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典汇编数据 第22页

《老子》42_02_校笺_08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有一即有二,有二即有三,有三即有萬,至是巧历不能得其穷焉。老子一、二、三,只是以三数字表示道生萬物,愈生愈多之义。如必以一、二、三为天地人;或以一为太极,二为天地,三为...
0546

《老子》14_06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语,帛书甲本“謬(简作谬)”作“攸”;乙本同此二语,唯“其”作“亓”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今从《乙本释文》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御注三本、景福本、遂州本、楼正本、李约本、...
0297

《老子》10_02_校笺_08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按:范‘氣’作‘炁’,嵇康《难张辽叔宅无吉凶摄生论》曰:‘專氣致柔;’盖本此文。则嵇所据本亦作‘致’。王弼注曰:‘能若婴兒之无所欲乎?’臧疏引节解曰:‘大道流布,若婴兒...
03710

《老子》42_06_校笺_09_高亨

高亨云:“‘王侯’,王本原作‘王公’,傅本作‘王侯’,今据改。马叙伦曰:‘譣弼注曰:而得一者王侯主焉。是王作王侯。’按‘公’当作‘侯’,但疑本作‘侯王’。三十二章、三十七章、三十九...
04815

《老子》50_01_校笺_03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按:‘出生入死’,《吕氏春秋·情欲篇》高注引与此同。《庄子》‘万物皆出生机,皆入于机;’又‘其出不忻,其入不拒;’又‘有乎出,有乎入,入出而无见其形;’皆出生入死之说。...
05215

《老子》52_04_校笺_14_水海

水海按:诸家校為“兑”,训“兑”或為“言”(简文),或為“目”(顾欢本河上公注:“‘塞其兑’,‘兑’,目也。使目不妄视。‘开其兑,济其事’,开其五欲之門,济其六尘之事,心神内疲,耳...
04612

《老子》34_述评

本章节的主旨是通过阐述“道”的某些特性与功能,从而达到法“道”的目的。《老子》认为,“道”虽然不真切,但它可左可右,无处不在,无所不包。虽然它成就万物,但它不命万物为己有;就是万物...
0455

《老子》75_03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民之輕死者,以其生生之厚也,是以輕死’,古本。”
0479

《老子》20_11_校笺_13_范应元

范应元注云:“圣人之心,无得无失。衆人皆以伪学为有餘,而我與道合同,实无所得,故獨若失也。”
0566

《老子》20_10_校笺_03_陈景元

陈景元云:“‘乘乘’,王弼作‘儡儡’,一本作‘魁魁’。”
0545

《老子》26_02_校笺_03_范文元

范文元云:“‘是以君子終日行,不蘺輜重’,‘蘺’,去声。‘重’,去声。君子,成德之名。輜,庫車也。《字林》:‘载衣物車,前后皆蔽,若今庫車。’重者,车所载之物也。”
0306

《老子》55_09_校笺_06_水海

水海按:本章从开头到“心使氣曰强”,文意并未完整,当应有下三句“物壯則老,謂之不道,不道蚤已”三句,作为概括总结,而抽象出盛极必衰(即由“物壯則老”表达)的法則以诫世。查《经典释文...
0528

《老子》16_07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语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之。今从帛书甲、乙本。想尔本、彭耜本无“也”字,作“知常,明”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邢玄本、御注三本、遂州本、景福本、楼正本、傅奕本等诸唐人本...
0357

《老子》61_07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過’,古禾反,又古卧反。”
04715

《老子》67_08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不敢為天下先,故能為成器长’,‘長’,上声。古本。”
0356

《老子》25_05_校笺_02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吾不知其名,故强字之曰道,强為之名曰大’。王弼同古本;河上公本上句无‘强’字。今从古本。‘吾’者,老子自称也。谓道无声形,安得有名,因以其万物由是而出,故强字之曰道,...
04010

《老子》61_02_校笺_07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天下之交,天下之牝’,一作‘天下之交牝’。”
0469

《老子》13_08_校笺_14_马其昶

马其昶云:“寵、辱之所以為患者,以吾有身也;若无吾身之存念,则与天地万物為一体,安往而不逍遥哉!”
04715

《老子》19_02_校笺_06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仁義本欲以治民,而其末必至乱民。盖仁義之名显,则寝失自然之本也。上失自然,则下生人僞,民鲜貞良,故絶弃世俗之所谓仁義之事,则民復孝慈而不知以為孝慈矣。”
0287

《老子》32_音韵_06_本章韵读

本章节韵读:名,耕部,臣、賓、令、均,真部,耕真合韵。名,耕部,有、止、殆,之部,耕之合韵;下,鱼部,海,之部,鱼之合韵。
0509

《老子》26_02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“冬”假作“衆(简作众)”(上古春秋时二字皆為侵部,战国时為冬部),“輜(简作辎)”假作“甾”(上古二字皆為庄纽之部),《甲本释文》皆已校正;帛书乙本前句同此,后句...
03012

《老子》12_07_校笺_04_高亨

高亨云:“按:三十八章曰:‘是以大丈夫处其厚,不居其薄;处其实,不居其华。故去彼取此。’七十二章曰:‘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见,自爱不自贵。故去彼取此。’并与此文同例。皆复申前文,似后人...
05314

《老子》55_02_校笺_05_毕沅

毕沅云:“依字,‘蠆’应作‘’;‘蜂’应作‘蠭’,《汉书》‘蝮蠚手则斩手,蠚足则斩足;’即螫之谓也。《说文解字》‘蠚’作‘羞’,云:‘螫也’,知两字声义近矣。”
03212

《老子》35_05_校笺_13_魏源

魏源云:“大象无象,出声色臭味之外,非若美樂厚餌之物,有味可味,有声色可观聽也。乃淡乎希微,而无用之用,其用不穷。盖惟无浓酽之趣者,故亦无倾危之患。若夫有宴安之适者,则必有鸩毒之害...
05112

《老子》27_01_校笺_08_张煦

张煦云:“吕无‘者’字,下同。”
0378

《老子》57_02_校笺_08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刘说是也。下文‘衺事滋起’,王、河上‘衺事’作‘奇物’。五十八章‘其正无衺’,亦‘正’、‘衺’对文。《曲礼》陆德明释文:‘奇车,奇邪不正之车’,以‘邪’释‘奇’,‘奇’...
03812

《老子》25_02_校笺_08_易顺鼎

易顺鼎云:“《释文》出‘寞’字,又引河上云‘寥空无形’,是王本作‘寞’。”
0268

《老子》71_音韵_03_江有诰

江有诰《唐韵四声正·四十一漾》谓:“上”,时亮、时雨二切。按古有平声,当与阳部并收。此字惟《周书》引谚“民恶其上”与“网”叶,读上声。《老子》“知不知上”与“病”叶,读去声,余无读...
03212

《老子》25_01_校笺_04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《御览》一引同此。‘混’,借为‘橱’。”
05612

《老子》21_04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芒兮芴兮,中有物兮’,王弼、司马公同古本,别本作‘其中有物’。今從古本。谓以道為无则非无,以道為有则非有,故曰:芴兮芒兮,芒兮芴兮;然而万象由斯而见,万物由斯而出,故...
048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