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51_03_校笺_04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罗卷、馆本无‘莫不’二字。馆本无‘而’字,《后汉书·冯衍传》注、《文选·东征赋》注引同此(有‘而’字)。”
《老子》73_音韵_03_邓廷桢
邓廷桢云:“殺、活、害为韵。害在祭部,殺、活則祭部之入声。《诗经·蓼莪》五章:烈、发、害为韵。是其证也。”
《老子》64_音韵_07_水海
水海按:“其安也,易持也;其未兆也,易謀也。”持【dǐe】、謀【mǐwe】為韵,二字皆入之部。又此為虚字脚,富韵。“其脃也,易判也;其微也,易散也。為之於其未有也,治之於其未亂也。”判...
《老子》57_09_校笺_04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‘好静’,当作‘清静’。《史记·老子列传》‘李耳无為自化,清静自正’可证。”
《老子》77_03_校笺_09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《文子·十守篇》云:‘天之道,抑高而舉下,損有餘補不足。’盖同王本。”
《老子》13_01_校笺_04_奚侗
奚侗云:“二句自是古语,而词意不相比,疑有误文。注家皆迂回其辞以就之。”
《老子》55_07_校笺_04_高亨
高亨云:“按:‘知和曰常’,义不可通。疑‘知’当作‘精’。盖‘精’字转写去,读者依下句增‘知’耳。前文云:‘精之至也’,又云:‘和之至也。’故此总之曰:‘精和曰常。’‘常’乃自然之...
《老子》24_01_校笺_15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甲、乙二本同作‘炊者不立’一句,似非偶然。帛书组读‘炊’字为‘吹’,谓为‘古导引术之动作’,言无实据,亦不足信。愚以为帛书‘炊者不立’,当从今本读作‘企者不立’。‘吹...
《老子》47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、乙本并同。傅奕本、范应元本“出”后无“於”字,“以”前有“可”字,作“不出户,可以知天下”。《韩非子·喻老》引“以”前有“可”字,作“不出於户,可以知天下”。严遵...
《老子》80_06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鄰國相望’,林‘望’一作平声。‘聲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、陈、黄并作‘音’。”
《老子》63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□□□□,□□必多難”,前句损掩七个字,《甲本释文》校补为“夫輕諾者必寡信”;后句损掩“多易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作“夫輕若□□信,多易必多...
《老子》20_16_校笺_05_薛蕙
薛蕙云:“‘寂若无所止’,一作‘飂兮若无所止’。‘寂无止’,空而无所依止也。”
《老子》13_07_校笺_09_司马光
司马光云:“有身始有患也,然则既有此身,则当贵之,爱之,循自然之理,以应事物,不纵情欲,俾之无患可也。”
《老子》34_07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古棣说不确。《老子》原本当如帛书甲、乙本。此二句是言聖人效法“道”,不自以為是天下的主宰(以其不為大),所以能成為天下的主宰(故能成大)。这一章的层次很清楚:先言“道”的特...
《老子》03_03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“‘使心不亂’,古本作‘使民心’。”
《老子》51_07_校笺_02_奚侗
奚侗云:“四句已见第十章,此复出。”
《老子》67_14_校笺_04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天將救之,以慈衛之’,寇‘救’作‘捄’。罗卷‘以慈’上有‘以善’二字,即涉‘以慈衛之’及‘古之善為士者’而衍。馆本作‘天下救之’。”
《老子》16_05_校笺_12_徐梵澄
徐梵澄云:“謂各復歸其於根、於静。动必有所止,止则静矣。推之於人生为然。延陵季子之葬其子曰:‘骨肉歸於土,命也。’——是知性命之情也。子思尝言‘天命之謂性’(《礼记·中庸》)。是老...
《老子》67_07_校笺_01_校勘
此二语,帛书甲本作“□,故能廣”,损掩“儉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作“檢,敢能廣”,“儉”借作“檢”,“故”假借作“敢”(上古二字皆为見母)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今从《乙...
《老子》33_06_校笺_11_严復
严復云:“志士界说,在此。唯强行者为有志,亦唯有志者能强行。德哲噶尔第曰:‘所谓豪杰者,其心中常有一他人所謂断做不到者。’凡此,皆有志者也。”
《老子》58_今译
治理者的政治宽宏,他的民众就敦厚;治理者的政治严苛,他辖境之内的人就狡狤。灾祸是幸福依靠它转化的因素;幸福是灾祸潜伏、转化的根子。谁能知道祸福相因的究竟呢?难道没有转化的规则吗?正...
《老子》70_05_校笺_14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按:河上、王弼均作‘則我者貴’,高亨读‘則’為‘賊’,谓‘賊我者貴’,与‘知我者希’相对成文。非也。帛书甲、乙本并作‘則我贵矣’,与敦煌本合,此乃原文,今从写正。知希則...
《老子》13_02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何謂寵辱’,陆、王弼下有‘若驚’二字,简文云:‘寵,得也;辱,失也;若,而也。’”
《老子》22_09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不争’,‘争’,李:平声。‘故天下莫能與之争’,叶作‘是以天下莫能争’。”
《老子》65_06_校笺_05_马其昶
马其昶云:“‘楷式’,承‘古之善為道者’而言,盖以智治國,不以智治國两者,古皆有知之矣,亦各有楷式可以师法。能知与物反而实大顺者之楷式,乃可謂之玄德。”
《老子》24_01_校笺_09_魏稼孙
魏稼孙云:“此幢存字无几,中惟‘喘者不文’句(按‘文’字为‘久’字之误),为今世所传版本及他石刻所无。易州‘李者’,‘李’,原刻偏右,疑是‘’字失刻左半。严作‘牵’,谓当是‘夅’,...
《老子》44_01_校笺_02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熟’,各本作‘孰’。孰、熟,古通用。”水海按:朱说虽是,然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孰”,非为“熟”也。孰,疑问代词,前头有先行词语“名與身”,不仅表示询问,还要求比较与选择...
《老子》25_07_校笺_09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景龙碑本‘逝’字上有‘大曰’二字,缺泐不明,当据他本补之。磻溪、楼正亦作‘返’,同景龙碑。返者,夫物云云各归其根也。盖形容道体,大不足以尽之,故名之曰逝。《广雅·释诂》...
《老子》42_02_校笺_05_李荣
李荣云:“‘道生一’,虚中动气,故曰道生元气。(元气)未分,故言一也。‘一生二’,清浊分阴阳者也。‘二生三’,运二气三才。‘三生萬物’,圆天覆于上,方地载于下,人生统于中,何物不生...
《老子》46_05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同;乙本全部损掩。今从甲本。帛书《老子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憯(cǎn)字左旁残损,今据《韩非子·解老》、《喻老》、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引及范应元《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》等书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