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50_11_校笺_04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范‘故’作‘哉’。《经幢》‘地’字作‘之道’二字。《弘明集》六《释慧通驳顾道士夷夏论》引作‘生生之厚,必之死地’,盖节文。磻溪、馆本、赵写无‘也’、‘焉’二字。”
《老子》30_07_校笺_14_清世祖
清世祖注云:“不矜其能,不伐其功,不驕其势,其果常出於不得已,是乃果而勿强之道也。”
《老子》55_08_校笺_05_武内义雄
武内义雄云:“‘益生曰祥’之‘祥’字,罗振玉所藏敦煌本作‘詳’,按‘祥’为‘牂’之假借,与‘壯’同义,与下‘物壯則老’之‘壯’字相应。”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10_武内义雄
武内义雄云:“按天文钞河上公本及景龙碑作‘翕’,范应元所见王弼本亦作‘翕’,《韩非子·喻老》引亦同。似王、河两本均作‘翕’,后人改王本为‘偏’或‘歙’,而改河上公本为‘噏’。”
《老子》16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各復歸於其□□□”,损掩“根曰静”三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御注三本、景福本、邢玄本、楼正本、强思齐本、杜光庭本、司马光本...
《老子》05_03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其猶橐籥’,‘橐’,他各反。‘籥’,音药。”
《老子》57_01_校笺_10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邢玄、磻溪与《文子·上礼篇》引均作‘政’。柰卷作‘以正之國’。《尹文子·大道下》引《老子》曰:‘以政治國,以奇用兵,以无事取天下。政者,名法是也。’顾本成疏‘政谓名教法...
《老子》13_01_校笺_05_高亨
高亨云:“‘寵辱若驚’,《国语·楚语》:‘其寵大矣。’韦注:‘寵,荣也。’《说文》:‘驚,马骇也。’此以马喻,故云‘若驚’。‘贵大患若身’,此句义不可通。疑原作‘大患有身’,‘贵’...
《老子》34_05_校笺_09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寇、磻溪‘知’作‘為’。罗卷‘知’作‘為’,无‘而’字。臧疏‘之’作‘焉’,‘知’作‘為’,无‘而’字。成疏曰:‘至道寥廓,萬物歸之,不主之义,已如前释。’是成作‘萬物...
《老子》59_03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应作“是謂”。“是謂”与“謂之”义同。但“是謂”之“是”指示代词,义即这,放在动词谓语“謂”之前,含有复指强调主语“蚤服”的意味。“謂之”之“之”义即它,代“蚤服”,但放在...
《老子》15_05_校笺_06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景龙、御注二本均无‘兮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61_03_校笺_18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大國之君,所以不事威武,而用谦卑之德,以柔服之,小者将欲怀来附庸之君,取其小國之人而为臣妾尔。大國之君既以谦卑之道而柔服小國,小國之君則朝聘会盟,不敢离叛,以卑下之礼...
《老子》63_01_校笺_03_王弼
王弼云:“以无為為居,以不言為教,以恬淡為味,治之极也。”
《老子》20_15_校笺_05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悶悶’,李(畋):莫奔切,宽大貌。陆音如字,非宽大之称,又於经不协韵。‘澹兮其若海’,纂微作‘忽若海’;司马作‘忽兮其若晦’;苏、曹、陈作‘忽若晦’;叶‘海’作‘晦’;...
《老子》50_01_校笺_02_韩非子
《韩非子·解老》云:“人始于生,而卒于死。始之谓出,卒之谓入,故曰:‘出生入死。’”
《老子》08_01_校笺_04_王安石
王安石注云:“善者可以继道而未足以尽道,故上善之人若水矣。”
《老子》11_07_校笺_13_余培林
余培林云:“‘有’,指車、器、室,‘无’指轂、器、室的中空的地方。两个‘之’字都是语中助词,没有意思。就形而上的‘道’而言,‘无’是体,‘有’是用;就形而下的‘器’而言,‘无’是本...
《老子》34_01_校笺_13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故本当作“渢”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九年》:“美哉,渢渢乎!大而婉,险(俭)而易行,以德辅此。”陆德明《经典释文》:“渢,扶弓反;徐:敷剑反;韦昭音凡。”《史记·吴太伯...
《老子》14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二语,帛书甲本“謬(简作谬)”作“攸”;乙本同此二语,唯“其”作“亓”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今从《乙本释文》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御注三本、景福本、遂州本、楼正本、李约本、...
《老子》36_05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、乙本“謂(简作谓)”皆假作“胃”(上古二字皆为匣纽物部),《甲本释文》與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今从《甲本释文》、《乙本释文》。今诸通行本皆同帛书《甲本释文》與《乙本释...
《老子》17_02_校笺_14_范应元
范应元注云:“其次之君,渐不及古,仁义既彰,民虽親爱而称美之,然朴自此散,不如相忘于道德也。”
《老子》80_07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使民至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、陈并无‘使’字。‘不相與往來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五注、曹、陈、达真、叶、清源、黄、程并无‘與’字,黄、程上有‘而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1_03_校笺_12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强本成疏引经文云:‘恍惚中有象,惚恍中有物。’是成本经文作‘恍惚中有象,惚恍中有物’。道藏河上本作‘怳兮忽兮,其中有物;忽兮怳兮,其中有像’。正与俞说合。俞谓‘惚兮恍...
《老子》39_12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甲本“基”作“至”,乙本作“坛”。因甲、乙本皆把“其”作“亓”,故“至”、“坛”皆为“基”字。基,《说文》云:“墙始也,从土其声。”《诗经·周颂·焦衣》云:“自堂徂基。”《...
《老子》24_06_校笺_14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‘行’通作‘形’,‘赘形’即王注所云‘肬贅’。‘肬贅’可言形,不可言行也。《列子·汤问篇》‘太形、王屋二山’,张湛注:‘形,当作行。’是古书‘行’、‘形’固有通用者。”...
《老子》74_02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馆本、卷子成疏、易州无‘使’下‘民’字。‘常畏’,范作‘而畏’。卷子、馆本、成疏‘常’上有‘不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75_04_校笺_07_罗远贤
罗远贤云:“《治要》引有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46_06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故知足之足’,司马无‘之足’二字。”
《老子》47_02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“‘不窥牖,見天道’,古本‘窥牖’下有‘可以’二字。”
《老子》02_03_校笺_11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顾本成玄英疏:‘長短相形,···何先何後。’是成‘較’亦作‘形’、‘前’作‘先’。强本严君平注:‘先以後见,後以先明。’是严亦作‘先’。《老子》本书‘先’、‘后’连...
 
        
        