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73_05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‘不’作‘勿’。”水海按:譣今道藏河上公本、宋刊河上公本皆作“不”。不知毕沅所据何本。
《老子》10_06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‘无以為’,河上公作‘无知’。以上六句,河上公并无‘乎’字。李道纯曰:‘有乎字者非。’沅按:《淮南子》引并有‘乎’字。有‘乎’字者是。”
《老子》20_04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下有‘也’字。”水海按: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作“人之所畏,不可不畏也。”
《老子》26_01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‘靖’,诸本皆作‘静’。古字无‘躁’,应作‘趮’。”
《老子》35_01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无‘者’字。‘往’,王也。”
《老子》48_06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‘足’,河上作‘可’。”
《老子》62_08_校笺_08_毕沅
毕沅云:“‘曰’,河上公作‘日’,王弼作‘不曰以求得’。”
《老子》01_07_校笺_02_毕沅
毕沅云:“陈景元以‘此两者同’为句。”
《老子》14_13_校笺_02_毕沅
毕沅云:“王弼同(作‘能知’),河上公‘能’作‘以’。”
《老子》21_02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‘芒’,河上作‘恍’,王弼作‘怳’。‘芴’,河上作‘忽’,王弼作‘惚’。”
《老子》27_11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‘知’,本或作‘智’。”
《老子》39_13_校笺_07_毕沅
毕沅云:“诸本皆作‘侯王’。‘自謂’下,河上有‘曰’字,‘穀’作‘轂’,”水海按:道藏河上公本作“穀”,敦煌唐写本P二六三九和S三九二六《老子德经河上公章句》、宋刊河上公本皆作“轂”...
《老子》55_03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‘猛獸不據,攫鳥不搏’,《谷神子》两句倒转。‘攫’,开元、易州本作‘玃’,非。”
《老子》67_01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王弼‘吾’下有‘道’字,《谷神子》无‘皆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08_04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王弼‘人’作‘仁’,寇才质同王弼。”
《老子》16_03_校笺_07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作‘夫物芸芸,各復歸其根’。王弼亦作‘凡’,馀与河上同。《庄子》作‘萬物云云,各復其根’。《说文解字》有‘物数纷酝’之言,是奕用正字。”
《老子》23_02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‘崇’作‘終’。”
《老子》30_05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陆希声‘驕’作‘憍’。”
《老子》42_10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‘學’,河上、王弼作‘教’。”
《老子》58_08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‘劌’,本作‘穢’,非。”
《老子》74_05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明皇‘而’作‘夫’,‘是’下有‘謂’字。陈象古‘是’下有‘謂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1_02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本皆以‘當其无’断句。按《考工记》‘利转者,以无有為用也’;是应以‘有’字断句。下并同。”水海按:陶方琦同意毕说。
《老子》20_06_校笺_07_毕沅
毕沅云:“古‘亨’、‘烹’同字,汉《刘熊碑》‘子孙亨之’、《张公神碑》‘元享利贞’,并可证。享’、‘饗’亦通。”
《老子》26_02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‘君子’,河上公、王弼作‘聖人’,亦并无‘其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‘言’并作‘口’。”
《老子》49_04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‘得’,河上、王弼作‘德’,并无‘矣’字。下同。”水海按:敦煌唐写本S三九二六号《老子德经河上公章句》本有“矣”字,而宋刊河上公本无“矣”字。
《老子》63_03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本皆无二‘乎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02_03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‘形’,王弼作‘較’,陆德明亦作‘較’,并非。古无‘較’字,本文以‘形’与‘傾’为韵,不应用‘較’,又明矣。”
《老子》15_01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‘道’,河上公、王弼和‘士’。”
《老子》21_03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作‘怳兮忽兮,其中有物!忽兮怳兮,其中有象!’倒者,非也。顾欢作‘忽怳,中有象!怳忽中有物!’明皇作‘忽兮怳兮,中有象!怳兮忽兮,中有物!’时雍则‘有物’、‘有象’下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