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典汇编数据 第246页

《老子》02_03_校笺_10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罗卷、臧疏亦无‘故’字。‘較’,各本并作‘形’。《说文》‘荆’之古字作‘’,则古文‘形’或亦有作‘’者。‘爻’旁与‘較’字之爻旁相同。或《老子》本作‘’,传写脱讹成爻,...
0298

《老子》39_15_校笺_18_水海

水海按:“致”与“至”通(上古二字皆为质部),帛书本作“至”,当为原字。“數”,帛书甲、乙本均有此字,可证《老子》本文之“數”不为衍文,马说非是。关于“輿”,此则为《老子》本字,或...
05313

《老子》02_05_校笺_06_张煦

张煦云:“吕、赵、葛、长庚并作‘萬物作而不辭’。林、苏作‘萬物作焉而不辭’。”
03613

《老子》58_04_校笺_07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按:易州‘熟’作‘熟’。‘極’,借为‘際’,音相近也。《说文》曰:‘際,壁会也。’”
03115

《老子》31_11_校笺_11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‘是以偏將軍處左,上將軍處右’,范同此。罗卷、易州、彭、二赵有‘是以’二字。彭、臧疏、寇、张嗣成、吴澄及《后汉书·光武纪》注引、《治要》引‘處’字同此。罗卷、易州、白、...
0358

《老子》15_10_校笺_13_严灵峰

严灵峰云:“言其虚怀若谷,宽大而能容物也。” 又,以上七句,皆喻“善為道者”之仪态。王弼注云:“凡此诸‘若’,皆言其容象不可得而形名也。”陈景元云:“豫,猶豫也。言有道之士顺从自然...
0356

《老子》74_05_校笺_07_罗振玉

罗振玉云:“‘是謂’,敦煌庚本作‘謂’,辛本作‘是’。‘代大匠’,御注本无‘大’字,‘匠’作‘匠’,即‘匠’之别构。”
03410

《老子》52_02_校笺_06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道藏王弼本作‘既知其母,復知其子’。譣谊,藏本为长,当据改正。‘既知其母,復知其子’,言圣人既知萬物之母为道,復知道之子为萬物也。”
04115

《老子》59_05_校笺_04_刘师培

刘师培云:“按《韩非子·解老》作‘則可以有國’,与上文‘則莫知其極’例同,较今本为长。”
03512

《老子》42_01_校笺_06_唐玄宗

唐玄宗疏云:“道者虚极之神宗,一者冲和之精气,生者动出也。言道动出和气,以生于物,然应化之理由自未足,更生阳气,积阳气以就一,故谓之二也。”
0378

《老子》65_08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“至大順”三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道藏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景龙本、顾欢本、御注三本、敦煌辛本、遂州本、楼正本、强思齐本、陆希声本、李约本、...
05314

《老子》13_10_校笺_02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若可寄天下’,纂微作‘則可以託天下’,程‘若可’下有‘以’字。”
05115

《老子》20_07_校笺_05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御注、王弼作‘如春登臺’,河上作‘如登春臺’。”水海按:宋刊河上公本、道藏河上公本皆作“如春登臺”。河上公注文云:“春阴阳交通,万物感动,登臺观之,意志淫淫然。”据注文...
0475

《老子》03_03_校笺_06_刘师培

刘师培云:“《文选·东都赋》注引作‘使心不亂’。《易经·艮卦》孔疏引此文亦无‘民’字。盖唐初避讳,删此字也。古本实有‘民’字,与上两‘使民’一律。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此文亦无‘民’...
0346

《老子》22_04_校笺_13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有“是以”,傅奕本则无。此“是以”是承上句而言,故不可或缺。帛书甲、乙本作“執一”,而《慎子》引及今通行本作“抱一”,暂从帛书本作“執一”。“牧”,治也。高明说...
03312

《老子》27_07_校笺_09_张舜徽

张舜徽云:“此言善为君者,常能于平时审度人物之高下良窳(yǔ)而使之各得其用也。是以无棄人,无棄物。《淮南子·主术训》云:‘贤主之用人也,犹巧工之制木也。大者以为舟航柱梁,小者以为...
03212

《老子》39_05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其致之一也’,古本如此。”
0426

《老子》70_05_校笺_05_毕沅

毕沅云:“河上、王弼作‘則我者貴’。”水海按:今道藏王弼本、张之象刊王弼本注云:“唯深,故知之者希也。知我益希,我亦无匹,故曰‘知我者希,則我者貴’也。”此王本则作“則我者貴”。然...
05313

《老子》24_01_校笺_11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磻溪‘企’作‘跂’。经幢‘企’作‘跂’,此句上有‘喘者不久’一句。馆本、易州‘立’作‘久’。按:‘企’,《说文》重文作‘跂’。此当作‘堰’,《说文》曰:‘不能行,为人所...
0869

《老子》10_01_校笺_06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按:王注:‘载,犹处也。’《楚辞·远游》:‘載營魄而登霞兮;’王注:‘抱我灵魂而上升也。’營魄曰处,义甚迂曲;若曰抱我灵魂,则与‘抱一’相突。二诂皆非。‘載’为‘哉’字...
04414

《老子》01_03_校笺_03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按:《史记·日者列传》引作‘无名者,萬物之始也’。王弼注曰:‘凡有皆始于无,故未形无名之时,则为萬物之始;及其有形有名之时,则长之、育之、亭之、毒之,为其母也。’是王本...
02712

《老子》77_05_校笺_07_肖天石

肖天石云:“損有餘而補不足,使小大相均,有餘、不足相一。損不足以奉有餘,使高者愈高,下者愈下,贫者愈贫,富者愈富,乃人道之不平等不均衡也。”
02914

《老子》53_08_校笺_03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非道也哉’,李如字。兴叹之辞,非助语。司马上有‘盗誇’字。”
05715

《老子》74_02_校笺_05_易顺鼎

易顺鼎云:“毕氏《考异》傅奕本作‘民常不畏死’,按下云‘若使民常畏死’,則此亦当有‘常’字矣。《容斋续笔》卷五、卷十两引皆有‘常’字。··‘而’皆作‘則’,‘奇’一作‘惡’。”
0478

《老子》31_08_校笺_08_张煦

张煦云:“吕等同御注,林(希逸)‘人’下有‘也’字。”
03615

《老子》63_06_校笺_03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輕諾’、‘多易’,古本下各有‘者’字。”
04115

《老子》04_04_校笺_10_吴澄

吴澄注云:“‘湛’,澄寂之意。道之体虚,故其存于此也。‘似或存’,而非实有一物存于此也。此一句言道之体虚也。”
05511

《老子》54_06_校笺_03_吴澄

吴澄云:“‘邦’,诸本作‘國’。按:诸《诗序》‘用之邦國焉’之下,孔颖达疏引《老子》云‘修之邦,德酒豐’,盖汉避高祖讳改作‘國’也。唐初聚书最盛,犹有未避讳以前旧本也。”
03315

《老子》49_04_校笺_04_罗运贤

罗运贤云:“‘德善’、‘德信’,《治要》、《御览》六二四引并无此四字。”
05713

《老子》61_02_校笺_03_唐玄宗

唐玄宗疏云:“夫人君者,有道则國存,无德则人散。故处大國者,当下流开纳,令天下之人交会而至,则能全其大,故曰下流天下之交。‘天下之交’,迭出前文,所以结下流之义也。”
046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