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24_03_校笺_03_魏稼孙
魏稼孙云:“御注‘見’下有‘者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2_04_校笺_05_许抗生
许抗生云:“此句甲、乙本作‘以俞甘浴’,傅奕本、通行本皆作‘以降甘露’。今据改。”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作“以俞甘洛”,许氏误记。
《老子》30_03_校笺_07_张煦
张煦云:“苏‘者’作‘有’。”水海按:道藏苏辙本作“者”,而不作“有”。
《老子》19_06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‘樸’或作‘朴’,同。‘衰’作‘抱’,非也。”
《老子》38_09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“前識者”三字损掩,帛书乙本如此,今从乙本。严遵本“識(简作识)”作“職(简作职)”,无两“也”字,“首”作“始”,谓“前職者,道之華,而愚之始”。陆希声本“識(简...
《老子》76_04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兵强’,古本下有‘者’字。‘共’一作‘折’。合手曰‘共’。‘商,桑榖生于朝,七日大共。’‘秦伯怒蹇叔曰:墓木拱矣。’皆合拱也。董云如字,言人共伐之也。”
《老子》42_01_校笺_04_淮南子
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云:“道曰规始于一,一而不生,故分而为阴阳,阴阳合而萬物生。”
《老子》14_12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高明之说是,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執今之道,以御今之有”。“執”,持,把握。《广韵·缉韵》云:“執,持也。”顾本成玄英疏亦谓:“執,持也。”“御”,治,治理。《玉篇·彳部》:“...
《老子》74_06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夫代大匠斵’,叶无‘夫’字,司马下有‘者’字。‘希有不傷其手矣’,司马作‘希不自傷其手矣’,五注无‘矣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4_07_校笺_07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按:各本‘在’并作‘其’,作‘其’是也。”
《老子》32_07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作“所”,张之象刊王弼本经文作“可”,而王弼注文作“所”。王引之《经传释词》:“可,犹所也。《大戴礼记·武王践祚》‘席前右端之铭曰无行可悔’,‘可’,所也。前有...
《老子》30_05_校笺_03_焦竑
焦竑云:“‘果而勿矜’以下五‘而’字,当读如‘於’字。人方果於彼,我独果於此也。‘矜’,自恃也。‘伐’,夸大也。‘驕’,恣肆也。”
《老子》53_03_校笺_18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谓大道甚平易,而民甚好行小路,以譬民不由正道,循自然平易处行,乃好施设行险,侥倖以速求名利也。下有甚焉,则上必有好者。苏曰:‘大道甚夷,无有险阻。世之不知者以为迂缓,而...
《老子》42_05_校笺_07_唐玄宗
唐玄宗注云:“萬物皆以冲和之氣為本,而冲氣和柔守本者,当须谦卑柔弱,故王公至尊,而称孤、寡、不穀者,以谦柔為本故也。”
《老子》44_01_校笺_02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熟’,各本作‘孰’。孰、熟,古通用。”水海按:朱说虽是,然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孰”,非为“熟”也。孰,疑问代词,前头有先行词语“名與身”,不仅表示询问,还要求比较与选择...
《老子》41_06_校笺_1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道之明者,微妙幽玄,故如昏昧。道之进者,不与物争,故如退缩。道之夷者,高下随宜,故如不平等也。”
《老子》33_08_校笺_04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宋河上‘忘’作‘亡’。《治要》引作‘妄’。《列子·仲尼篇》注引、《弘明集》六僧绍《正二教论》引并作‘亡’。成疏曰:‘欲明死而不死不壽而壽也;’是成亦作‘亡’。”
《老子》51_03_校笺_08_唐玄宗
顾欢本引御(唐玄宗)云:“萬物皆由道、德以生、畜,故尊貴之。”唐玄宗疏云:“以道德为生畜之功,故凡厥怀生,莫不尊尚于道,此劝示众生,令敦本而崇道也。”
《老子》69_06_校笺_15_劳健
劳健云:“王弼注云云,后人相承,多误解‘哀’字,如哀伤之义,大失其旨。王弼注‘慈以陈則正’句云:‘相慜而不避於难,故正也。’与此句注大同小异,則王弼本意当亦以‘哀’為慈爱而非哀伤。...
《老子》39_09_校笺_06_罗运贤
罗运贤云:“《太平御览》五四引‘盈’作‘清’。”
《老子》04_04_校笺_10_吴澄
吴澄注云:“‘湛’,澄寂之意。道之体虚,故其存于此也。‘似或存’,而非实有一物存于此也。此一句言道之体虚也。”
《老子》26_05_校笺_05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失根’,古本、龙兴观碑次解本作‘失本’,诸本作‘失臣’。”又云:“‘失根’,一作‘失本’,一作‘失臣’,非。今从王辅嗣本。”
《老子》77_01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其猶張弓乎’,邵‘猶’作‘由’。”水海按:邵若愚本经文作“天之道,其由張弓乎”。
《老子》76_03_校笺_07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‘故’下皆有‘曰’字,敦煌庚本与之同,世传今本多同王本作‘故’,顾本作‘夫’。按:‘故’、‘夫’与‘故曰’词义不同。《周髀算经》赵爽注:‘故者,申事之辞。’可...
《老子》35_音韵_03_古棣
古棣云:“‘道之出言,淡乎其无味,視之不足見,聽之不足聞,用之不可既。’基本上是交韵,而略有变通:‘言’、‘見’为韵,二字入元部;‘味’、‘聞’、‘既’为韵,‘味’入微部,‘聞’、...
《老子》67_08_校笺_10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乙本‘故能為成器長’,甲本‘故能為成事長’。··俞说诚是,盖‘成器長’与‘成事長’意义相同。但此一分歧,先于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甲、乙本即已出现。二者究属孰先,实难裁定...
《老子》36_述评
本章节通过对“盈虚消息之自然”相因转化之普遍现象的阐述,表现了老子的自然的辩证法思想。何心山云:“气有歙张,势有强弱,数有兴废,物有与夺,此理之自然,非有欲不欲也。是故以气言,阳极...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16_范应元
范应元注云:“太上者,太古君上也。譽称美也。太古在上之君,无为无欲,道化流行,不见其迹,下民各得其所,但知有君而已。”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25_余培林
余培林云:“‘歙’,收缩的意思。越王勾践要灭掉吴国,先劝吴王攻打齐国,勝了齐国,又劝吴王和晋国在黄池之会上争霸。这些目的都达到之后,吴王日渐骄奢,似張而实歙,於是越王一举而消灭了吴...
《老子》07_04_校笺_03_陈碧虚
陈碧虚云:“河上公、严君平本作‘以其无私’,王弼古本作‘不以其无私邪’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