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63_06_校笺_02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者’字,古本。夫輕諾许於人者,必少信实,固当谨乎言也。多輕易於事者,必多艰難,固当谨乎為也。”
《老子》67_05_校笺_08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太上之慈,视天下如一家,视万民如一身,天下共入于陶成之内,万物咸遂其生成之泽,是慈之量也。太上之儉,以无為而节天下之有為,以无欲而化天下之有欲,天下归于儉,则奢侈之风不...
《老子》70_06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“褐”下皆有“而”字,正与严遵本、敦煌壬本、傅奕本、范应元本同。有“而”字义足。 又,“褐(hè)”,乃《老子》书所用楚方言。《淮南子·齐俗训》注云:“楚人谓袍为...
《老子》78_04_校笺_04_严可均
严可均云:''莫能知',各本'能'作'不'。'
《老子》51_06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長’,张丈反。‘亭之’,如字别也。‘毒之’,‘毒’徒笃反,今作‘熟’。”
《老子》10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全损,《甲本释文》本校补为“明白四達,能毋以為乎?”帛书乙本作“明白四達,能毋以知乎?”今从帛书乙本。(宋)李荣本“四”字作“洞”,“毋”作“无”,无“以”字,谓“...
《老子》02_01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广明三年经幢残石本‘已’字作‘矣’。《论语集解》义疏九引两‘皆’字并作‘以’。”
《老子》31_10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范、白、罗卷、臧疏‘故’字同此,各本无。《治要》引两‘尚’字作‘上’。罗卷‘凶’作‘喪’。”
《老子》11_02_校笺_07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《考工记》‘无、有’用為二名,‘无’指車轂内外空间而言,‘有’指車轂而言。有車轂而无空间,固不能利转;有空间而无車轂,亦不能利转。《老子》此‘无’,与《考工记》谊同;但...
《老子》20_17_校笺_08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易州‘以’作‘已’。各本‘我’上并无‘而’字,以下句例之,当有‘而’字。各本‘且’并作‘似’,潘同此(作‘且’)。‘啚’,各本作‘鄙’。按:‘有以’之‘以’,借为‘...
《老子》75_04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夫惟无以為生者,是賢於貴生也’,古本。”
《老子》58_04_校笺_03_河上公
河上公注云:“‘禍’、‘福’更相生,谁能知其穷極时也。”
《老子》64_07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累’,纂微作‘絫’。”水海按:赵孟頫本亦作“絫”,纂微、赵本皆谓“九層之台,起於絫土”。
《老子》67_11_校笺_04_王卡
王卡云:“P二六三九《老子德经河上公章句》本、强本‘舍’并作‘捨’。影宋本(宋刊河上公本)无‘其’,据道藏本补。” 又,河上公注云:“舍其後己,但为人先。”
《老子》01_06_校笺_04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徼’,黄作‘竅’。”
《老子》05_01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猫’,别体字。”
《老子》70_06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披’,音被,衣覆也。‘褐’,短衣也。惟其真知吾道者希少,則吾道貴矣,其他可以智知者,何足貴哉!是以聖人内有真贵,外不华饰,不求人知,与道同也。故曰‘披褐而懷玉’。玉者...
《老子》22_07_校笺_03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(唐)李约本‘不自伐故有功’,在‘不自矜故長’句下。又《庄子·山木篇》:‘吾闻之大成之人曰:自伐者无功,功成者坠,名成者亏。孰能去功與名,而还與众人?’此即《老子》九章...
《老子》78_03_校笺_06_罗振玉
罗振玉云:''柔之勝剛',景福本'勝'作'能'。敦煌辛本作'故柔勝剛,弱勝强'。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07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《韩非子·难三》云:‘太上,下智有之,此言太上之下民无说也,安取怀惠之民。’《淮南子·主术训》云:‘是故朝廷芜而无迹,田野辟而无草;故太上,下知有之。’高注:‘言太上之...
《老子》17_02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同之;乙本作“亓□親譽之”,“其”作“亓”,“次”损掩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今从帛书甲本。敦煌唐写本S四七七《老子道经河上公章句》、宋刊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、顾欢本、御注...
《老子》81_01_校笺_05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俞、陶之说非也。《文心雕龙·情采篇》曰:‘老子疾伪,故称美言不信;’是刘勰所见《老子》本作‘言’字。河上于此句注云:‘滋美之言者,孳孳华词。不信者,饰伪多空虚也。’又,...
《老子》67_06_校笺_03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六朝残卷无‘夫’字。臧疏有‘夫’字,无‘能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78_01_校笺_13_朱谦之
朱谦之云:''而攻堅'句,与四十二章'天下之至柔,驰骋天下之至堅',语意正同。'堅'与'先'叶。水能怀山襄陵,磨铁销铜,故曰攻堅也。旧说'堅'、'强'二字连,则无韵。'水海按:朱谦之下句校为'而...
《老子》15_02_校笺_06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乙本‘微眇玄達’,今本作‘微妙玄通’,‘眇’、‘妙’二字通用,‘通’、‘達’二字义同,此当从今本。”
《老子》39_04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王侯得一以為天下贞’,‘貞’,正也。王弼、郭云同古本。一本‘貞’作‘正’,亦后人避讳也。河上公本作‘侯王’。”
《老子》12_05_校笺_08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人多以听声為聪,而鲜能反听于无声之声,可谓聾也。” 又,高明云:“甲、乙本语序与今本不同,除第一句同作‘五色使人目盲’之外,甲、乙本第二句‘馳騁田獵使人心發狂’,相当于...
《老子》17_06_校笺_10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功成事遂,百姓皆曰我不然’,按:易州‘功成’乙(逆)转,范、彭‘不’作‘自’。臧疏、易州、磻溪、寇、赵(秉文)无‘皆’字,‘曰’作‘謂’,‘不’作‘自’。白、张嗣成、...
《老子》23_08_校笺_02_薛蕙
薛蕙云:“‘同於道者,道亦得之;同於德者,德亦得之。’一二‘亦’字下并有‘樂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73_04_校笺_06_焦竑
焦竑云:“‘繟’,音闡,舒缓也。王作‘坦’,严作‘默’。不如作‘繟’为长,盖‘默’则重‘不言’,‘坦’则近‘不争’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