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01_08_校笺_05_葛洪
葛洪云:“玄者,自然之始祖,而萬殊之大宗也。眇昧乎其深也,故称微焉;绵邈乎其远也,故称妙焉。”
《老子》63_述评
这一章节旨在阐发一些辩证法的观点。 《老子》开头提出“为无为,事无事,味无味”的命题。这是从辩证方法论的角度来说明老子何以主张“无为”的。前面已经说过,老子的“无为”并非“不为”,...
《老子》39_04_校笺_11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范、白、柰卷及孙盛《老子疑问反讯》、《晋书·裴楷传》(《金楼子·捷对篇》引楷语作‘侯王’)、《书抄》一四九、《文选·曲水诗序》注引并作‘王侯’。成疏曰:‘帝王公侯。’是...
《老子》15_03_校笺_05_薛蕙
薛蕙云:“古之至人,與道同体,故‘微妙玄通,深不可識’。既不可識,岂可拟其形容哉?特强為之容,以仿佛其气象如下文之所云尔。”
《老子》47_03_校笺_04_张煦
张煦云:“吕‘镾’作‘彌’,‘尟’作‘少’。”
《老子》78_03_校笺_08_蒋锡昌
蒋锡昌云:''弱之勝强,柔之勝剛',王雱本下'之'字作'能'。'
《老子》23_01_校笺_13_苏辙
苏辙注云:“言出於自然,則简而中,非其自然而强言之,則烦而非信矣。故曰:‘道之出口,淡乎其无味,视之不足见,听之不足闻,用之不可既。’此所谓希言矣。”
《老子》67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损掩,《甲本释文》校补为“天下皆謂我大,不肖”。乙本作“天下□胃我大,大而不宵”,前句损掩一“皆”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,“謂(简作谓)”假作“胃”,“肖”假作“宵...
《老子》76_01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朱谦之说是,当作“人生”,作“民生”不当。又,“强”、“彊”二字古同(见《玉篇》),今皆作“强”。 又,此两句中的两“也”字以及下两句中的两“也”字,是属于特殊用法的四个“...
《老子》67_09_校笺_10_河上公
河上公注云:“今世人舍其慈仁,但为勇武也”。
《老子》64_15_校笺_09_高亨
高亨云:“《老子》极言聖人无為。二章曰:‘聖人处无為之事。’三十八章曰:‘上德无為而无不為。’四十三章曰:‘无為之益,天下希及之。’四十七章曰:‘聖人不為而成。’四十八章曰:‘為道...
《老子》13_08_校笺_11_王弼
王弼注云:“‘及吾无身’,归之自然也。”
《老子》36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前句同此,后句作“□□强之”,损掩“必古(姑)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和高明误校为“必固”;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景龙本“古”作“故”,謂“將欲弱之,必故强之”。宋刊河上...
《老子》61_06_校笺_05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俞说恐未然。两句承‘大國取小國’、‘小國取大國’分言。两句不同,即在一‘以’字、一‘而’字。以取者取人,而取者取於人。‘以取’者取人,谓大之纳小也;‘而取’者取於人,谓...
《老子》29_08_校笺_08_古棣
古棣云:“‘是以聖人去甚、去太、去奢’,各本‘去奢’在‘去太’前。按‘去奢在后為是,‘奢’与‘墮’、‘羸’、‘吹’、‘隨’為韵,五字皆入歌部。如‘去太’在后则失韵。帛书甲本、乙本正...
《老子》54_03_校笺_09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景福本无‘之’字,下同。景龙、御注、敦煌三本均无‘於’字,下四句同。又敦煌本‘乃’作‘能’,下四句‘乃’字同。御注‘眞’作‘貢’。”
《老子》11_音韵_01_江有诰
本章江有诰韵读谓无韵。高本汉谓:輻、轂韵。
《老子》61_02_校笺_07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天下之交,天下之牝’,一作‘天下之交牝’。”
《老子》57_09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“无為”后有“也”字;帛书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马叙伦《老子覈定文》则校“我”为“上”。景龙本无两“而”字,两“民”字皆作“人”,谓“我无為人自化,我好静人自正”。经...
《老子》70_05_校笺_08_劳健
劳健云:“道藏严遵、司马光、陈景元诸本并作‘則我貴矣’。此‘矣’字与下句‘玉’字合韵。”
《老子》70_今译
我的话很容易理解,(也)很容易实行;但是,人们没有谁能理解它,(也)没有谁能实行它。(我的)话语有主旨,(我的)行事有根据。因为人们不理解我的话语的道理,所以就不能理解我。理解我的...
《老子》15_07_校笺_10_张煦
张煦云:“葛‘涣’下有‘兮’字,‘冰’下有‘之’字,葛‘冰’作‘水’。”
《老子》14_05_校笺_07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傅本‘一’下有‘一者’二字,《文选·头陀寺碑文》注引同。又,庆阳、磻溪二本作‘故復混而為一。”
《老子》57_01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当作“正”也。此句“正”与下句“奇”为对,义正相应。五十八章“正复为奇”,也是相对的两个概念,可知非作“政”也。又:“正”,指清静之道也。四十五章“清静为天下正”,与此章“...
《老子》72_05_校笺_02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去彼取此’句,见十三章,三十八章,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同此。”
《老子》73_04_校笺_11_奚侗
奚侗云:“‘繟’,《说文》:‘带缓也’,引申有宽缓谊,与下‘恢恢’相应。或作‘默’,或作‘坦’,皆非。”
《老子》53_07_校笺_08_顾炎武
顾炎武云:“‘夸’,古音枯,《老子》‘朝甚除’至‘是謂盗夸’,《说文》:‘夸,从大于声。’又‘湾’、‘刳’、‘絝’字皆从‘夸’得声。杨慎据《韩非子》改《老子》‘盗夸’为‘盗竽’,恐...
《老子》22_11_校笺_06_高明
高明云:“‘誠全歸之’,則謂苟行曲实得全,复歸自然也。《老子》所謂‘歸’者,皆謂复原或恢复。如第二十八章‘复歸于婴儿’,‘复歸于无极’,‘复歸于朴’。马叙伦疑‘此三句似注文’,盖謂...
《老子》65_02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、王弼并作‘智多’,无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69_音韵_03_邓廷桢
邓廷桢云:客、尺为韵,鱼、虞部之入声也。客,各声,古音在御部。《诗经·楚茨》与“莫”、“庶”、“度”、“错”等字为韵。尺,古音在御部,《诗经·閟宫》与“柏”、“度”等字为韵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