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典汇编数据 第243页

《老子》39_音韵_04_水海

水海按:“故必貴而以賤為本;必高矣,而以下为基。”本【puen】,文部;基【kǐe】,之部。文部【en】与微部【ei】,元音相同,可以对转。微部【ei】与之部【e】元音相同,可以通转。故文之对...
02714

《老子》28_01_校笺_13_古棣

古棣云:“作‘谿’為是。《说文》:‘谿,··从谷,奚声。’《尔雅·释水》李注:‘水出于山,入于川,曰谿。’‘谿’字从谷,与山谷有关。余曾目睹鲁南暴雨之后发山水的情状,从山上直泄而下...
02711

《老子》07_02_校笺_04_王昶

王昶云:“邢州无‘且’字。”
02712

《老子》56_05_校笺_03_奚侗

奚侗云:“‘玄’,《说文》:‘幽远也。’幽远不可见,混沌之象。‘玄同’,犹云混同。塞兑閉門,挫鋭解紛,和光同塵,是与物混同也。”
02710

《老子》43_03_校笺_04_魏稼孙

魏稼孙云:“严举御注‘之’字‘益’字,失校御注‘是’上‘吾’字。”
02715

《老子》62_06_校笺_05_许抗生

许抗生云:“甲本作‘不善坐而進此’,乙本作‘不若坐而進此’,通行本作‘不如坐進此道’。甲本‘不善’两字义不可解,乙本与其他诸本义同。”
0278

《老子》64_07_校笺_09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‘合抱之木,生於毫末;九層之台,起於累土。’按:《类聚》八八引首二句,六二引下二句均同。‘層’,傅、范作‘成’,遂州、严遵作‘重’。《说文》:‘層,重屋也’;《吕览·音...
02711

《老子》17_05_校笺_09_王昶

王昶云:“‘猶兮其貴言哉’,开元、邢州、至元无‘兮’、‘哉’二字。邢州‘猶其’乙(逆)转。”
02712

《老子》68_01_校笺_06_武内义雄

武内义雄云:“敦、遂、景三本,句首有‘古之’二字。王弼本亦然。”水海按:诸王本皆无“古之”二字,明和刻《老子王注》,冠以《考异》云:“古本作‘古之善為士者不武也’;”此盖指傅奕古本...
02710

《老子》70_06_校笺_09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《孔子家语·三恕篇》:‘子路问于孔子曰:有人于此,被褐而懷玉,何如?孔子曰:国无道,隐之可也;国有道,則裒冕而执玉。’语亦出此。”
0277

《老子》24_07_校笺_05_张煦

张煦云:“林‘或’作‘故’。”
0279

《老子》22_01_校笺_19_吕惠卿

吕惠卿云:“曲者,曲之自然者也。枉者,曲之使然者也。天下之物,唯水為幾于道。一西一东,而物莫之能伤,是曲則全也;避碍万折而必东,是枉則直也。”
02710

《老子》42_02_校笺_07_吴承志

吴承志云:“《说文·一部》:‘一,惟初太始,道立于一,造分天地,化成萬物;凡一之属皆从一;弌,古文一。’徐锴《繫传祛妄篇》云:‘李阳冰曰:弋,质也。天地既分,人生其间,皆形质已成,...
0278

《老子》26_05_校笺_16_水海

水海按:今譣帛书甲、乙本,前句則作“輕則失本”,正与想尔本、王弼本、傅奕本、范应元本等古本相合。《韩非子·喻老》引作“輕則失臣”,“臣”則為误。顾广圻云:“‘臣’当作‘本’,傅本作...
0275

《老子》01_04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此。今从帛书本。其他诸本皆无句末“也”字。“无名萬物之始也,有名萬物之母也”,古来有两种标读法:一、“无名,萬物之始也;有名,萬物之母也。”河上公、成玄英、陈...
0277

《老子》57_04_校笺_08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政事丛脞,赋敛烦苛,动多忌諱,则民无所措手足,故愈贫穷。”
02713

《老子》61_06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同,帛书乙本作“故或下□□,□下而取”,损掩前句“以取”和后句“或”三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今从甲本。傅奕本、吴澄本、李道纯本、林志坚本、危大有本皆无“故”字,作...
0279

《老子》42_04_校笺_02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古本作‘盅’,器虚也。河上公作‘冲’,虚也,和也。今从古本。形而上者谓之‘道’,形而下者谓之‘器’,盖‘器’有形也,‘道’无形也。凡有形之物皆有无形者寓其间也。故陰陽之...
0276

《老子》78_07_校笺_12_奚侗

奚侗云:'《尚书·汤诰》:'万方有罪,在予一人。予一人有罪,无以尔万方。'《庄子·则阳篇》:'古之君人者,以得為在民,以失為在己;以正為在民,以枉為在己。'此皆所謂'受國之垢'与'不祥'也...
02715

《老子》10_07_校笺_07_张松如

张松如云:“道生万物,德蓄万物,都是以万物為芻狗,顺乎自然,任其自生自長、自息自灭。”
02715

《老子》18_02_校笺_14_唐玄宗

唐玄宗注云:“用智慧者,将立法也。法出而奸生,则有大僞矣。”
02715

《老子》77_音韵_04_水海

水海按:“天之道,猶張弓者也!高者归之,下者舉之;有餘者損之,不足者益之。故天之道,損有馀而益不足;人之道則不然,損不足而奉有餘。夫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【下】者?唯有道者乎!”也...
0277

《老子》27_01_校笺_11_罗运贤

罗运贤云:“《御览》六五九引‘轍’作‘輒’,‘迹’作‘跡’。”
0278

《老子》34_02_校笺_09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按:‘不有’二字见二章、十章、五十一章,可知二字為《老子》习用之词。‘功成不名有’,当作‘功成而不有’,易顺鼎说是也。”
02714

《老子》35_02_校笺_08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河上注:‘万物歸往而不伤害,则国安家宁而致太平矣;’是河上以‘太平’释‘平太’,非所据之本作‘太平’也。按:六十六章‘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,处前而民不害’,是此文‘不害...
0277

《老子》35_08_校笺_08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按:景福、磻溪、楼正、室町、高翻诸本均有‘之’字。又《永乐大典》王本作‘用之不足既’,他王本‘足’亦作‘可’。遂州、傅、室町、《中都四子》亦作‘可’。按:《说文》:‘既...
02715

《老子》16_01_校笺_08_陈鼓应

陈鼓应云:“‘致虚極,守静篤’:‘虚’、‘静’形容心境原本是空明宁静的状态,只因私欲的活动与外界的扰动,而使得心灵蔽塞不安,所以必须时时做‘致虚’、‘守静’的工夫,以恢复心灵的清明...
02715

《老子》20_10_校笺_14_武内义雄

武内义雄:“王本‘儽儽兮’,旧钞河上本作‘儡儡兮’,景龙碑作‘乘乘兮’。按:儽、儡声相同。据《说文》‘儽儽,垂貌’;与‘乘乘’音义不近。疑‘乘乘’是‘垂垂’之讹。果然,则河上本作‘...
02711

《老子》74_06_校笺_04_薛蕙

薛蕙云:“‘夫代大匠斵者,希有不傷手矣’,一无‘者’字,一作‘希不自傷其手矣’。”
02713

《老子》23_06_校笺_02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德者,同於德’,古本作‘從事於德者,德者同於德’。”水海按:傅奕本作“從事於得者,得者同於得。”焦氏说有误。
027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