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78_01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''天下莫柔弱於水'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、陈并作'天下柔弱莫過於水';叶同上,又作'莫勝於水';陈同上,以'柔'之'至'。'莫之能先'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、陈、叶'先'并作'勝'。'
《老子》79_03_校笺_14_蒋锡昌
蒋锡昌云:'按:《广雅·释诂》三:'司,主也。'《释诂》二:'徹,税也。'《论语·颜渊篇》:'盍徹乎?'郑注:'周法,什一而税谓之徹。'《孟子·滕文公篇》:'夏后氏五十而贡,殷人七十而助,周...
《老子》01_07_校笺_05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‘此两者同,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’十二字,范本无。”水海按:上海涵芬楼《续古逸丛书》影印范应元本则有此十二字。江安傅氏双鉴楼藏宋刊范应元本缺此十二字。
《老子》29_07_校笺_11_俞樾
俞樾云:“按:‘挫’,河上本作‘载’,注曰:‘載,安也;’‘隳,危也;’是‘載’与‘隳’相对為文,与上句‘或强或嬴’一律。而王弼本乃作‘挫’,则与‘隳’不分二义矣。疑‘挫’乃‘在’...
《老子》31_07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同;帛书乙本作“銛為上,勿美也”,“襲(简作袭)”作“”。今从甲本。傅奕本、王真本、白文本前句句首有“以”字,“銛襲”作“恬憺”,谓“以恬憺為上”;后句作“故不美也...
《老子》59_07_校笺_06_焦竑
焦竑云:“‘柢’,一作‘蔕’,花趺也。”水海按:“趺”(fū),花萼也。“柢”,《说文》謂“木根”,即树的主根。徐锴《说文系传》云:“华(花)叶之根曰蒂,树之根曰柢,音同也。”显然...
《老子》37_04_校笺_04_姚鼐
姚鼐云:“‘亦將不欲’,从王本作‘夫亦將无欲’。言使夫人皆无欲也。”
《老子》16_13_校笺_03_张煦
张煦云:“苏、葛、林、赵‘殁’作‘没’。”
《老子》66_03_校笺_02_薛蕙
薛蕙云:“‘欲上民,必以言下之’,‘民’一作‘人’,‘必以’一并作‘以其’。”
《老子》38_03_校笺_10_高明
高明云:“众所周知,《老子》主张‘无為’,尤以‘虚者之无為’尚可成为道家最高标准‘上德’。如何才能达到此境界,《韩非子·解老》做了极其透彻的说明。他说:‘所以贵无為无思為虚者,谓其...
《老子》41_04_校笺_02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敦煌本‘笑’下有‘之’字。”水海按:敦煌戊本谓“不笑之,不足以為道”。
《老子》23_07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者者,同於失”,前“者”字為“失”字之误,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‘者”上一字,原用朱涂过,所改之字已剥落,其原写误字為‘者’,今据乙本改為‘失’字。”帛书乙本同此...
《老子》76_01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人生之’,众本作‘人之生也’,高翻作‘民之生也’。‘其死’,各本作‘其死也’。”
《老子》43_02_校笺_07_魏稼孙
魏稼孙云:“‘无有入於无聞’,‘聞’疑景龙碑误。‘聞’释‘間’,严误。”
《老子》53_06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“‘資貨有餘’,古本作‘貨財’,一作‘資財’。”
《老子》33_01_校笺_10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人能虚静,则可以知人,可以自知。知人以智言,非私智也,猶止水之燭物也。”
《老子》35_06_校笺_04_奚侗
奚侗云:“‘足’,当依河上公注训‘得’。《礼记·礼器》:‘百官皆足;’郑注亦训‘足’为‘得’。···下‘用之不足既’之‘足’,各本作‘可’,与上二句不一律,盖浅人不知‘足’可训‘得...
《老子》15_06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儼若容’,纂微、曹、达真‘容’并作‘客’。司马作‘儼兮其若客’。”
《老子》65_01_校笺_02_武内义雄
武内义雄云:“敦、遂二本‘愚’作‘娱’。”
《老子》53_04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作“蕪”,因“苗”与“蕪”义通,遂州本、武内敦丁本才作‘苗’。朱说是也。 又,河上公注云:“‘朝甚除’,高台榭,修宫室;‘田甚蕪’,农事废,不耕治,失时也;‘倉...
《老子》13_音韵_03_水海
水海按:“龍辱若驚,貴大梡若身。何謂龍辱若驚?龍之為下也,得之若驚,失之若驚,是謂龍辱若驚。”驚【kǐen】,耕部;身【cǐen】,真部。因耕部【en】和真部【en】,主要元音相同(不属于对...
《老子》62_06_校笺_02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坐進此道’,古本作‘進此道也’。”
《老子》64_03_校笺_09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范‘脆’作‘脃’,卷子成疏作‘脆’。彭、赵写‘判’作‘泮’。”
《老子》44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只残留第一句句首的“甚”字、第二句句末的“亡”字,余皆损掩;帛书乙本全部损掩;今据河上公本校补。李约本“甚愛”前有“故”字,作“故甚愛必大费,多藏必厚亡”。严遵本、...
《老子》13_10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本上句作‘則可以寄於天下’,下句作‘若可託天下’。”
《老子》35_08_校笺_15_王安石
王安石注云:“夫五味之于口,五音之于耳,世皆沉溺而不知反者,以其悦之于口耳之间也。惟道之于口,则非味而常淡然耳。惟其不悦于味而視道之无味,不悦于声而視道之无声,则視之不足見,聽之不...
《老子》73_01_校笺_02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六朝残卷‘殺’作‘煞’,卷子成疏‘殺’作‘煞’。”
《老子》01_05_校笺_05_俞樾
俞樾云:“按:易州唐景龙二年所刻《道德经碑》无两‘以’字,当从之。”
《老子》49_08_校笺_17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翕”。吴澄即云“‘歙’,音‘翕’”,“翕”当為本音本字。在《老子》第三十六章“将欲翕之,必姑张之”文中,帛书乙本作“擒”,《韩非子·喻老》引即作“翕”。此...
《老子》54_06_校笺_05_洪颐煊
洪颐煊云:“‘脩之於國,其德乃豐’,按‘國’当为‘邦’。上下文身、真,家、餘,鄉、長、下、普皆为韵,此以邦、豐为韵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‘修之邦,其德乃豐’;又云‘以邦觀邦’,字尚未改...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