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33_08_校笺_09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《意林》卷一、《群书治要》卷三十引《道德经》‘死而不妄者,壽’,并引河上公注(河上公注谓:‘目不妄视,耳不妄听,口不妄言,则无怨恶于天下,故长壽。’),知河上公所见古本...
《老子》12_05_校笺_07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心耽丝竹,耳滞宫、商,不能反听希声,故曰聾也。《庄子》云:‘非唯形声有聾盲夫,智亦有之也。”
《老子》57_06_校笺_06_罗运贤
罗运贤云:“《御览》六二四引‘人多伎巧’。”
《老子》34_02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作‘功成而不名有’,今王弼同河上。”水海按:今凡诸王本作“功成不名有”,无“而”字,同宋刊河上公本,而稍异於道藏河上公本。
《老子》12_音韵_06_王念孙
王念孙云:“‘爽’字古读若‘霜’,正与明、聰、扬為韵。故《老子》‘五味令人口爽’亦与盲、聾、狂、妨為韵。而《庄子·天地篇》*五色乱目,使目不明;五声乱耳,使耳不聰;五味浊口,使口厉...
《老子》57_09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当有“而”字。有“而”义顺,并且强调了“我无為”与“民自化”、“我好静”与“民自正”的因果关系。“而”即“则”、“就”之义。《庄子》引文有“而”字,帛书本有“而”字,证明《...
《老子》34_04_校笺_10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‘常无欲’三字,盖涉王注‘故天下常无欲之时’而衍。敦煌丁本无此三字,是也。按十四章:‘搏之不得名曰微。’《广雅·释诂》二:‘微,小也。’故此‘小’非大小之小,乃搏之...
《老子》13_02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当有“若驚”二字。“何謂龍辱若驚”与下文“何謂貴大梡若身”文例相同:以设问启下文。别本无“若驚”二字,误脱也。强思齐本成玄英疏云:“‘何謂寵辱?’假设疑问也。”则成玄英本亦...
《老子》58_01_校笺_10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其政閔閔’,范同此。各本及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并作‘悶悶’。按:‘閔’即为‘紊’。‘其民偆偆’,范同此。馆本作‘蠢蠢’,宋河上、臧疏、易州、柰卷、白、张之象、潘及《治...
《老子》34_07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終不為大’,五注、达真、黄、邵、叶并作‘以其不自大’。”
《老子》13_06_校笺_02_焦竑
焦竑云:“‘貴大患若身’,当云‘貴身若大患’,倒而言之,古语类如此。”
《老子》58_04_校笺_05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按:易州‘孰’作‘熟’。‘極’,尽也。··福依于禍,禍隐于福,而谁能知禍福之穷尽乎?”
《老子》35_02_校笺_03_张煦
张煦云:“赵‘泰’作‘太’。”
《老子》13_09_校笺_06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故貴身於天下’,御注作‘故貴以身為天下’,与王弼本同。河上作‘故貴以身為天下者’。”
《老子》58_07_校笺_08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臧疏‘人’作‘民’。依《周易》注则王亦作‘民’,今作‘人’者,后人据别本改之也。各本无‘也’字。馆本‘日’作‘曰’。白、柰卷、易州、馆本、磻溪、臧疏并无‘矣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11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范、彭、臧疏、易州、罗卷‘言’字同此。成疏云:‘至道虚寂,其体希夷,所以出言淡然无味;’是成亦作‘言’。”
《老子》13_音韵_02_黄瑞云
黄瑞云云:“驚、身(惊,耕部;身,真部)。貴、愛(物部,对应句首字叶韵)。”
《老子》58_音韵_04_魏源
魏源云:“‘悶’与‘淳’韵,‘察’与‘缺’韵。”
《老子》35_08_校笺_03_纪昀
纪昀云:“‘用之不足既’,按:‘足’,河上公注本及各本俱作‘可’。”
《老子》14_03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捪”,通行本作“搏”或“搏”、“博”者(“搏”、“博”為“搏”之形讹),皆為误。“捪”,抚摸也。《说文》云:“捪,抚也,一曰摹也。”“捪”或体作“捪”,《...
《老子》59_02_校笺_10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《吕氏春秋·情欲篇》:‘论早定,则知早嗇’。又《韩非子·解老》述下文‘早嗇’义曰:‘夫能嗇也,是从于道而服于理者也。’又曰:‘圣人虽未见祸患之形,虚无服从于道理以称蚤服...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09_罗运贤
罗运贤云:“《意林》引‘歙’作‘噏’。”
《老子》14_06_校笺_10_老子甲本释文
《老子甲本释文》校注:“攸,乙本作謬(简作谬)。按《庄子·天下篇》论庄周‘謬悠之说’,成玄英疏:‘謬,虚也。悠,远也。’疑攸当作攸,读為悠,意為謬悠虚远。通行本作皦(jiǎo)。”
《老子》59_06_校笺_04_河上公
河上公注曰:“國、身同也。母,道也。人能保身中之道,使精气不劳,五神不苦,则可以長久。”
《老子》36_03_校笺_05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‘將欲去之,必固舉之’,按:帛书‘舉之’,字作‘與之’,‘與’、‘舉’古通用。‘舉’與‘去’正为对。后人以下‘予之’,一作‘與之’,因‘與’字叠见,遂臆改上‘與’作‘興...
《老子》14_09_校笺_05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敦煌丙本无‘謂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60_01_校笺_03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烹’,普庚反,不当加火。‘小鮮’,‘鮮’音仙。”
《老子》36_06_校笺_08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《韩非子·喻老》云:‘处小弱而重自卑,謂損弱勝强也。’是《老子》古本‘柔’当作‘損’,‘强’上无‘剛’字。‘弱’即小弱,‘損’即自卑,言以自卑及小弱勝强也。其作‘柔弱’...
《老子》14_12_校笺_07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‘古’者,指泰初时期天地未辟以前而言,与後人通常所謂‘古时’不同。天地未辟,一无所有,老子於一章謂之‘无名’,於此章謂之‘古’或‘古始’,其谊一也。‘有’為老子特创名词...
《老子》60_03_校笺_07_老子注释
复旦大学哲学系《老子注释》云:“‘非’,不但。四句义为:不但鬼不灵验,神也不傷害人。不但神不傷害人,‘聖人’也不傷害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