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02_述评
老子认为现象界的一切事物及其称谓、概念、价值判断都是在对待的关系中产生的。 天下之物,总是一分为二,二又共处于一中,矛盾着的两个方面,互相对待,互相依赖,互相补充,又互相转化。 “天...
《老子》25_02_校笺_12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陆氏《音义》及焦氏《考异》引王本作‘宗兮寞兮’,与傅、范本同;今本‘寞’作‘寥’,与景福本同。又,景龙碑本无二‘兮’字,强本成疏引经文云‘寂寥’,知成所见本,亦无二‘兮...
《老子》52_音韵_05_水海
水海按:“啓其说,濟其事,冬身不棘。”事【d3ǐe】,之部;棘【kǐek】,职部。之部【e】和职部【ek】,主要元音相同,可以对转,故之职通韵,事、棘押韵。
《老子》78_01_校笺_11_马叙伦
马叙伦云:'六朝残卷作'天下莫柔弱於水,言水柔弱,而攻堅强者莫知能勝',按'言水柔弱'四字似注文。'天下莫柔弱於水',赵写同此。···磻溪、馆本、卷子成疏、臧疏、柰卷作'天下柔弱莫過於水'...
《老子》32_09_校笺_15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江海善下,為百川之所共凑;圣道虚容,為衆生之所歸往。故下文云:‘江海所以能為百川王者,以其善下也。’”
《老子》18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“安”作“案”;帛书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御注三本、邢玄本、景福本、遂州本、楼正本、成玄英本、李约本、强思齐本、杜光庭本、宋徽宗本、...
《老子》08_05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王弼作‘正’,《永乐大典》作‘政’。作‘正’者非。”
《老子》39_15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故致數與无與”;乙本作“故至數輿无輿”。今从乙本。严遵本“至”作“造”,无“數”字,第一“輿”字后有“於”字,谓“故造輿於无輿”。河上公本、王羲之本、顾欢本、景龙...
《老子》67_10_校笺_03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六朝残卷‘捨其慈且勇’句,‘捨’字同此;‘捨其儉且廣’句,‘捨’作‘舍’。馆本作‘赦’,无‘其’字。” 又,河上公注云:“舍其儉约,但为奢泰。”
《老子》43_02_校笺_04_水海
水海按:今严本(怡兰堂校本、道藏严本)作“无有,入於无間”,与范氏所见不同。宋刊河上公本作“无有入无間”,无“於”字;道藏河上公本、敦煌唐写本P二六三九号、S三九二六号《老子德经河上...
《老子》33_07_校笺_06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道不可以方所言,此言所者,以万物由是出而言也。人能有志于道,不离于初,故不失其所。如此者,乃久也。”
《老子》79_03_校笺_13_大田晴轩
大田晴轩云:''徹'字诸家或為通,或為明,或為徹法之徹,要皆不悟此一章之言,為何所指,故纷纭谬说,如一閧之市耳。按:徹,剥取也。《豳风·鸱鸮》曰:'徹彼桑土,绸缪牖户';毛传:'徹,剥也...
《老子》17_06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事遂’,五注作‘名遂’。‘百姓皆曰’,司马无‘皆’字,纂微、苏、曹、陈并‘皆曰’作‘謂’,黄、程‘曰’作‘謂’。”
《老子》18_04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甲、乙本作“閣”,此字则同“悶”,昏悶之谊。作“昏”者,与此义通。“昏”,同“昏”。《玉篇·日部》:“‘昬’同‘昏’。”今当从帛书甲、乙本作“”。又,乙本有“安”字,甲本作...
《老子》24_06_校笺_17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按:‘贅’字,馆本、遂州本作‘餟’,非。《方言》卷十二:‘餟,馈也;’《字林》:‘餟,以酒沃也,祭也。’‘餟行’无义,盖音近而误。按:‘行’读作‘形’是也。《庄子·骈拇...
《老子》53_01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古棣说非也。严遵《道德指归》之文,就是据所见《老子》本的原文所作的注解性文字,从中是可以窥见《老子》原文之貌的。从严遵注解性文字看来,严氏所见《老子》本文作“挈”而不作“介...
《老子》57_09_校笺_05_罗运贤
罗运贤云:“《东征赋》注引‘我无為而民自化,我无事而民自富’;《西京赋》注引‘我好静而民自正,我无欲而民自朴’。《御览》六二四及六五九亦并以‘我好静而民自正’句,置于‘我无事而民自...
《老子》22_06_校笺_04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言人能不自見其美,尝委顺于物,其全德日益明白也,故云‘故明’。”
《老子》70_02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而人莫之能知,莫之能行’,傅奕同古本。”
《老子》27_05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“无纁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同此句。今从乙本。宋刊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御注本、楼正本、唐玄宗疏本、李约本、强思齐本、杜光庭本、宋徽宗本、苏辙本、邵若愚本、...
《老子》48_05_校笺_11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《广雅·释诂》:‘取,為也。’《国语》十四:‘疾不可為也。’韦解:‘為,治也。’是‘取’与‘為’通,‘為’与‘治’通。故河上云:‘取,治也。’”
《老子》77_09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其不欲見賢耶’,李‘見’如字;纂微、曹、陈无‘耶’字;叶‘賢(简作贤)’上有‘其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3_06_校笺_08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勤能行之,其志必获,故曰‘强行者有志’矣。”
《老子》61_03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大國又宜主静,譬之天下之牲,牝常以静勝牡之动也,惟静而无為可以应动,惟谦而居下可以得众。上文‘下’字并上声。”
《老子》04_01_校笺_07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(景龙本)‘久不盈’,各本作‘或不盈’。”
《老子》49_11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应作“孩”。《说文》云:“咳,小儿笑也。从口、亥声。孩,古文咳从子。”《字汇补》云:“咳,与孩同,小儿也。”由此可知,“孩”為“咳”的古字,“咳”则为今字。按高亨、张舜徽等...
《老子》28_11_校笺_09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各本‘大制’上并有‘故’字。磻溪作‘大制不割’;易州作‘是以大制无割’;馆本作‘是以大制不割’;罗卷作‘是以大剬无割’,‘制’作‘制’者,形近而误。《史记·五帝本纪...
《老子》77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二语,帛书甲本作“天下□□,□□□者也”,“天下”之“下”为衍文,下文“故天之道”可证;前语损掩“之道”二字,后句损掩“猶張弓”三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前语同此,后句作...
《老子》67_02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张松如说是也。许抗生亦谓“‘夫唯不肖,故能大’与下文‘不敢为天下先,故能成事长’相一致。”
《老子》30_06_校笺_02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果而不得以是’,各本‘以’作‘已’,无‘是’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