造成的。帛书本作“...
《老子》42_08_校笺_08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、王弼作‘人之所教,我亦教之’。明皇作‘人之所教,我亦義教之’。”水海按:譣今易玄本(御注本)则作“人之所教,亦我義教之”,唐玄宗注本、唐玄宗疏本亦同易玄本。
《老子》49_10_校笺_07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‘注’字,顾本成疏:‘河上作注。’···今帛书作‘屬’。《晋语》:‘若先,则恐国人之屬耳目于我也,故不敢。’韦解:‘屬,犹注也。’是‘注’谊同‘屬’,犹今语所说注意也。...
《老子》50_08_校笺_01_校堪
此句,帛书甲本同;帛书乙本“甲兵”作“兵革”。今从甲本。严遵本、道藏河上公本、敦煌唐写本P二六三九、S三九二六《老子德经河上公章句》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傅奕本、景龙本、御注三本、楼正...
《老子》54_06_校笺_08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修道於國,俗易风移,还淳反朴,不偏於所近;一鄉修道,犹未為遍,一國尽修,乃豐厚。夫百姓归厚,在君之化,修之庙堂,德流海外者,盖内正其身,不言而化,不教而理,下之应上,...
《老子》32_03_校笺_11_王弼
王弼注云:“抱樸无为,不以物累其真,不以欲害其神,则物自賓而道自得也。”
《老子》34_04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无‘故’、‘矣’二字。”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05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出口’,古本、龙兴观碑次解本‘口’并作‘言’。”
《老子》36_06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柔之勝剛,弱之勝强’,苏无二‘之’字;纂微、司马、曹、陈并作‘柔弱勝剛强’。”
《老子》36_音韵_04_江永
江永云:“淵,一均切。旁证:《老子》:‘鱼不可脱於淵,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。’本证:《诗经》‘其心塞淵’,韵身、人;‘秉心塞淵’韵零、人、田、千。”
《老子》15_04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豫兮若冬涉川’,古本七句皆有‘兮’字。‘豫’,象属。此形容善為士者,循理应物,审于始而不躁进也。”
《老子》15_08_校笺_08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敦兮其若樸’,按:唐写卷子残本同此。范、宋河上‘樸’并作‘朴’,易州作‘敦若朴’,臧疏作‘敦若樸’,馆本‘敦若撲’。成疏曰:‘敦者淳厚。’则成本亦作‘敦’。按:‘敦’...
《老子》62_02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不善人之所不保’,各本作‘所保’。”
《老子》62_05_校笺_09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《左传·襄公二十八年》云:‘既崔氏之臣曰:与我其拱璧,吾献其柩。’杜注:‘崔氏大璧。’《正义》:‘拱,谓合两手也。此璧两手共抱之,故为大璧。’据此,则王注谓为‘拱抱...
《老子》18_述评
这一章节旨在说明“仁义”、“大伪”、“孝慈”、“贞臣”产生的社会思想背景。老子认为,“仁义”、“大伪”、“孝慈”、“贞臣”等都是在君上失道丧德的病态社会条件下出现的。至德之世,道德...
《老子》20_06_校笺_11_武内义雄
武内义雄云:“‘若亨太牢’,王本‘亨’字,陆氏读为‘烹’,河上公读为‘享’。又改‘亨’作‘饗’。现在河上本、王弼本皆作‘享’。《玉烛宝典》三引此文作‘饗’,與陆所引河上本合。盖唯一...
《老子》21_08_校笺_08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按:馆本(旧存北京图书馆《唐人写本残卷》)亦作‘終’。作‘終’非。‘閲’字古文训‘总’,大田晴轩引《列子·仲尼篇》:‘閲弟子四十人同行。’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:‘万物之总...
《老子》24_07_校笺_06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物或有惡之’,各本无‘有’字。‘故有道不處’,御注、王弼‘道’下有‘者’字,河上有‘者’字,句末有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75_今译
人民的饥饿,因为他们被收取粮食税太多,所以饥饿。百姓的不易治理,由于统治者强作妄为(,而骚挠他们),因此不易治理。民众的轻死,在于他们把谋求生存的事看得很重,因而轻死。只有不把形体...
《老子》76_05_校笺_04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故堅强處下’,各本作‘强大處下’,无‘故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78_07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''受國之不祥'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、叶、清源、黄、程'不祥'上并无'之'字。'是為'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五注、曹、陈、达真、叶、清源、黄、程、邵并'為'作'謂'。'
《老子》27_05_校笺_11_明太祖
明太祖云:“‘吾’有天下,而守在四夷,民安物阜,君臣同心,军民遂其生而同其志,‘吾’雖无關鍵、繩約而結者,孰能善可開而善可解?所以善閉善結者,皆譬言道养天下之人,则天下之人为‘吾’...
《老子》27_07_校笺_14_魏源
魏源云:“救人无救之之迹,岂非重襲不露之天明乎?后章言‘是謂微明’,‘襲明’,犹微明也。又云‘是謂襲常’,‘襲明’,犹襲常也。盖知常曰明也。”
《老子》28_06_校笺_12_冯达甫
冯达甫云:“知其雄是内自强,守其雌是外谦下;知其白是心底瞭亮,守其黑是外貌糊涂;知其榮是内心自尊,守其辱是外卑下。是守雌、守黑、守辱,莫非韬光养晦而已。这样,才能足此常德,而歸於樸...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