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典汇编数据 第60页

《老子》32_02_校笺_05_纪昀

纪昀云:“‘天下莫能臣也’,按:河上公注本作‘天下莫敢臣’。”水海按:譣道藏河上公本、宋刊河上公本、王羲之书河上公本、陆德明所见河上公本皆作“天下不敢臣”。河上公注云:“道樸雖小,...
0347

《老子》11_04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當其无,有埴器□□□”,《甲本释文》校为“當其无有,埴器之用也。”乙本如此,唯“其”作“亓”。今从乙本。《乙本释文》则以“當其无有”断句。许抗生而以“當其无”断...
0355

《老子》32_02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天下莫能臣也’,河上本作‘天下不敢’。”
0949

《老子》41_06_校笺_04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夷’,等也。‘纇’,古本音‘耒’,丝节也。河上作‘類’,今从古本。道之明者,微妙幽玄,故如昏昧。道之進者,不与物争,故如退缩。道之夷者,高下随宜,故如不平等也。”
05114

《老子》29_07_校笺_09_王昶

王昶云:“邢州作‘或接或隳’,至元作‘或載或隳’。”
07912

《老子》59_音韵_08_本章韵读

本章韵读:嗇、服、德、克、極、國,职部;母、久,之部,之职通韵;道,幽部,之幽合韵。
04210

《老子》21_09_校笺_13_张松如

张松如云:“作為哲人的老子,自我称述说:我怎么知道万事万物的終极原因是什么样子呢?就是根据其显现為道的运动变化的规律性啊!这是由于普遍性寄寓于个别性,个别性体现着普遍性。万事万物,...
05310

《老子》31_07_校笺_09_卢文弨

卢文弨云:“今作‘恬惔’,易州石刻同。《说文》:‘惔,忧也。’非此。‘恢’亦形近而误。”
0269

《老子》11_07_校笺_08_释德清

释德清云:“此言世人但知有用之用,而不知无用之用也。···以此為譬,譬如天地有形也,人皆知天地有用,而不知用在虚无大道。亦似人之有形,而人皆知人有用,而不知用在虚灵无相之心。是知‘...
03511

《老子》20_14_校笺_12_高亨

高亨云:“‘衆人察察’,‘衆’字王本原作‘俗’,河上本作‘衆’。今据改。按:河上‘俗’字作‘衆’是也。本章皆‘衆人’与‘我’对言,即其证。以前后文例之,‘人’下并当有‘皆’字。‘察...
0516

《老子》72_04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是以聖人自知,而不自見;自爱,而不自贵’,‘見’音現。古本有‘而’字。”
03513

《老子》46_01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损掩“却”字;帛书乙本作“□□□道,却走馬□糞”,前句损掩“天下有”三字,后句损掩“以”字。今两本互校,得此两句。傅奕本“糞(简作粪)”作“播”,谓“天下有道,却走...
0349

《老子》31_06_校笺_04_水海

水海按:张说是。《文子·上仁篇》引作“兵者,不祥之器,不得已而用之”;《穀梁传·僖公二十六年》注引作“兵,不祥之器,不得已而用之”。此皆以“不祥之器”与“不得已而用之”句相连。 又...
05013

《老子》81_音韵_01_江有诰

本章江有诰韵读谓无韵。高本汉则以信、善為韵。武内义雄以積、有、多為韵。
04515

《老子》30_01_校笺_09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蒋说误也。原拓本及《绩语堂碑录》所载碑文,与严可均校语,又《古本道德经校刊》拓本,均作‘以道作人主者’,石刻尚在,俞氏之说万无可疑。昔罗振玉作《道德经考异》云:‘读《铁...
04412

《老子》09_03_校笺_03_陈碧虚

陈碧虚云:“严君平、王弼本作‘金玉满室’。”
0418

《老子》59_02_校笺_05_张煦

张煦云:“葛‘惟’作‘為’。”
0455

《老子》60_今译

治理大国,犹如熟煮小鱼那样,(不要常去搅动它。)用“道”来治理天下,天下的鬼魅就不灵验且不作怪了。不但鬼魅不灵验且不作怪,天下的神祇也不伤害世间民人了。不但神祇不伤害世间民人,而且...
02615

《老子》42_09_校笺_02_张煦

张煦云:“‘彊’,吕等作‘强’,葛‘者’作‘之’。”
05312

《老子》25_07_校笺_05_张煦

张煦云:“吕、葛、林、苏‘返’作‘反’。”
04612

《老子》25_02_校笺_05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王弼作‘宗寞’,河上、今王弼作‘寂兮寥兮’。”
03911

《老子》35_02_校笺_15_范应元

范应元注云:“圣人能執道不失,则天下皆心往而诚歸之,非圣人有招来天下之心也。天下皆心往而诚歸之,并育而不相害者,惟圣人一毫无私欲,神安气平,而极于精通,无一物不得其所,圣人安平泰,...
05915

《老子》34_07_校笺_04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是以聖人以其終不自為大,故能成其大’,严遵、王弼同古本。是以聖人体道无欲,終不自為大也,故以其終不自為大,萬物自然歸之,故能成其大矣。一有纤毫之私欲,則物不歸之,安能...
03410

《老子》10_02_校笺_13_河上公

顾本河上公注云:“專精閉氣,使不散乱,则形体能应之而柔顺。”顾本张凭注云:“專,精一也;氣,氣息也;致,得也;柔和婴兒,绝知见也。夫氣聚而生,氣散而死,人当專精愛氣,得柔和之道,然...
04813

《老子》57_07_校笺_07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按:景福、柰卷、河上并作‘法物’,楼正、傅、范、王羲之并作‘法令’。作‘法令’是也,‘法物’无义。强本成疏‘法物犹法令’,知‘法令’义优。···‘物’字盖涉上文‘奇物’...
05011

《老子》43_03_校笺_05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易州、罗卷、潘无‘吾’字,罗卷、馆本、易州并无‘之’字、‘也’字,磻溪、赵写无‘也’字。···张嗣成无‘知’字,盖误脱。罗卷、臧疏无‘之’字。譣弼注曰:‘故知无為之有益...
04310

《老子》38_03_校笺_05_俞樾

俞樾云:“《韩非子·解老》作‘上德无為而无不為也’。盖古本《老子》如此。今作‘无以為’者,涉下‘上仁’句而误耳。傅奕本正作‘不’。”
05614

《老子》04_03_校笺_07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按:宋河上作‘紛’,罗卷作‘忿’。成疏曰:‘忿,嗔怒也;’则成亦作‘忿’。各本及《文选·魏都赋》注、《三国名臣序赞》注引并作‘紛’。弼注曰:‘紛解而不劳;’又五十六章注...
05110

《老子》77_音韵_01_江有诰

本章江有诰韵读谓无韵。邓廷桢谓:舉、與韵,并云:“‘與’,一本作‘補’,舉、補亦韵也。”陈柱谓:舉、補韵,餘、下韵。武内义雄谓:恃、處韵。
03812

《老子》54_01_校笺_04_毕沅

毕沅云:“《韩非子·喻老》无‘者’字,下同。‘褒’作‘抱’,非。”
044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