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13_01_校笺_11_陈景元
陈景元云:“‘寵’者谓富贵庆赏诸吉也;‘辱’谓贫贱刑罚诸凶也。夫达道之士,不荣通,不丑穷,知轩冕之去来,乃外物之寄托,岂有寵辱系怀而可驚怛哉?此谓中人耳。中智之士,则处安而虑危,得...
《老子》36_06_校笺_21_陈柱
陈柱云:“老子所尚之‘柔弱’,盖謂其能变动者,其所贱之坚强,剛謂其不能变动者耳。”
《老子》15_07_校笺_05_王昶
王昶云:“邢州‘釋’作‘汋’。”
《老子》61_08_校笺_07_高亨
高亨云:“‘夫两者各得其所欲,大者宜為下’,按:‘欲大’当作‘大欲’,转写误倒。夫两者各得其所大欲者宜為下,正总承上文而言,谓大國小國各得其所大欲者俱宜居下也。大國所大欲者兼畜人也...
《老子》72_音韵_01_江有诰
本章江有诰韵读谓无韵。高本汉谓:威、至韵。武内义雄谓:威、至韵,知、愛、贵韵。朱谦之云: 严可均《说文声类·脂部》收“至声”、“威声”。王念孙《古韵谱》威、愛与貴同入脂部,至,并入...
《老子》32_03_校笺_05_张煦
张煦云:“吕等作‘侯王’。林‘守’下有‘之’字。”水海按:元刻林希逸本“守”下无“之”字。按林氏注文“为侯王者,若能守此道”(“此道”即释“之”),“守”下当有“之”字。
《老子》27_01_校笺_16_水海
水海按:当有“者”字。无“者”,于义不全。“者”,特指代词,用在动词性成分之后,组成名词性结构,提示具有该行为、性质的实体,多指人(本“者”字指人),可译为“····的人”。“善行...
《老子》01_06_校笺_07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徼’,傅、范本与景龙碑本同,宜从敦煌本作‘曒’。十四章‘其上不皦’,景龙本亦作‘曒’是也。《一切经音义》卷八十四引:‘《说文》徼作循也,以遮遏之;’是徼有遮训,在此无...
《老子》58_01_校笺_14_水海
水海按:河上公注云:“其政教宽大,悶悶昧昧,似若不明也。”王弼注云:“言善治政者,无形、无名、无事、无政可举,悶悶然,卒至于大治。故曰‘其政悶悶’也。”然则帛书乙本作“閑閑”,而不...
《老子》64_11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故民之從事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、陈、叶、清源、程并无‘故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61_今译
大国的态度,就像是江海处于下流那样谦下;就像天下之母那样,处于雌柔的根本地位;就像江海那样,处于众流归附之地。雌柔的常常以沉静胜过雄强的;因为她沉静,所以最适宜处下。因此,大国用对...
《老子》34_02_校笺_07_张煦
张煦云:“吕(知常)、苏、葛作‘功成不名有’。”
《老子》12_01_校笺_06_许抗生
许抗生云:“‘目盲’,甲本作‘目明’,与下文的文义不合。”
《老子》65_03_校笺_07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六朝残卷无‘故’字、‘也’字,易州、罗卷及《书钞》三十、《治要》引无‘故’字。范、柰卷及《庄子·胠箧篇》成玄英疏引‘知’字同此,《书钞》三十、《治要》引作‘智’,下同。...
《老子》09_04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司马光‘驕’作‘憍’,非。”
《老子》76_05_校笺_11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木本强大,故處于下。枝条柔弱,共生于上。盖取其柔弱者處上,强梁者在下。总结上文木根本强大,則枝叶共生其上之义,欲明强梁之人,常在柔弱之下尔。”
《老子》64_07_校笺_07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層’,罗卷作‘曾’,馆本作‘重’。赵写‘累’作‘絫’。按:‘累’借为‘厽’,《说文》曰:‘厽,累坺土为墙壁。’”
《老子》15_05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陆希声亦无‘兮’字。张守节《史记正义》引作‘猶予若畏四鄰’。”水海按:《史记·吕后本纪》司马贞索隐引经文作“猶兮若畏四鄰”。
《老子》38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三句,帛书甲本作“上禮□□□□□□□,□攘臂而乃之”,损掩“為之而莫之應也,則”八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“乃”為“扔”之假借(“乃”,上古泥母之部;“扔”,日母蒸部。据章太炎“...
《老子》44_01_校笺_02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熟’,各本作‘孰’。孰、熟,古通用。”水海按:朱说虽是,然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孰”,非为“熟”也。孰,疑问代词,前头有先行词语“名與身”,不仅表示询问,还要求比较与选择...
《老子》80_今译
使国家区域小,使民众人口少,即使有十倍百倍于人力的工具也不使用;使民众重视生命而离别迁徙。有车舆和舟船也不乘用,有盔甲和兵器也不施用。使民众恢复结绳而用以记事。民众认为自己吃的食物...
《老子》36_04_校笺_09_高明
高明云:“第四句帛书甲、乙本‘將欲奪之,必固(当为‘古’,为‘姑’之假)予之’,今本‘予’字作‘與’。虽‘與’、‘予’二字义同,兹因前文假‘與’字为‘舉’,此当从帛书作‘予’字为是...
《老子》04_03_校笺_06_武内义雄
武内义雄云:“‘解其紛’,河上作‘芬’。按:‘芬’当作‘忿’,此句在四章,又见于第五十六章,旧钞河上本,彼章作‘忿’,此章作‘紛’。王本于彼章作‘分’,据其注,则‘分’者‘忿’之讹...
《老子》26_05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本’字,严遒、王弼同古本;河上公作‘輕則失臣’,与前文不相贯,宜从古本。人主輕忽慢易,則失根本之重;躁动多欲,則失為君之德。故人君不可须臾而離於重、静也。”
《老子》80_01_校笺_11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刘说是也。河上注曰:‘使民各有部曲什伯;’是河上‘民’字本在‘有’字上也。赵写同此(指傅本),惟无‘也’字。馆本、卷子成疏无‘也’字,馆本‘使’下无‘民’字。柰卷‘寡’...
《老子》81_04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磻溪‘為人’作‘與人’。赵写无‘有’字。”水海按:赵孟頫作“聖人无積,既以為人,己愈”,漏去“有”字。
《老子》53_01_校笺_04_吴澄
吴澄云:“‘我’者,泛言众人,非老子自谓。‘介然’,音义与《孟子》‘介然用之而成路’同,谓倏然之顷也。”又云:“‘介’音戛。”
《老子》45_06_校笺_02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静’与‘瀞’字同,《楚辞》‘收潦而水清’,注作‘瀞’。《说文》:‘瀞,从水静声。’”
《老子》53_07_校笺_06_杨慎
杨慎云:“‘是謂盗誇’,謂本皆作‘誇’。柳子厚诗亦押盗誇,盖趂韵之故。今据《韩非子·解老》改作‘竽’。韩非之解曰:‘竽为众乐之倡,一竽唱而众乐和,大盗倡而小盗和,故曰盗竽。’其说既...
《老子》04_03_校笺_12_高延第
高延第云:“‘挫其鋭’,谓反于太朴,不为崖异。‘解其紛’,谓清静自处,不与物相撄。‘和其光’,不自表暴,光而不耀也。‘同其塵’,不修身以明污,受天下之垢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