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典汇编数据 第247页

《老子》11_03_校笺_05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埏’,司马、碧虚作‘挻’。‘埏’,始然反。《考工记》曰:‘埏,和。’‘埴,黏也。’和水土烧以為陶也。”
0406

《老子》56_06_校笺_11_吕惠卿

吕惠卿云:“万物一府,生死同状,无所甚親,无所甚疏,故不可得而親,不可得而疏。”
0519

《老子》33_03_校笺_06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故本当有“者”字。这几句都是用“··者···也”标准格式表示的判断句。又,“勝”,勝利,与“負”相反,此处意为战勝、克服。《老子》并不否定“勝人”,而是主张“不争而...
04010

《老子》11_07_校笺_08_释德清

释德清云:“此言世人但知有用之用,而不知无用之用也。···以此為譬,譬如天地有形也,人皆知天地有用,而不知用在虚无大道。亦似人之有形,而人皆知人有用,而不知用在虚灵无相之心。是知‘...
03511

《老子》57_01_校笺_05_罗运贤

罗运贤云:“《御览》二七○及六二四引并作‘以政治國’。”
0545

《老子》33_06_校笺_13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按四十一章:‘上士闻道,勤而行之;’是‘有志’乃勤勉行道之意。‘强行者有志’,言勤勉行道,是有志也。”
05712

《老子》12_02_校笺_08_水海

水海按:“馳騁田獵”,纵馬追逐而獵取禽兽。“田”即古“畋”字。段玉裁《说文》注云:“‘田’即‘畋’字。”古文献多用“田”為“畋”,甲骨卜辞“畋獵”之“畋”皆写作“田”。又:“獵”,...
03115

《老子》57_03_校笺_13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俞谓下文别为一章,非是。此言吾何以知天下必以无事为治乎?以此下文知之也。”
03010

《老子》33_音韵_05_本章韵读

本章韵读:知,支部,力,职部,支职合韵;明、强,阳部。富,职部,志,之部,职之通韵,久,之部,壽,幽部,之幽合韵。
0417

《老子》12_06_校笺_05_水海

水海按:有“之治也”三字,使文句义盛,《老子》原本当有此三字,后人因囿于“《老子》五千文”的俗则,而遂削删《老子》“之治也”三字。又,“為腹而不為目”,意即只求安静温饱,不求纵情于...
03710

《老子》57_06_校笺_13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故本当作“人多知慧,而奇物兹起”。帛书甲本作“人”,古棣谓作“民”,则失校矣。甲本出“知”字,王弼注谓“知慧”,傅奕本又直作“知慧”,可知应作“知慧”。“知慧”,涵...
05115

《老子》34_02_校笺_11_成玄英

成玄英疏云:“生化萬品至功潜被,而歸功於物,故不有功名。”
03311

《老子》12_述评

《老子》这一段文字的主旨是反对追求侈欲,主张寡欲宁静,不被物役。吕惠卿说:“腹无知,目有见者也,是以圣人去彼有见有欲之追求,而取此无知无欲之虚静也。”明太祖云:“此专戒好贪欲,绝游...
04812

《老子》57_10_校笺_05_魏源

魏源云:“‘··我无欲而民自樸’,此下傅奕有‘我无情而民自清’句。”按:经训堂刊傅奕本无“我无情而民自清”句。
0445

《老子》34_05_校笺_04_吴澄注

吴澄注云:“‘萬物歸焉而不知主,可名於大矣’,此申言功成而不居。冬藏之时,萬物反本复命,会歸於一,所谓利贞固灵根。利贞诚之复,而物亦不知其孰主之。此万殊之合為一本,乃道之总而至大者...
0285

《老子》13_03_校笺_07_张煦

张煦云:“赵作‘寵為下’,吕、苏作‘寵為下’,葛、林作‘辱為下’。”
05315

《老子》58_02_校笺_03_魏源

魏源云:“‘其民缺缺’,一本‘缺缺’作‘觖觖’。此并从《淮南子》及王弼。”
03015

《老子》34_07_校笺_10_古棣

古棣云:“‘以其冬不自大,故能成其大’,傅奕本、河上公古本(古棣即指王羲之本)除‘冬’字作‘終’外皆如此。帛书与此略同,惟缺‘終’字、‘其’字,作‘以其自不為大也,故能成大’。按:...
04615

《老子》13_07_校笺_05_罗振玉

罗振玉云:“景龙、敦煌丙本均无‘者’字;二‘吾’字景龙及敦煌乙、丙本均作‘我’。”水海按:景龙本“有身”前的“吾”则作“我”。罗失校矣。
04213

《老子》58_05_校笺_04_张煦

张煦云:“‘衺’,赵作‘邪’,葛作‘也’。”
0488

《老子》35_02_校笺_10_饶宗颐

饶宗颐云:“‘安平大樂’,《想尔》‘樂’字连上读,玄本‘大’作‘太’,断句,‘樂’字连下读。”
0456

《老子》13_09_校笺_13_水海

水海按:本句各本不一,而帛书本作“故貴為身於為天下”则为古《老子》本文。《庄子·在宥篇》所引“故貴以身於為天下”,即本于《老子》原文(“貴”后“以”字,為《庄子》作者所改,因“以”...
04114

《老子》58_08_校笺_06_毕沅

毕沅云:“‘劌’,本作‘穢’,非。”
02913

《老子》35_05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淡’,徒暂反、徒览反。”
06412

《老子》14_01_校笺_03_陈碧虚

陈碧虚云:“‘夷’,古本作‘幾’;幾者,幽无象也。”
04915

《老子》59_01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全损,帛书乙本同,今从乙本。邢玄本、陆希声本、强思齐本“人”作“民”,谓“治民事天,莫若嗇”。赵至坚本“事”作“及”,“嗇”作“式”,谓“治人及天,莫若式”。严遵本...
05715

《老子》35_08_校笺_10_张松如

张松如云:“‘既’,尽也。人就食为即,食毕返身而走为既。··七十章:‘吾言甚易知也,甚易行也,而天下莫之能知也,莫之能行也。’正因为道言无味,所以天下莫能知、莫能行。可是如果真要运...
03413

《老子》14_04_校笺_07_水海

水海按:“至計(简作计)”,《甲本释文》、《乙本释文》、高明、尹振环等皆校为“致詰”。“至”,动词,达到,与“致”义通。《玉篇》云:“至,达也。致,至也。”《礼记·乐记》“乐至则无...
05510

《老子》59_03_校笺_03_王安石

王安石云:“夫人莫不有视、听、思。目之能视,耳之能听,心之能思,皆天也。然视使之明,听而使之聪,思而使之正,皆人也。然形不可太劳,精不可太用。太劳则竭,太用则瘦。惟能嗇之而不使至于...
0276
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16_张舜徽

张舜徽云:“按:翕者,敛也,合也。與‘張’为对。《韩非子·喻老》引作‘翕’,乃原文也。传写者或增其偏旁为‘噏’,为‘偏’,为‘歙’。帛书甲本讹而为‘拾’,乙本又变为‘擒’,皆失之。...
085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