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15_06_校笺_05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客’,龙兴观碑次解本作‘容’。‘儼’,矜庄貌。‘儼若客’,不敢僭也。”
《老子》18_02_校笺_08_洪颐煊
洪颐煊云:“‘智惠出,有大僞’。按:‘惠’当作‘慧’。《释文》本作‘知慧’,《说文》:‘惠,仁也,从心从重;’‘慧,儇也,从心彗声;’‘惠’、‘慧’不同。《论语·卫灵公篇》‘好行小...
《老子》07_04_校笺_09_张煦
张煦云:“‘不’,吕等作‘非’;葛‘耶’作‘也’。”
《老子》18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前句同,后句作“案有畜兹”,“安”作“案”,“孝”假作“畜”(“孝”,晓纽幽部;“畜”,晓纽觉部;幽觉合韵,故二字为双声叠韵,可假借),“慈”假作“兹”(上古二字皆...
《老子》66_01_校笺_13_明太祖
明太祖云:“江河湖海至处低,所以能纳天下诸山川之小水,戒為君子為国家者,能容而且纳,大事成矣。若不处卑而处高,物极则反,高者低,低者高,理势之必然。”
《老子》55_音韵_02_孔广森
孔广森《诗声类》(九)“鱼类”云:“古文去入通协者,《老子》‘猛獸不據,攫鳥不搏,骨弱筋柔而握固`。”
《老子》14_12_校笺_05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‘有’即‘域’字之假文也。‘有’通作‘或’;‘或’即古‘域’字(《说文》‘或’重文作‘域’)。《诗经·商颂·烈祖》:‘奄有九有。’毛传:‘九有,九州也。’(《中论·法象...
《老子》02_03_校笺_13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此言有、无,難、易,長、短,高、下,音、聲,前、後之类,皆以相对而存在,且皆相互依赖,彼此转化,含有辩证思想。
《老子》48_01_校笺_07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有‘者’字是也。帛书乙本作‘為學者日益,聞道者日損’,文义尤胜。”
《老子》27_03_校笺_11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御注、英伦、广明、景福诸本均作‘計’;‘籌策’,御注、英伦‘策’作‘筭’。”
《老子》20_11_校笺_14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衆人之心,常怀不足,终日营营於功名富贵,逐逐於荣华得失,即已无不遂意,而贪之不已,惟求有餘。我獨若遺,遺者,遺弃其求餘之心,守其知足之念也。功名不能乱其志,利禄不能惑其...
《老子》62_05_校笺_13_许抗生
许抗生云:“‘共之璧’即‘拱璧’,共、拱通假。拱璧,即珙璧,大璧也。”
《老子》52_06_校笺_06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武内义雄谓‘見小曰明’之‘小’字,為‘常’字之坏体,以五十五章‘知常曰明’為证。此说甚辨。惟《淮南子·兵略训》云:‘見人之所不可見谓之明;’则見小曰明之说,更為可通。又...
《老子》57_10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明道藏河上公本下又有‘我无情而民自清’句,考诸本皆无之。”
《老子》18_02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知慧’,‘知’音智。”
《老子》37_05_校笺_04_张煦
张煦云:“吕‘不’作‘无’。”
《老子》14_08_校笺_07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繩繩’,《大典》作‘繩繩兮’。”
《老子》22_05_校笺_09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聖人不自是者,因物之是而是之,因事之是而是之,因理之是而是之,因道之是而是之,其是之所以然者,合于道,合于德,合于理,合于性,合于天,合于人。”
《老子》22_今译
委曲才能保全,斜偏才能矫正,低洼才能积满,破旧才能出新,少些才能有所获得,贪多反而会迷惑(而无所得)。因此圣人始终执持万物对立统一的法则,把它作为治理天下的手段。不自我标榜,所以能...
《老子》27_11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唯知乎大眯”,“唯”,连词,表示让步关系,相当于“雖然”、“纵使”。王引之《经传释词》卷八云:“唯,《玉篇》:‘雖(今简作虽),词两设也。’常语也,字或作‘唯’。...
《老子》06_01_校笺_14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作‘谷神’是也。今宋本及道藏河上本皆作‘谷’,不作‘浴’。《列子·天瑞篇》引《黄帝书》:‘谷神不死,是謂玄牝。’庾肩吾诗:‘谈玄止谷神;’庾信诗:‘虚无养谷神;’后汉高...
《老子》46_02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蒋、朱则释“戎馬”为“牸馬”、“牝馬”等;蒋谓“生於郊”为“驹犊生於战地”等。此释迂曲,亦不可通。 又,魏源引王弼注语:“天下有道,知足知止,无求於外,各修其内而已。故卻走...
《老子》16_02_校笺_12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动作生长。以虚静觀其反復。凡有起於虚,动起於静,故萬物虽並动作,卒復歸於虚静,是物之極篤也。”
《老子》73_03_校笺_02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卷子、馆本、成疏、易州‘孰’作‘熟’。”水海按:今存易州碑本作“孰”,非作“熟”也,马实误校。
《老子》65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如此;帛书乙本二处“邦”字作“國(简作国)”。《甲、乙本释文》皆校“以知(zhì,知羲切)”為“以智”。今从甲本。张松如云:“帛书‘治’字讹作‘知’,据今本改。”按:...
《老子》41_13_校笺_04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‘无名’,非一章‘无名,万物之母’之‘无名’,乃包括上文‘若昧’,‘若退’,‘若55德篇校笺译评纇’,‘若谷’、‘若辱’,‘若不足’,‘若偷’,‘若渝’,‘无隅’,‘晚成...
《老子》32_05_校笺_17_吴澄
吴澄云:“道之功普遍於天下,譬如天地之气相合而降为甘露,雖无人使今之,而自能均及於萬物。萬物生畜,於此道之中,故有道者可以为萬物之主,而萬物咸賓焉。”
《老子》32_08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各本‘譬’下有‘道’字,非。易州、磻溪‘之’作‘道’。”
《老子》14_01_校笺_01_校勘
两句,帛书甲本“微”作“聳”,為“微”的异体(银雀山汉墓竹简《孙膑兵法·威王问》和《北海相景君铭》、《赵宽碑》皆有此字,竹简《孙膑兵法·威王问》摹写本释文即把“聳”写作“微”),《...
《老子》29_02_校笺_08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王注:‘万物以自然為性,故可因而不可為也,可通而不可執也。物有常性而造為之,故必敗也。物有往来而執之,故必失矣。’按:据王注观之,则本文‘不可為也’下当有‘不可執也’一...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