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01_01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道者,自然之理,萬物之所由也。傅奕云:‘大也,通也。’韩康伯云:‘无不通也。’‘可道’者,谓可言也。‘常’者,久也。道一而已,有体用焉,未有不得其体而知其用者也。必先体...
《老子》49_10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百姓皆注其耳目’,司马下有‘焉’字,陈(象古)无‘其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08_04_校笺_14_水海
水海按:“善”,犹“好”也。《荀子·儒效篇》云:“至下谓之地。”《礼论篇》云:“地者下之极也。”刘熙《释名》:“地,底也。”“居善地”,则言水好居下,如本章谓“居衆人之所惡”,即谓...
《老子》55_03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‘猛獸不據,攫鳥不搏’,《谷神子》两句倒转。‘攫’,开元、易州本作‘玃’,非。”
《老子》17_02_校笺_13_顾欢
顾欢云:“此中古也。云去道渐远,封言著相其德,可见親爱生,上则親信于下,下则称譽于上,其功可言,则康歌载路。”
《老子》39_04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“‘侯王’,古本作‘王侯’,下同。‘天下貞’,一作‘正’。”
《老子》74_03_校笺_04_张煦
张煦云:“‘吾得而殺之,孰敢也’,‘吾得’下有‘故’字,无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40_03_校笺_02_薛蕙
薛蕙云:“‘天下之物生於有’,‘之’一作‘萬’。”
《老子》78_01_校笺_04_李道纯
李道纯云:''天下柔弱莫過於水',或云'莫柔弱於水',非也。'水海按:李氏所说不确。'莫',否定性无定代词,作主语,'没有什么'之义;'於',介词,表示比较的对象。'天下莫柔弱於水',意即'天下...
《老子》79_01_校笺_04_马叙伦
马叙伦云:'按:经幢'和'误作'知'。'
《老子》49_08_校笺_06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聖人之在天下,歙歙焉’,‘歙’,音吸,收敛也。聖人之心与百姓之心,其初均同乎虚静、纯粹,至善未有恶也。惟聖人清静无欲,自全其初,则百姓亦清静无欲,各全其初。故聖人之在...
《老子》54_07_校笺_07_古棣
古棣云:“‘其德乃溥’,傅本如此,帛书乙本作‘乃博’,许抗生说:‘溥、博形似而误。’(所据为许书初版本)许说是。乙本所据本当作‘溥’。其他各本皆作‘普’。‘普’、‘溥’通用,但在上...
《老子》13_06_校笺_03_高明
高明云:“甲本‘患’字写作‘梡’,同音假借。‘何謂貴大患若身’,此亦老子自对前文‘貴大患若身’所设之疑问,‘貴’字在此為动词,犹今言‘重视’。义若何謂重视自身,犹如重视大患?经文‘...
《老子》35_08_校笺_04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用不可既’,御注、河上作‘用之不可既’,王弼作‘用之不足既’。”
《老子》60_01_校笺_04_彭耜
彭耜云:“‘若烹小鮮’,··程‘若’作‘如’,纂徽‘烹’作‘亨’。”
《老子》15_04_校笺_11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宋河上作‘與兮’,臧疏、罗卷、易州、磻溪、馆本、赵并无‘兮’字,下同。弼注曰:‘冬之涉川,豫然若欲度若不欲度。’则王作‘豫然’。《文子·上仁篇》引作‘豫兮其若冬涉大川’...
《老子》15_09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“‘渾兮其若濁’,龙兴观碑次解本(无‘兮其’二字,)作‘混若濁’。”
《老子》67_09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舍’,音捨。”
《老子》75_03_校笺_08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易说是。‘求生’当作‘生生’。强本成疏引经文云:‘以其生生之厚’,是成作‘生生’。《庄子·大宗师篇》:‘生生者不生’,盖本《老子》。‘生生’与七十一章‘病病’词例一...
《老子》76_03_校笺_10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徒,类也。是知行剛强者乖于和理,故与死为徒。行柔弱者,顺于和气,故与生为徒。此合喻也。”
《老子》45_02_校笺_09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按:《说文》:‘盅,器虚也’。是‘盅’、‘沖’、‘冲’、‘’并通,都是空虚的意思。马谓‘盈’是故书,···帛书作‘盈’是其证。”
《老子》01_08_校笺_03_裴学海
裴学海云:“《老子》一章:‘玄之又玄’,‘之’犹‘而’也。《庄子·达生篇》:‘精而又精’,文例同此。”水海按:成玄英疏云:“夫遣之又遣,乃曰‘精之又精’。”是知“之”实犹“而”之义...
《老子》33_04_校笺_03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《韩非子·喻老》‘自勝者强’作‘自勝之謂强’。《吕氏春秋·先己篇》‘故欲勝人者,必先自勝’,盖出于《老子》而变其文。”水海按:疑《韩非子》“自勝謂之强”的“謂之”为注文...
《老子》20_07_校笺_04_纪昀
纪昀云:“‘如春登臺’,按:‘春登臺’,一本作‘登春臺’。”
《老子》74_05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明皇‘而’作‘夫’,‘是’下有‘謂’字。陈象古‘是’下有‘謂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01_01_校笺_05_杨兴顺
杨兴顺云:“在古代圣人中,老子首先把‘道’当作哲学上的范畴而给以各方面的论证。老子认为‘道’是自然界、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法则。在老子哲学中,‘道’意味着普遍存在的、视之不见的、与物质...
《老子》09_01_校笺_04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不若其以’,各本作‘不如其已’,古字通。”
《老子》32_03_校笺_08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范、易州、罗卷‘王侯’同此,各本作‘侯王’。王弼注四十二章曰:‘百姓有心,异国殊风,而得一者王侯主焉;’是王弼亦作‘王侯’。伦谓汉人称‘诸侯王’,盖本之古。《老子》...
《老子》12_07_校笺_07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去彼耳目之盲聾,取此為腹之实智。”
《老子》64_14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復衆人’,御注作‘衆民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