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典汇编数据 第119页

《老子》64_13_校笺_04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好欲虽微,争尚為之兴;難得之貨虽细,贪盗為之起也。”
04211

《老子》19_06_校笺_03_毕沅

毕沅云:“‘樸’或作‘朴’,同。‘衰’作‘抱’,非也。”
0428

《老子》67_14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同前句,后句“如”省作“女”,或假作“女”【上古“如”、“女(汝)”二字皆为日母、鱼部】,“慈”省作“兹”或假为“兹”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正。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‘...
0426

《老子》46_03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同;帛书乙本无“於”字,今从甲本。王弼本、张之象本皆无此句。陈鼓应也误掉此句。《韩诗外传》卷九引“可”作“多”,谓“罪莫大於多欲”。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羲之本、顾欢本...
0427

《老子》03_06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帛书本。王羲之本无“恒”字,无“也”字,作“使民无知、无欲”。其他诸本“恒”作“常”,句末无“也”字。御注本、李约本、王真本“民”作“人”,谓“常使人无...
0429

《老子》28_11_校笺_13_冯达甫

冯达甫云:“‘故’,提示之词,义同‘夫’。《帛书》甲、乙本‘故’正作‘夫’。‘不’,傅本、范本、《释文》并作‘無’,王注亦作‘無’,《帛书》甲、乙本‘不’亦作‘無’。”水海按:帛书...
04215

《老子》09_03_校笺_12_王安石

王安石注云:“堂者,虚而受物者也。金玉满之,则是盈矣。故不能守。”
04213

《老子》32_01_校笺_15_吴怡

吴怡云:“一般把‘常’当做永远的意思,似乎很容易把这个‘常’字打发了,可是‘常’毕竟是老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术语,在第一章中便特别标出了‘常道’,所以这个‘常’还有较深的意义。在第一...
04212

《老子》14_06_校笺_06_石田羊一郎

石田羊一郎云:“各本无‘一者’。‘其上’二句失次,当移‘迎之’句上。”
0429

《老子》39_04_校笺_10_劳健

劳健云:“‘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’,‘貞’字,景龙、景福作‘正’,开元、傅奕、范应元与诸王本皆作‘貞’。范注:‘貞,正也,一本作正,后人避讳也。’按道藏御注御疏本原作‘正’,疏云‘本...
0427

《老子》24_03_校笺_06_唐玄宗

唐玄宗疏云:“夫自見之人,失于殷鉴,露才扬己,欲以自明,殊不知动则見尤,物无与者,己之事业,终于昧然,故云‘自見者不明’。”
04213

《老子》02_02_校笺_04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皆知善之為善’,‘皆’上一有‘天下’字。”
04210

《老子》28_03_校笺_11_萧兵

萧兵云:“‘復歸於婴兒’是什么目的?张松如说:‘復歸於婴兒’、‘復歸於樸’,也正是四十章所谓‘反者道之动,弱者道之用’的意思。···老子在这里说的只是‘恒德不離’、‘恒德乃足’的一...
0428

《老子》32_07_校笺_07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按:道藏王弼本‘可’作‘所’,正與注合,当据改正。胡谓‘殆’当作‘治’;然十六章‘没身不殆’;二十五章‘周行而不殆’;五十二章‘没身不殆’;四十五章‘知止不殆’;连此言...
0427

《老子》34_07_校笺_10_古棣

古棣云:“‘以其冬不自大,故能成其大’,傅奕本、河上公古本(古棣即指王羲之本)除‘冬’字作‘終’外皆如此。帛书与此略同,惟缺‘終’字、‘其’字,作‘以其自不為大也,故能成大’。按:...
04215

《老子》14_09_校笺_12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謂道不可以狀言,而万狀由之而著,故曰‘无狀之狀’。道不可象言,而万象由之而見,故曰‘无物之象’。”
04215

《老子》21_02_校笺_10_高明

高明云:“‘道之物,唯恍唯忽’,世传今本多同王本作‘道之為物,惟恍惟惚’。按‘道之為物’与‘道之物’,经义有别。句中‘之’字在此有两解:一、假‘之’字為‘是’。《经传释词》:‘之,...
04215

《老子》71_03_校笺_10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遂州本无‘夫唯病病,是以不病’二句,同此石(景龙碑)。今按:《广雅·释诂三》:‘病,难也。’《论语》‘尧舜其犹病诸’,孔注:‘犹难也。’‘聖人不病,以其病病,是以不病’...
04215

《老子》27_02_校笺_14_明太祖

明太祖注云:“君子之道,行人不能知,以其无夸己之言。其又不自矜,既不自矜,何有妄言?妄言既无,安有瑕謫?”
04113

《老子》57_07_校笺_11_李息斋

李息斋云:“我以法治民,则民亦窃法以自使;上下相冒,则盗贼安得不多?”
04111

《老子》35_音韵_02_江有诰

江有诰云:“‘餌’,仍吏切,按古有上声,当與止部并收。《老子·仁德篇》‘樂與餌’,與止叶。”
0415

《老子》60_02_校笺_07_易顺鼎

易顺鼎云:“按:《淮南子·俶真训》注云:‘以道竦天下,其鬼不神;’‘竦’乃‘蒞’之正字,知高诱所见《老子》本作‘竦’,作‘蒞’与‘涖’者非也。此与《说文》引《老子》书‘盅’字,同为...
04112

《老子》37_02_校笺_10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侯王”。顾欢本成玄英疏云:“萬乘之主,五等之君,若能守持此道,八荒萬国自然从化,行人亦尔。所以偏举侯王者,明君王為化利物宏多也。”成玄英尚强调作“侯王”的...
04114

《老子》39_09_校笺_08_成玄英

成玄英疏云:“言川谷乖一,灾否斯起,致泉源枯竭,流注不通也。”
04115

《老子》45_音韵_02_邓廷桢

邓廷桢谓缺、弊韵,云:“‘弊’音在祭部,‘缺’,则祭部之入声也。”
04115

《老子》46_03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禍莫大於不知足’,河上本在此句上有‘罪莫大於可欲’一句。”
04110

《老子》03_02_校笺_06_吴澄

吴澄云:“‘貴’謂寳重之。貨之難得者,其利可貴。上之人苟貴之,则民皆欲求其利,而至于為盗矣。”
04110

《老子》29_05_校笺_04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噤’字,严遵同古本,注引《楚辞》‘口噤閉而不言’。”
04112

《老子》53_01_校笺_04_吴澄

吴澄云:“‘我’者,泛言众人,非老子自谓。‘介然’,音义与《孟子》‘介然用之而成路’同,谓倏然之顷也。”又云:“‘介’音戛。”
04112

《老子》53_06_校笺_11_张松如

张松如云:“帛书两本均夺‘飲’字。”
041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