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02_01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这些注释,都在说明“美”、“惡”的事端或概念,皆乃相因对待而生也。又,“美”与“丑”為对言(语言学上叫反义词),此处“惡”,当注释為“丑”,(同理,下“不善”当注释作“惡”...
《老子》20_02_校笺_05_吴澄
吴澄云:“‘唯’、‘阿’皆应声。‘唯’,正顺;‘阿’,邪谄。‘幾何’,言甚不相远也。”
《老子》20_03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善之與惡,相去何若’,陆(德明)‘去,欺虑切’。苏无此二句。”
《老子》25_02_校笺_11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‘寂’、‘寥’当依《释文》改作‘宗’、‘寞’,以复王本之真,今本盖后人依河上本改之。强本成疏引经文云:‘寂寥;’是成本无二‘兮’字。按:王注:‘寂寥,无形体也。’此...
《老子》31_03_校笺_07_许抗生
许抗生云:“甲本作‘故有欲者弗居’,乙本缺文。傅奕本、通行本皆作‘故有道者不處’。今从傅本改‘欲’為‘道’。甲本此句与老子思想不合。”
《老子》11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其无□□之用□”。《甲本释文》校补為:“當其无有,車之用也。”乙本作“当亓无有車之用也”。《乙本释文》校点為:“当其无有,車之用也。”许抗生、高明则以“當其无...
《老子》60_01_校笺_02_成玄英
成玄英云:“‘烹’,煮也。‘腥’,魚也。河上公作‘鮮’字,亦魚也。言煮小魚挠之刚糜烂,任置即自全,喻理國无为即太平,躁动则荒乱。”按:成玄英本当作“治大國若烹小腥”。然顾本成疏则谓...
《老子》45_06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靓勝炅”,乙本损掩。靓,与“静”、“靖”音同。洪兴祖《楚辞补注》注《九辩》“靚杪秋之遥夜兮”云:“靓,音静。”聂石樵《楚辞新注》云:“靓,读為靖,……《文选·思玄...
《老子》41_03_校笺_06_俞樾
俞樾云:“今按:王说是也。‘下士聞道,大而笑之’,与上文‘上士聞道,勤而行之’两句相对。傅奕本作‘上士聞道,而勤行之’,‘下士聞道,而大笑之’,盖误移两‘而’字于句首,然下句之有‘...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13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‘歙’,《释文》作‘偏’,范见王本作‘翕’,当据《释文》为正。‘歙’为本字;‘噏’、‘翕’、‘偏’均为通用之字。按:《淮南子·本经训》:‘開闔張歙’;又《精神训》:‘開...
《老子》33_音韵_04_水海
水海按:“知人者,知也;自知者,明也;勝人者,有力也;自勝者,强也。”知【tǐe】、力【lǐek】为韵,明【mian】、强【gǐan】为韵。知【tǐe】,支部;力【lǐek】,职部;职部【ek】和锡...
《老子》30_07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是謂果而勿彊’,一本无‘謂’字。决之而勿矜其能,勿伐其功,勿憍其势,决之於不得已,此所謂决之而非以兵取强也。”
《老子》37_03_校笺_15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吾者,指王侯而言。作,动起也。鎮者,安也,重也,壓也。无名之樸,道也。人之心易塞而难虚,易动而难静,易迁而难守,易变而难常,虽已相化,而或有復為外物所动,欲起妄作者,则...
《老子》23_08_校笺_08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王冰《四气调神大论篇》注引此并无‘樂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6_07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魚不脱於潚”,“不”后无“可”字,“淵(今简作渊)”作“潚”,高明谓“假‘潚’字为‘淵(简作渊)’”,帛书整理小组认为“潚”为“淵(简作渊)”之讹。按:上古“潚”...
《老子》53_03_校笺_18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谓大道甚平易,而民甚好行小路,以譬民不由正道,循自然平易处行,乃好施设行险,侥倖以速求名利也。下有甚焉,则上必有好者。苏曰:‘大道甚夷,无有险阻。世之不知者以为迂缓,而...
《老子》68_02_校笺_02_薛蕙
薛蕙云:“‘善勝敵者不争’,一无‘敵’字;‘争’,一作‘與’。”
《老子》34_05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故本当作“萬物歸焉而弗為主,可名于大”。先说作“歸焉”而不作“歸之”。如上所述“焉”是兼词,相当於“於之”。“於”,介词;“之”,代词,代“道”。“萬物歸焉”,就是...
《老子》20_15_校笺_17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英伦作‘忽若晦’,广明、景福、室町三本作‘忽兮其若海’。按:王、范本作‘澹’字是也。王羲之本亦作‘澹’,景龙碑本误作‘淡’。《说文》:‘澹,水摇也,从水詹声;’与‘淡’...
《老子》53_03_校笺_05_薛蕙
薛蕙云:“‘大道甚夷,而民好徑’,‘而民’,一作‘民甚’。”
《老子》08_04_校笺_06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王羲之本亦作‘人’。”
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知”。想尔本、傅奕本等本即作“知”。《庄子·胠箧篇》和《在宥篇》两次援引皆作“知”。“知”,后来写作“智”。又,帛书甲本与通行本无“而”字,乙本有“而”字...
《老子》08_02_校笺_09_王安石
王安石云:“水之性善利萬物,萬物因水而生。然水之性至柔而弱,故曰不争。衆人好高而惡卑,而水處衆人之所惡也。”
《老子》31_09_校笺_08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王本‘夫樂殺人者,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’,景龙本、敦煌本均无‘人’字,与御注三本均无‘則’字、‘以’字。又与英伦诸本均无‘矣’字。‘得志’,景龙、敦煌二本‘志’均作‘意...
《老子》59_07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是胃深固氐,長□□□□道也”,“”为“根”之别构(《甲本释文》误释为“槿”);“氐”为“柢”之假(上古二字皆为端纽脂部),损掩下句“生久視之”四字,《甲本释文》...
《老子》31_05_校笺_03_纪昀
纪昀云:“‘兵者不祥之器’,按:自此句至‘言以喪禮處之’,似有注语杂入,但河上公注本及各本俱作经文,今仍从之。”
《老子》37_05_校笺_10_想尔注
想尔本注云:“道常无欲,樂清静,故令天地常正。天地,道臣也。王者法道行诫,臣下悉皆自正矣。”
《老子》61_02_校笺_06_吴澄
吴澄云:“‘交’,会也。大国者诸小國之交会,如水之下流,为天下众水之交会也。”
《老子》14_01_校笺_01_校勘
两句,帛书甲本“微”作“聳”,為“微”的异体(银雀山汉墓竹简《孙膑兵法·威王问》和《北海相景君铭》、《赵宽碑》皆有此字,竹简《孙膑兵法·威王问》摹写本释文即把“聳”写作“微”),《...
《老子》58_07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作“人”是。此“人”为泛指,不仅包括“人君”(指“俗君”),也包括一般“民众”。韩非作“人”是,释之为“众人”则不确;河上公作“人”是,训为“人君”亦不确;至王弼始改“人”...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