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典汇编数据 第189页

《老子》21_09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奚’字,古本。‘此’者,谓真道也。老子自谓‘吾奚以知衆始之所以然哉,以此真道也’。”
0395

《老子》28_01_校笺_05_罗振玉

罗振玉云:“景福本亦作‘溪’,景龙本作‘蹊’,敦煌本作‘奚’,下并同。”
0576

《老子》71_02_校笺_05_奚侗

奚侗云:“‘尚’,上也。知之而不自以为知,是谓上德之人;若不知而自以为知,则有道者之所病也。河上、王弼本均作‘知不知,上;不知知,病’。文谊不显,兹从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所引改。”水...
04412

《老子》59_02_校笺_07_卢文弨

卢文弨云:“‘服’,凌本作‘復’。王弼本作‘復’,《释文》‘復音服’。”
0469

《老子》34_04_校笺_05_魏稼孙

魏稼孙云:“‘不為主’下‘可名於大’上,御注有‘常无欲,可名於小,萬物歸之不為主’十四字。”
02910

《老子》60_01_校笺_03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烹’,普庚反,不当加火。‘小鮮’,‘鮮’音仙。”
0398

《老子》39_14_校笺_04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此其’,古本作‘是其’。‘非乎’,古本作‘非歟’。”
05010

《老子》28_08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不忒’,忒,吐得反,顾云‘差也,爽也’。”
01027

《老子》64_07_校笺_11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成”。《吕览》亦有“九成之台”之说。“九成”,即极高之义,后即成為一个固定词语。汉马融《长笛赋》云:“托九成之孤岑兮,临萬仞之石磎。”谢朓《观朝雨》云:“...
0386

《老子》23_02_校笺_08_张煦

张煦云:“开元、吕、葛、苏、赵无‘故’字。‘崇’,各本作‘終’。”
03615

《老子》60_04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前句“神”假作“申”(上古二字皆为真部),损掩后句句末“也”字;乙本损掩后句句首“聖人亦”三字,并无后“人”字。帛书《甲本释文》、《乙本释文》、高明本皆校为“非其神...
05614

《老子》27_11_校笺_12_冯达甫

冯达甫云:“严復说:‘人二,善不善而已。吾能貴愛之,天下尚有棄者乎?’人皆有短长,长多者善,短多者不善。取善人之长则師之,取不善人之长则用之,故人无棄人。‘不貴其師,不愛其资’,是...
06212

《老子》05_01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仁者爱之理。谓天地生育,其仁大矣。而不言仁,其于萬物,譬如结芻為狗,以祭祀。···《音辩》云:‘芻狗,束草為狗也。’”
0525

《老子》01_07_校笺_09_唐玄宗

唐玄宗疏云:“两者,謂‘可道’、‘可名’,‘无名’、‘有名’,‘无欲’、‘有欲’,各自其两,故云‘两者’。”注云:“如上两者,皆本于道,故云同也。动出应用,随用立名,则名異矣。出则...
0368

《老子》42_01_校笺_04_淮南子

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云:“道曰规始于一,一而不生,故分而为阴阳,阴阳合而萬物生。”
04014

《老子》52_04_校笺_05_罗运贤

罗运贤云:“《御览》六五九引‘塞’上有‘故’字,‘勤’下有‘也’字。”
02815

《老子》47_02_校笺_13_水海

水海按:老子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依循着“道”(某种规律和法则)在运行着。认识的根本任务和方法就是要通过“直观”(以物观物)、“静观”(沉静观物)、“双观”(正反两面去观物),掌握住...
05610

《老子》47_04_校笺_11_水海

水海按:此两句(并下句)是承接上文而作的结论。掌握着“道”的规律和运行法则的聖人,不出行就能推知(其他事物的情况),不望就能明晓(事物的道理)。韩非或谓“不行而知”义为“能并智”,...
05113

《老子》80_05_校笺_01_校勘

此四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此,今从帛书本。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通行本作‘安其居,樂其俗’。”按: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御注三本、景福本、邢玄本、敦煌庚本、楼正本、李约本...
0497

《老子》07_01_校笺_05_王安石

王安石注云:“長者,言其远也。久者,言其恒也。”
03411

《老子》16_12_校笺_06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无所不周普,则乃至於同乎天也。与天合德,体道大通,则乃至於穷極虚无也。”
04412

《老子》25_09_校笺_09_古棣

古棣云:“‘域中有四大’,帛书甲、乙本皆作‘國中有四大’。按:作‘國’字显系传抄之误。陈柱训‘域’為宇宙是有道理的。《老子》中虽没有宇宙这个词,但包举一切的意思还是有的,这里说的‘...
05414

《老子》67_12_校笺_08_唐玄宗

唐玄宗注云:“伤财害物,聚怨于人,是必死之道,故云死矣。”
05410

《老子》41_01_校笺_06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法京敦乙本作‘懃能行’,罗卷同此石(景龙碑),与武内本异。范本作‘懃’,注云‘古本’。按夏竦《古文四声韵》卷一引古《老子》作‘懃’(零)。”
05115

《老子》65_04_校笺_06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按:卷子馆本、成疏‘福’作‘德’,‘德’字是。《庄子·达生篇》曰:‘开天者德生,开人者賊生;’是其例证。磻溪‘知’作‘智’,无‘也’字。六朝残卷同(指傅本作‘知’)。”
04013

《老子》12_02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騁’,敕领反。‘狂’,求匡反。”
0385

《老子》71_述评

老子这一章节所讲的是人要有自知之明,与孔子所主张的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”(《论语·为政》),文意大体相同。有不同的是,孔子的主张立意在于“是知”而有为,真诚为政;而老子...
0457

《老子》15_11_校笺_17_顾欢

顾欢本王注云:“····濁谓有為也。虽心洁素,而渾沌有為之中,與尘不异也。所言‘以静之徐清’者,喻于水,水濁止而静之,徐徐自清也;心乱息缘,渐渐而清正也。”
0459

《老子》43_03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五是以知无為□□益也”,“五”為“吾”的假借(上古二字皆為疑纽鱼部),“之有”二字损缺,据王弼本、傅奕本校补;帛书乙本作“吾是以□□□□□□也”,只残留“吾是以”...
0306

《老子》37_05_校笺_03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不欲以静’,一作‘无欲’。”
049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