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43_音韵_07_本章韵读
本章韵读:堅,真部,間,元部,真元合韵。益、益,锡部,之,之部,锡之合韵。
《老子》49_01_校笺_05_张纯一
张纯一云:“景龙本、顾欢本皆无‘常’字,此文当作‘常无心’。”
《老子》27_12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、乙本“謂(简作谓)”皆假作“胃”,《甲本释文》、《乙本释文》皆已校改。想尔本、景龙本、敦煌丁本、遂州本、傅奕本、(唐)李荣本“是”作“此”,“眇要”作“要妙”,謂“...
《老子》29_04_校笺_05_张煦
张煦云:“吕、葛、赵‘凡’作‘故’。”
《老子》30_07_校笺_08_罗运贤
罗运贤云:“《治要》引无此句。”
《老子》11_04_校笺_02_河上公
河上公注云:“埏,和也。埴,土也。和土以為饮食之器。器中空虚,故得有所盛受。”
《老子》12_03_校笺_07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‘難得之貨’,言人身以材器為貨,難得之貨者,则性分所无,求不可得。云不安本分,矫性妄求,既其乖失天然,所以妨伤道行。”
《老子》58_06_校笺_03_王弼
王弼注云:“以正治國,则便復以奇用兵矣。故曰‘正復為奇’。立善以和万邦,则便復有妖之患也。”
《老子》62_08_校笺_12_魏源
魏源云:“陈象古‘不曰’作‘不日’。”
《老子》64_10_校笺_10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聖人不作於意,不生於心,因物付物,顺其自然。物之得全於聖人者,咸若其性,咸遂其生,周应无穷,随宜处妙,惟其无為,故无敗矣。随事处事,合乎当然,事之得成於聖人者,上下安其...
《老子》75_04_校笺_11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作‘夫唯无以生為者,是賢於貴生焉’。《文子·十守篇》作‘夫唯无以生為者,即所以得长生’。强本成疏:‘故独不以生為生者’,是成‘為’下有‘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77_音韵_05_本章韵读
本章韵读:道,幽部;之、之,之部;幽之合韵。益,锡部;足,屋部;锡屋合韵;餘,鱼部;屋鱼旁对转,屋鱼合韵;者、者,鱼部。有,之部;居,鱼部,之鱼合韵;也,歌部,鱼歌合韵。
《老子》01_02_校笺_03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则作“恒”。但此“恒名”之“恒”,义乃同“常”(《说文》:“恒,常也。”)。《文子》亦为先秦故书,而作“常”,恐非汉世传写者所追改,乃因义同而通用也。 又,胡曲...
《老子》49_07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应有“之”字。“之”,结构助词,用在主谓之间,使“聖人之在天下”这个句子,变成词组,不译(古棣译为“的”,不妥)。所以,“之”字不能少。又,帛书本作“在”為是。各本皆作“在...
《老子》49_10_校笺_08_高亨
高亨云:“《说文》:‘注,灌也。’百姓用耳以听,用目以视,即是耳目有所灌注。故河上公曰:‘注,用也。’今人恒言‘注目’、‘注意’,即此义。”
《老子》55_03_校笺_09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顾本成疏:‘毒蟲,蛇虺类也;攫鳥,鹰鸇类也;猛獸,兕虎类也;螫,行毒也;搏,击触也’。是成作‘攫鳥猛獸不搏’。马据潘本谓此文当作‘猛獸不攫,鸷鳥不搏’,谊虽可通,然...
《老子》70_06_校笺_11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经文相同。‘褐’下有‘而’字,今本多同王本脱此字。从经义分析,‘而’字在此作连词,可训‘與’或‘而又’,犹言聖人被褐而又懷玉,特突出‘懷玉’之意,故‘而’字不...
《老子》22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同此;帛书乙本“敝”假作“”(二字上古皆为并母月部)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正。今从甲本。道藏河上公本“洼”作“窊”,“敝”作“弊”,谓“窊則盈,弊則新”。宋刊河上公本、...
《老子》25_10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第一句作“人法地”,与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傅奕本等古本合,寇才质、高亨、张松如、古棣、沙少海等人妄改“人”為“王”,大误。顾本成玄英疏云:“人,王...
《老子》02_04_校笺_13_毕沅
毕沅云:“两‘不處’河上公作‘弗居’,聚珍板王弼注本作‘功成而弗居’,校云:《永乐大典》无战争及沉重的租税负担等方面,反映了被压迫的人民群众的要求。相反的,无為论也有其消极、保守、...
《老子》04_03_校笺_07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宋河上作‘紛’,罗卷作‘忿’。成疏曰:‘忿,嗔怒也;’则成亦作‘忿’。各本及《文选·魏都赋》注、《三国名臣序赞》注引并作‘紛’。弼注曰:‘紛解而不劳;’又五十六章注...
《老子》52_04_校笺_07_俞樾
俞樾云:“按:‘塞其兑’,‘兑’,当读为‘穴’。《文选·风赋》‘空穴来风’,注引《庄子》‘空閲来风。’‘阅’从‘兑’声,阅可假作‘穴’,‘兑’亦可假作‘穴’也。‘塞其穴’正与‘闭其...
《老子》53_02_校笺_03_王念孙
王念孙云:“王弼曰:‘唯施为之是畏也;’河上公注略同。按:二家以‘施为’释‘施’字,非也。‘施’读为‘迆’,迆,邪也。言行於大道之中,唯惧其入於邪道也。下文云‘大道甚夷,而民好徑’...
《老子》08_03_校笺_13_高延第
高延第云:“幾,近也。水柔而处下,又有滋养萬物,受天下之垢,故近於道。惡谓川泽纳污,此皆水之性也。”
《老子》33_06_校笺_12_肖天石
肖天石云:“《周易》曰:‘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’不息者,强行也,健行也,力行不已,而周行不殆也;不能锲而不舍,生死以之,则其于道也,难成难证;故曰:‘强行者有志。’无志者,常半...
《老子》58_08_校笺_05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劌’,纂微作‘穢’,非。”
《老子》15_07_校笺_06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河上、王弼作‘涣兮若冰之將釋’,下三句皆有‘兮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3_04_校笺_03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上不’,各本作‘尚不’。‘於人’,各本句末有‘乎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3_07_校笺_07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失者,谓执滞言教而失道也。夫言教者,道理之筌蹄也,有筌蹄者,乃得鱼兔,今滞守筌蹄,則失鱼兔矣。执滞言教,則失妙理矣。失理則无由得道,是自同於失也。故云‘失者,同於失’...
《老子》76_04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兵强’,古本下有‘者’字。‘共’一作‘折’。合手曰‘共’。‘商,桑榖生于朝,七日大共。’‘秦伯怒蹇叔曰:墓木拱矣。’皆合拱也。董云如字,言人共伐之也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