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34_07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終不為大’,五注、达真、黄、邵、叶并作‘以其不自大’。”
《老子》60_04_校笺_09_陶鸿庆
陶鸿庆云:“‘非其’二字,盖涉上文‘非其鬼不神’而误衍也。王注云:‘道洽,则神不傷人;神不傷人,则不知神之为神。道洽,则聖人亦不傷人;聖人不傷人,则不知聖人之为聖也。犹云不知神之为...
《老子》16_02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本作‘吾以是觀其復’,王弼本作‘吾以觀復’,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作‘吾以觀其復也’。”
《老子》65_07_校笺_02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深遠,與物反’,各本作‘深矣遠矣,與物反矣’。”
《老子》24_01_校笺_13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强本成疏引经文云:‘跂者不久。’是成作‘跂者不久’。按:王注:‘物尚进则失安。’‘企者不立’,盖所以喻人君行有为之政,如飘風暴雨,急往前进,而其结果,终不免失败也。”帛...
《老子》41_14_校笺_04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善貸且善’,各本作‘且成’。”
《老子》40_04_校笺_03_周立升
周立升云:“老子所说的‘无’,不仅是表示事物的实体性的范畴,而且还是表明事物的辩证性的范畴。所谓辩证性的范畴,就是说,‘无’是对‘有’而言,‘有’是对‘无’而论。没有‘无’也就无所...
《老子》42_03_校笺_05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負,亦抱也。《淮南子·说林训》‘負子而登墙’。高注:‘負,抱也。’”
《老子》42_07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故物或損之而益’,苏无‘故’字。‘益之而損’,苏上有‘或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5_10_校笺_11_陈鼓应
陈鼓应云:“道法自然,道纯任自然,自己如此。就是说,道以自然為归,道的本性就是自然。董思靖说:‘道贯三才,其体自然而已。’吴澄说:‘道之所以大,以其自然,故曰法自然。非道之外别有自...
《老子》27_08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陆希声无‘者’字,下同。”
《老子》50_05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查今本《韩非子·解老》,未引此两句,不知范有何据也?罗振玉、蒋锡昌误校景龙本“厚”下有“也”字,张松如又沿其误校。又,帛书甲本后句作“以其生生也”,答言“因为过于看重生道(...
《老子》28_10_校笺_14_水海
水海按:古棣说不确。一般学者按通语之释,“樸”即指“樸真”之道。王弼注云:“樸,真也。真散則百行出,殊类生,若器也。”成玄英疏注:“樸,真本也。散,布分也。器,用也。”徐大椿注云:...
《老子》04_01_校笺_13_罗运贤
罗运贤云:“《说文》及《初学记》二十三引并‘之’字绝句。”
《老子》29_06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羸’,力為反。”
《老子》30_01_校笺_12_想尔注
想尔注云:“治国之君务脩道德,忠臣辅佐务在行道。道普德溢,太平至矣。吏民怀慕,则易治矣。不可以兵彊也。兵者非吉器也,道之设形,以威不化,不可专心甘樂也。”
《老子》54_04_校笺_09_古棣
古棣云:“帛书乙本作‘有餘’,‘乃餘’和‘有餘’于义无殊。但是老子作诗在不妨碍内容表达的原则下力求整齐美,据此应作‘乃餘’。”
《老子》09_05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功述身芮,天□□□”,前句“遂”假作“述”(二字上古皆为物部字),“退”假作“芮”(“退”【t‘uet】,透纽物部;“芮”【nǐwāt】,日纽月部;物部【et】和月部【a...
《老子》55_02_校笺_04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御注、高翻作‘毒蟲不螫’,王弼作‘蜂躉虺蛇不蟄’。按:虫、虺两字通,作‘蟲’者误。”
《老子》10_01_校笺_07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钟会注云:‘載,辞也。’盖下皆四字,此独多一字,故士季以为发语之词。《礼器》碑文曰:‘皇戏统华胥,承聖天外。’首句五字,以后数十句皆四字,乃知古人原有斯例,然施之首句则...
《老子》57_04_校笺_04_张煦
张煦云:“吕、葛、苏、赵无‘夫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4_03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衣被’,纂微、苏、曹、陈、程并作‘愛養’。”
《老子》13_01_校笺_04_奚侗
奚侗云:“二句自是古语,而词意不相比,疑有误文。注家皆迂回其辞以就之。”
《老子》58_05_校笺_08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‘其无正邪’,‘邪’字傅作‘衺’,马叙伦从之,作为正邪之邪,以实代虚,非是。今诸王本及他本多作‘邪’字。帛书甲本损掩,乙本作‘熟知其極,(其)无正也?’也、邪古通用,此...
《老子》13_10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可以寄天下’,古本作‘則可以託天下矣’。开元本‘則’作‘若’,无‘矣’字。一‘寄’下有‘於’。”
《老子》35_05_校笺_06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淡无味’,各本‘淡’下有‘乎其’二字。”
《老子》59_01_校笺_16_水海
水海按:《韩非子·解老》等谓“治人事天”皆就人一身而言,以适动静、省思虑为“治人”,不极聪明,不尽智识为“事天”;高诱等人把治身养生释为“事天”,把治国治民解为“治人”;河上公、成...
《老子》15_08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“‘敦兮其若樸’,龙兴观碑次解本作‘混若樸’。木未斵曰樸。‘若樸’,质而无文章也。”
《老子》15_10_校笺_11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尘累斯尽,心灵虚白,故道德宽曠,包容若谷也。”
《老子》15_12_校笺_11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陈碧虚谓一本作‘孰能濁以静之而徐清?孰能安以動之而徐生?’文谊兼长,盖王弼古本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