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子汇编数据 第171页

《老子》50_05_校笺_09_张舜徽

张舜徽云:“《老子》此言,所以戒人君宜寡欲以全其生也。《吕氏春秋·本生篇》云:‘贵富而不知道,适足以为患。不如贫贱;贫贱之致物也难,虽欲过之,奚由?出则以车,入则以辇,务以自佚,命...
05514

《老子》15_12_校笺_09_武内义雄

武内义雄云:“敦、景、遂三本,并无‘孰能’二字。”
0498

《老子》62_02_校笺_06_武内义雄

武内义雄云:“敦、景、遂三本作‘所不保’,‘不’字恐衍。”
05913

《老子》66_05_校笺_03_薛蕙

薛蕙云:“‘處上而民不重,處前而民不害’,‘民’一并作‘人’。”
0517

《老子》63_06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□□□□,□□必多難”,前句损掩七个字,《甲本释文》校补为“夫輕諾者必寡信”;后句损掩“多易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作“夫輕若□□信,多易必多...
03815

《老子》39_15_校笺_05_薛蕙

薛蕙云:“‘故致數輿无輿’,一作‘數車无車’,一作‘數譽无譽’,一作‘故至譽无譽’,无‘數’字。”
0395

《老子》73_05_校笺_05_孙鑛

孙鑛云:“‘疏而不失’,‘失’一作‘漏’。”
0337

《老子》22_01_校笺_16_唐玄宗

唐玄宗疏云:“曲者,委曲从顺者也。言人能委曲从顺,不與物忤,則可以全身,故云‘曲則全’。枉者,受屈于物。直者,可以正曲也。《春秋》曰:‘正曲為直;’言人虽不與物忤,若物来枉己,己能...
04415

《老子》20_11_校笺_06_罗振玉

罗振玉云:“景龙本、御注本均无‘而’字。”
02915

《老子》60_04_校笺_09_陶鸿庆

陶鸿庆云:“‘非其’二字,盖涉上文‘非其鬼不神’而误衍也。王注云:‘道洽,则神不傷人;神不傷人,则不知神之为神。道洽,则聖人亦不傷人;聖人不傷人,则不知聖人之为聖也。犹云不知神之为...
03510

《老子》12_05_校笺_09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文次与通行本稍异,似有错简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正义引“五味令人口臭,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聾”。其文次又不同。《庄子·天地篇》云:“且夫失性有五:一曰五色...
04215

《老子》60_01_校笺_14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不扰也。躁则多害,静则全真。故其國弥大,而其主弥静。然后乃能广得众心矣。”
0525

《老子》45_01_校笺_08_高明

高明云:“《德经》第四十一章‘大方无隅,大器免成,大音希声,大象无形’,凡事成‘大’者其义相反,这是老子以无为观察事物的辩证逻辑。此言‘大成若缺’与‘大盈若盅’,‘成’与‘缺’意义...
0429

《老子》18_03_校笺_10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甚美之名,生于大恶,所谓美恶同门。若六親自和,國家自治,则孝慈、忠臣不知其所在矣。鱼相忘于江湖之道,则相濡之德生也。”
0446

《老子》03_03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欲’,贪也。‘亂’,紊也。《音辩》云:‘古本皆有民字。’不見有可贪之事物,则民心自然不紊亂矣。苏曰:‘見可欲,则民患于不得,而至于亂。’”
0337

《老子》58_08_校笺_09_洪颐煊

洪颐煊云:“‘穢’,是‘劌’字之讹。《礼记·聘义》:‘廉而不劌’,《荀子·荣辱篇》:‘廉而不见贵者劌也’,扬子《法言》:‘廉而不劌行也。’此所引是《老子》之文。王弼本作‘廉而不劌’...
0267

《老子》27_06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“聖(简作圣)”假作“聲(简作声)”(上古二字皆为书纽耕部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正。乙本“聖(简作圣)”省作“职”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正。想尔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敦煌丁...
0567

《老子》70_06_校笺_06_易顺鼎

易顺鼎云:“《文选·籍田赋》注引有‘而’字。”
03312

《老子》66_06_校笺_08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‘猒’,范同,各本及《文选·吊魏武文》注引作‘厭’。《淮南子·主术训》曰:‘推之而不厭;’《列子·黄帝篇》注引向秀《庄子注》曰:‘天下樂推而不厭;’盖并本此,亦作‘厭’...
03413

《老子》17_06_校笺_10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‘功成事遂,百姓皆曰我不然’,按:易州‘功成’乙(逆)转,范、彭‘不’作‘自’。臧疏、易州、磻溪、寇、赵(秉文)无‘皆’字,‘曰’作‘謂’,‘不’作‘自’。白、张嗣成、...
0245

《老子》26_01_校笺_04_毕沅

毕沅云:“‘靖’,诸本皆作‘静’。古字无‘躁’,应作‘趮’。”
0317

《老子》74_今译

如果人民总是接近于不畏惧死亡,(那么,)为什么还要用刑杀来恐吓他们呢?假使人民总是接近于畏惧死亡,而有犯律搞邪道的人,“我”将把他们捕得而杀掉,谁还敢以身试法呢?如果人民总是接近于...
03510

《老子》27_04_校笺_07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不可開’,各本‘不’上有‘而’字,下句亦然。”
04211

《老子》34_01_校笺_15_唐玄宗

唐玄宗注疏云:“大道汎兮,无系而能应物,左右无所偏名矣。···汎兮者,无系之貌也。言道之為物,非阴非阳,非柔非刚,汎然无系,能应众象,可左可右,无所偏名。故庄子曰:‘夫道未始有封。...
0325

《老子》42_09_校笺_07_水海

水海按:强梁者,强力横行的人。“木绝水曰梁,负栋曰梁,皆取其力之强。”(焦竑注语)“强梁者不得死”,与“强梁者不得其死”意同,言强力横行的人“皆不得寿终”而死(参看《论语注疏》);...
0347

《老子》33_01_校笺_10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人能虚静,则可以知人,可以自知。知人以智言,非私智也,猶止水之燭物也。”
0436

《老子》51_07_校笺_04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按:第十章‘生而不有’四句为圣人言,此就道言;文句相同,而其对象异也。” 又,河上公注云:“道生萬物,不有所取以為利也;道所施為,不恃望其报也;道長養萬物,不宰割以為利...
0397

《老子》05_03_校笺_08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間”,“間”、“門”形近,“門”当為“間”字之误。又,“與(简作与)”,“歟(简作欤)”的假借字。《说文通训定声》云:“歟,经史多以‘與’為之。”《说文》...
03110

《老子》27_05_校笺_10_吴澄

吴澄注云:“‘繩’、‘約’,索也。合之而成体曰繩,用之而束物曰約。结系者必用繩約,然常人所为尔。有道者观之,则岂謂之善哉?善結者,以不結为結,故无繩約而其結自不可解。”
06214

《老子》26_04_校笺_06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奈何’,古本作‘如之何’。‘奈’,如也。‘乘’,去声。”
047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