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13_01_校笺_13_吴澄
吴澄云:“寵,犹爱也。名位之尊,人以為荣;反观之,则辱也。故知道者不爱,而爱之者于此而驚焉。谓不能忘之,而以之动心也。貴,犹重也。貨财之富,人以為大利;反观之,则大患也。故知道者不...
《老子》13_02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苛胃龍辱若驚”,“何”假為“苛”(上古二字皆為匣纽歌部),“謂(简作谓)”假為“胃”(上古二字皆為匣纽物部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乙本作“何胃弄辱若驚”,“胃”為...
《老子》05_02_校笺_02_河上公
河上公注云:“聖人爱养万民,不以仁恩,法天地任自然。聖人视百姓如芻草狗蓄,不责望其礼意。”
《老子》46_06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故知足之足’,司马无‘之足’二字。”
《老子》24_01_校笺_08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‘企’,《释文》:河上作‘豉’。按‘豉’殆‘跂’字之讹。御注、广明二本亦作‘跂’。广明本此上有‘喘者不久’句。”吴云《二百兰亭斋金石记》校广明本云:“诸本皆无‘喘者不久...
《老子》39_01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如此;乙本无“之”字。今从甲本。其他诸本并同甲本。“昔”,王弼注为“始也”,河上公注为“往也”。两说皆通。“一”,约有五种解释,下面分别例举。 其一,释为“道”。成玄...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05_焦竑
焦竑云:“‘歙’,古本作‘翕’。‘歙’,音吸,敛也,聚也。‘張’,開大也。”
《老子》09_05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功遂’,‘遂’,本又作‘成’。”
《老子》63_07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是□□人猷難之,故冬於无難”,前句损掩“以聖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,“猷”为“猶”之别构;后句完好。帛书乙本作“是以人□□之,故□□□□”,前句“聖”省作或...
《老子》18_04_校笺_11_清世祖
清世祖云:“大道为公,主臣一德,何从而有忠臣之名?故有忠臣者,由于國家昏亂也。此见每降而愈下,去道日远之意。”
《老子》45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“其”作“亓”,“弊”作“幣”(为“弊”的假借);帛书乙本全部损掩。宋刊河上公本、《音注河上公老子道德经》本、敦煌唐写本P二六三九和S三九二六《老子德经河上公章句》本...
《老子》28_音韵_01_江有诰
本章江有诰韵读谓:雌、谿、谿、離、兒韵(歌支通韵,離叶音黎)。黑、式、式、忒、極韵(之部,黑,呼力反,忒,他力反)。辱、谷、谷、足、樸韵(侯部)。朱谦之云:“雌、谿、兒支部,離歌部...
《老子》42_06_校笺_14_释德清
释德清云:“世人之所惡者,唯孤寡不穀,以為不美,而王公返以此為稱者,岂不以柔弱為天下之利器耶?且孤寡不穀,皆自损之辞也。然而侯王不自损,则天下不归。”
《老子》09_04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自遺’,遺,唯季反、以之反。‘咎’,求九反。”
《老子》53_07_校笺_09_于省吾
于省吾云:“按:‘盗’应读作‘誕’,盗、誕双声,并定母字。敦煌本‘夸’作‘誇’,‘盗誇’即‘誕誇’。《说文》‘夸从大于声’,景龙本‘夸’作‘李’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作‘盗竽’,‘盗竽...
《老子》53_06_校笺_10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飲食’,殿本作‘飫食’。”
《老子》21_05_校笺_10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窈冥,中有精’,楼正、磻溪作‘杳兮冥,其中有精’,傅本作‘幽兮冥兮,其中有精’。按:‘窈’、‘幽’、‘杳’三字音近,可通用。《管子·内业篇》‘精,氣之极也,精也者,氣...
《老子》27_07_校笺_07_奚侗
奚侗云:“‘襲’,因也。见《礼记·中庸》‘下襲水土’郑注。‘明’即十六章及五十五章‘知常曰明’之‘明’。‘襲明’謂因顺常道也。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《老子》曰:‘人无棄人,物无棄物,...
《老子》15_11_校笺_09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王弼注云:‘夫晦以理物则得明,濁以静物则得清,安以動物则得生。’据此,则经文当有‘孰能晦以理之徐明’一句,在两句之上。”
《老子》38_10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是以大丈夫居亓厚,而不居亓泊”,乙本作“是以大丈夫居□□□居亓泊”。甲、乙本对照,乙本则缺“亓厚不”三字,句中无“而”字。甲、乙本中的“泊”,为“薄”之假借。亓...
《老子》27_01_校笺_05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善行’,古本‘行’下有‘者’字,下并同。”
《老子》42_06_校笺_13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孤、独、鳏、寡,乃不善之事,以此為惡,人之常情,而王公贵人,用斯自牧,足明贵以贱為本、高以下為基,以劝脩行之人,必须处心谦顺。”
《老子》52_02_校笺_08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按:‘既知其母’,敦、遂本‘知’作‘得”,景福、广明、柰卷、室町同此石。‘又知其子’,室町‘又’下有‘以’字,敦、遂本作‘以知’,柰卷作‘復知’。”
《老子》08_01_校笺_02_河上公
河上公注云:“‘上善若水’,上善之人,如水之性。”
《老子》60_03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高亨释“非”为“不唯”(义即“不只”、“不但”、“不仅”)之合音,于义为长。 又,河上公注云:“以道德居位治天下,则鬼不敢见其精神以犯人也。其鬼非无精神,邪不入正,不能傷自...
《老子》75_04_校笺_15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求生者,反至於死;厚生者,反至輕生;则知生之不必貴也。虚静恬淡,寂寞无為,是不貴生也。”
《老子》66_07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故□□□□□諍”,损掩“天下莫能與”五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,“争”假作“静”(上古二字皆為庄纽耕部),无“之”字。帛书乙本“與”後无“之”字。许抗生云:“‘之’...
《老子》08_04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高明说甚是。今本作“與善仁”者,“仁”乃后人所篡改。河上公本作“仁”(或作“人”),然其注文非为“與善仁(人)”之注文,而为“予(與)善天”之注文,可知古河上公本作“予(與...
《老子》21_03_校笺_12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强本成疏引经文云:‘恍惚中有象,惚恍中有物。’是成本经文作‘恍惚中有象,惚恍中有物’。道藏河上本作‘怳兮忽兮,其中有物;忽兮怳兮,其中有像’。正与俞说合。俞谓‘惚兮恍...
《老子》11_01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仅残存“卅”;乙本作“卅福同一轂”。福,应作“幅(简作辐)”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为“幅(简作辐)”。今从《乙本释文》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御注三本、傅奕本...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