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77_07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宋河上、馆本、易州、卷子成疏、臧疏、柰卷、磻溪作‘唯有道者’,柰卷‘道者’下有‘乎’字。六朝残卷作‘唯有道乎’。伦谓此文当作‘惟有道者’。”水海按:易州本作“其唯有道者...
《老子》45_04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訥’,怒忽反。”
《老子》26_01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靖’,按:各本及《文选·秋声赋》注、《答何劭诗》注引并作‘静’。此是。”
《老子》77_音韵_04_水海
水海按:“天之道,猶張弓者也!高者归之,下者舉之;有餘者損之,不足者益之。故天之道,損有馀而益不足;人之道則不然,損不足而奉有餘。夫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【下】者?唯有道者乎!”也...
《老子》45_07_校笺_10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万物因之(静)以生,生托静而起,故知静為生本,亦為躁君。取喻大成大满,由能缺能冲,所以无弊无穷,而致生尔。夫能无為清静者,则趣生之本。此劝人当务静以祈生,不当轻躁而赴...
《老子》26_03_校笺_06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燕處’,王弼、傅奕本作‘宴處’。”
《老子》78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'□□□□,□勝强',前句损四字,《甲本释文》校补为'故柔勝剛',后句损一字,校补为'弱'。帛书乙本作'水之朕剛也,弱之朕强也','柔'作'水',《乙本释文》校注云:''水',...
《老子》46_02_校笺_09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此以军中所用之戎馬不足,牝馬上阵为言,当为《老子》之古义。”
《老子》26_05_校笺_06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輕則失臣’,王弼作‘失本’,《大典》作‘失根’。”
《老子》78_06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''垢',古口反。'
《老子》46_06_校笺_05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按:《韩非子·喻老》引作‘知足之为足矣’,当为古本。”
《老子》27_01_校笺_11_罗运贤
罗运贤云:“《御览》六五九引‘轍’作‘輒’,‘迹’作‘跡’。”
《老子》78_音韵_05_水海
水海按:'天下莫柔弱於水,而攻堅强者莫之能先也,以其无以易之也。'先【sien】,文部;之【tǐe】,之部。之部【】和微部【ei】,主要元音相同(不属于对转),可以通转,故之微合韵;微部【ei...
《老子》47_02_校笺_07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磻溪作‘不窥牖,見天道’。张之象‘窥’作‘’。罗卷无‘牖’字。‘知’,《文选·思玄赋》注引作‘見’。成疏曰:‘覩自然之道。’是成亦作‘見’。”
《老子》27_03_校笺_08_王昶
王昶云:“开元、至元作‘善計不用籌算’。”
《老子》79_03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句首当有'故'字,因此处二句是承上启下。无'故'字者当為脱漏,应从帛书本补正。 又,河上公注云:'有德之君,司察契信而已。无德之君,背其契信,司人所失。'王弼云:'有德之人,念思其...
《老子》47_04_校笺_07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张嗣成、危大有本均引‘名’作‘明’。武内义雄曰:‘名乃明字之假借。’今按:《释名·释言语》‘名,明也’;名与明音义通,不必改字。”
《老子》27_04_校笺_21_水海
水海按:从哲学思想上来说,“閉門”,指關閉心智之門。《德篇》“塞其说,閉其門,冬身不堇”(通行本为第五十二章)。老子认为心智是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外界刺激而形成的輕躁的欲望,所以老子提...
《老子》01_02_校笺_02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‘道,可道也,非恒道也;名,可名也,非恒名也。’甲本作‘恒’,乃原文。后因避汉文帝讳改‘恒’为‘常’。然自《韩非子·解老》,《淮南子·氾论训》、《道应训》、《本经训》,...
《老子》48_02_校笺_03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《庄子·知北游篇》‘礼者,道之华而乱之首也,故曰:為道者日損。’又《后汉书》六十六《范升传》升奏议引‘颜渊曰:博我以文,约我以礼。孔子可谓知教,颜可谓善學矣。’下引《老...
《老子》27_07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常善救物,故物无棄物,是謂襲明’,古本。严遵同古本。”
《老子》01_06_校笺_10_王弼
王弼注云:“‘徼’,归终也。凡有之为利,必以无为用;欲之所本,适道而后济。故常有欲,可以觀其终物之徼也。” 又,焦竑云:“‘徼’,读如边徼之‘徼’,言物之尽处也。《晏子》曰:‘徼也...
《老子》48_05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“常”作“恒”,后因避讳而改为“常”,非“當”字之误也。“恒”即“常”义,今应作“恒”。“將欲取天下也,恒无事”和“取天下,常以无事”、“故取天下,常以无事”,...
《老子》27_09_校笺_03_王卡
王卡云:“‘故善人者,不善人之師;不善人者,善人之資。’强本无两‘者’字。”水海按:强思齐本引河上公注文本无两“者”字。 又,河上公注云:“資,用也。人行不善者,聖人犹教导使为善,...
《老子》02_01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斯惡已’,苏‘已’并作‘矣’。”
《老子》49_03_校笺_01_校堪
此两句,帛书甲本后句句末损掩一“之”字,今据诸通行本校补;帛书乙本仅残留前句句首一“善”字,其余全损。其他诸本两“善者”后有“吾”字,作“善者吾善之,不善者吾亦善之”。王雱本、崇宁...
《老子》27_音韵_02_朱骏声
朱骏声云:“‘策’字《老子》巧用叶迹、謫、策、解。”
《老子》02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是以聲人居无為之事,行□□□□”,“聖(简为圣)”假作“聲(简为
《老子》49_07_校笺_06_古棣
古棣云:“以有‘之’字于文为长。‘聖人之在天下也’,即圣人的治理天下,此处‘在’字训‘治’,但有其特殊性,即包含有不干涉的意思,似為老庄学派专门用语。《庄子·外篇》有《在宥篇》,‘...
《老子》28_02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古棣、高明之说為是。《老子》行文,逻辑严谨,表义简赅,常使用“递转推衍句法”,诚如高明所举之例,又如第二十五章:“字之曰道,强為之名曰大,大曰逝,逝曰远,远曰反。”等。这类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