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典汇编数据 第178页

《老子》67_04_校笺_02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寳而持之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、陈、黄‘寳’并作‘保’。”
05115

《老子》14_08_校笺_15_高明

高明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‘尋尋呵不可名也,復歸於无物’,乙本假‘命’字为‘名’。今本‘尋尋’二字作‘繩繩’,傅奕本及诸宋本‘繩繩’下多有‘兮’字,王弼本捝此字。‘尋尋’、‘繩繩’同音...
0546

《老子》40_03_校笺_05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首章‘无名,天地始;有名,萬物母’。以无名与有名对,天地与萬物对,始与母对。此章亦言有无,则‘天下萬物’,当作‘天地萬物’,于义为优。”
0429

《老子》50_01_校笺_06_水海

水海按:根据本文“執生”之旨,王弼之说为是。《韩非子》等人的“从生到死”说不合老旨,故不从。
0536

《老子》11_01_校笺_11_河上公

河上公注云:“古者車三十幅,法月数也。共一轂者,轂中有孔,故众輻共凑之。治身者当除情去欲,使五藏空虚,神乃归之。治国者寡能,揔众弱共扶强也。”
0308

《老子》39_音韵_04_水海

水海按:“故必貴而以賤為本;必高矣,而以下为基。”本【puen】,文部;基【kǐe】,之部。文部【en】与微部【ei】,元音相同,可以对转。微部【ei】与之部【e】元音相同,可以通转。故文之对...
02714

《老子》81_02_校笺_06_清世祖

清世祖云:“知常则一,不必博通,故‘知者不博’。博者则驰鹜于外,未必知道矣。”
0389

《老子》20_14_校笺_12_高亨

高亨云:“‘衆人察察’,‘衆’字王本原作‘俗’,河上本作‘衆’。今据改。按:河上‘俗’字作‘衆’是也。本章皆‘衆人’与‘我’对言,即其证。以前后文例之,‘人’下并当有‘皆’字。‘察...
0516

《老子》59_音韵_03_陈第

陈第《屈宋古音义》云:“服音逼,《诗经》、《周易》及秦汉古辞无有不读逼者。”
0455

《老子》10_今译

精神和形体耦(偶)合,能够使人不忧愁吗?呼吸吐纳、运气周身以至于身体柔和,能够达到像婴儿一样的状态吗?清除私见杂念,深观远察,能够保持头脑清明而无瑕疵吗?爱护民众,使国家有活力,能...
03714

《老子》31_07_校笺_13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遂州碑本亦作‘惔’,傅本作‘憺’,《释文》出‘澹’,云:‘澹本亦作惔。’毕沅云:《说文》:‘憺,安也;从心詹声。惔,忧也;从心炎声。《诗经》曰:忧心如惔。’据之則作‘惔...
04710

《老子》23_09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同於□者,道亦失之”,“於”后损掩“失”字;乙本同此两句。今从乙本。宋刊河上公本、顾欢本作“同於失者,失亦樂失之”。傅奕本作“於失者,失亦得之”。道藏河上公本、...
04912

《老子》10_01_校笺_20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按:‘乎’字系衍文。罗振玉曰:‘景龙、御注、敦煌乙、敦煌丙、英伦诸本,均无乎字,以后各乎字同。’”
04615

《老子》30_07_校笺_08_罗运贤

罗运贤云:“《治要》引无此句。”
0515

《老子》42_01_校笺_02_河上公

河上公注云:“‘道生一’,道始所生者,一也。”
03013

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11_高亨

高亨云:“按:《老子》书称‘聖人’者凡三十许处,皆视為至高之人而无诋訾之语,此乃云‘絶聖’者,非自相矛盾也。《说文》:‘聖,通也。’是此‘聖’字之义。《诗经·凯风》:‘母氏聖善。’...
0545

《老子》16_13_校笺_05_张松如

张松如云:“帛书甲本‘没’作‘沕’,‘殆’作‘怠’,皆音假相通。”
0266

《老子》29_07_校笺_06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載’,古本作‘培’,龙兴观碑次解本作‘接’。‘隳’,古本作‘墮’。”
05014

《老子》06_01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损掩一“不”字,“謂(简作谓)”假作“胃”(上古二字皆为匣纽物部);帛书乙本“謂(简作谓)”亦假作“胃”,其他文字则同。今存诸通行本“浴”皆作“谷”,謂“谷神不死,...
03315

《老子》33_06_校笺_05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室町本‘行’下有‘者’字。”
04911

《老子》30_02_校笺_13_古棣

古棣云:“‘其事好還’,‘還’,《释文》音旋;范应元注‘還,句缘切,经史旋、還通’;朱谦之说‘其事好還,謂兵凶戰危,反自为祸也’;陈鼓应则今译为‘用兵这件事一定会得到還报’。对‘好...
03112

《老子》09_01_校笺_15_宋常星

宋常星云:“持盈者,取喻盈满之器,恐有倾失之患。持盈之事,不止一端,如官极高品,富比陶朱,声色惟恐其不足,利禄惟恐其不长,终日防危虑险,小心之状,与持盈者何异?故持之于盈,不如已(...
0308

《老子》55_08_校笺_05_武内义雄

武内义雄云:“‘益生曰祥’之‘祥’字,罗振玉所藏敦煌本作‘詳’,按‘祥’为‘牂’之假借,与‘壯’同义,与下‘物壯則老’之‘壯’字相应。”
03110

《老子》31_01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佳’,格牙反,善也,河上:‘飾也。’”
08713

《老子》57_06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人多知,而何物兹□”,前句句末无“慧”字;后句“奇”假作“何”(上古“何”字属匣纽歌部,“奇”字属见纽歌部,为叠韵通假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;后句句末损掩“起”...
03414

《老子》56_06_校笺_09_古棣

古棣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皆有‘亦’字,河上公古本(指王羲之本)、王弼本及其他通行本皆无‘亦’字。按:《老子》是诗,以诗求之,‘亦’字不应有,无‘亦’不害其义,有之于诗而言则为赘词。”
0307

《老子》20_13_校笺_18_王弼

又,王弼注云:“‘沌沌兮’,无所别析,不可为名;‘俗人昭昭’,耀其光也。”释德清云:“然我无知无我,岂真愚人之心也哉?但只浑浑沌沌,不與物辨,如此而已。故‘俗人昭昭’。‘昭昭’,谓...
05115

《老子》45_03_校笺_09_水海

水海按:“屈”,应作“詘”(qū)【k*Ywet】。《说文》云:“詘,诘詘也,一曰屈襞,从言、出声。誳,詘,或从屈。”《玉篇》云:“詘,丘物切,枉曲也。誳,同詘。”《说文解字注》云:“(...
04615

《老子》32_03_校笺_06_罗振玉

罗振玉云:“梁武、景龙、敦煌三本,并作‘王侯’。”
04011

《老子》49_02_校笺_04_水海

水海按:有“之”(结构助词)字,文义足,文句顺。当如帛书本有“之”字。 又,朱谦之云:“《北堂书鈔》七引‘姓’下无‘心’字。按:此言聖人不师心自用,唯以百姓之心為心而已。”
054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