毕沅

《老子》23_06_校笺_03_毕沅

毕沅云:“诸本‘得’并作‘德’。古字‘得’、‘德’通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‘吾為若德’,《汉书》作‘公得是已’。河上公、王弼‘德者同於德,失者同於失’上,俱无‘從事’句。”
0438

《老子》53_03_校笺_07_毕沅

毕沅云:“‘徑’,开元石刻作‘俓’,非。”
0388

《老子》57_01_校笺_04_毕沅

毕沅云:“‘政’,河上、王弼作‘正’,古二字通用。”
0368

《老子》66_06_校笺_04_毕沅

毕沅云:“‘猒’,苏灵芝书同。各本作‘厭’。”
0417

《老子》57_09_校笺_03_毕沅

毕沅云:“‘靖’,诸本作‘静’,‘天下’诸本亦作‘民’。《庄子》作‘无為而萬物化,渊静而百姓定’。”
0517

《老子》34_02_校笺_04_毕沅

毕沅云:“河上作‘功成而不名有’,今王弼同河上。”水海按:今凡诸王本作“功成不名有”,无“而”字,同宋刊河上公本,而稍异於道藏河上公本。
0567

《老子》77_08_校笺_04_毕沅

毕沅云:“‘居’,河上、王弼作‘處’,明皇无下‘而’字。”
0427

《老子》20_15_校笺_12_毕沅

毕沅云:“‘淡’,王弼作‘澹’。苏灵芝书作‘忽若晦’。《庄子》‘渊渊乎其若海’,即用此文。”
0507

《老子》27_04_校笺_06_毕沅

毕沅云:“开元石刻作‘揵’。《说文解字》:‘楗,限門也。’是应用‘楗’,不得以車辖之‘键’当之。”水海按:开元石刻(即御注本)本句作“善閇无關揵不可開”。
0327

《老子》10_02_校笺_03_毕沅

毕沅云:“王弼无‘如’字。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‘致’作‘至’。”
0267

《老子》62_02_校笺_04_毕沅

毕沅云:“《谷神子》引‘保’上有‘不’字。”
0417

《老子》14_10_校笺_07_毕沅

毕沅云:“河上公作‘忽恍’,王弼作‘惚怳’。河上‘忽’是,弼‘怳’是,其‘恍惚’则并非是。奕借‘芒刺’、‘菲芴’之字為之,与《庄子》‘杂乎芒芴之间’字同。”
0507

《老子》20_03_校笺_04_毕沅
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‘美’并作‘善’。‘何若’,聚珍版弼注本作‘若何’。”
01377

《老子》47_04_校笺_03_毕沅

毕沅云:“‘知’,本或作‘至’。”
0297

《老子》10_06_校笺_04_毕沅

毕沅云:“‘无以為’,河上公作‘无知’。以上六句,河上公并无‘乎’字。李道纯曰:‘有乎字者非。’沅按:《淮南子》引并有‘乎’字。有‘乎’字者是。”
0357

《老子》26_01_校笺_04_毕沅

毕沅云:“‘靖’,诸本皆作‘静’。古字无‘躁’,应作‘趮’。”
0317

《老子》35_01_校笺_03_毕沅
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无‘者’字。‘往’,王也。”
0647

《老子》08_04_校笺_03_毕沅

毕沅云:“王弼‘人’作‘仁’,寇才质同王弼。”
0337

《老子》74_05_校笺_06_毕沅

毕沅云:“明皇‘而’作‘夫’,‘是’下有‘謂’字。陈象古‘是’下有‘謂’字。”
0507

《老子》27_12_校笺_02_毕沅

毕沅云:“河上、王弼‘此’并作‘是’。”
0387

《老子》31_01_校笺_04_毕沅
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‘美’并作‘佳’。陈象古无‘者’字。”
0647

《老子》75_01_校笺_05_毕沅

毕沅云:“‘飢’河上公、王弼诸本皆作‘饑’。按:古饑饉字作‘饑’,飢餓字作‘飢’,此应作‘飢’。”
0527

《老子》50_11_校笺_03_毕沅

毕沅云:“《谷神子》作‘以无死地’。”
0417

《老子》64_03_校笺_06_毕沅

毕沅云:“‘判’,河上作‘破’,王弼作‘泮’。《说文》无‘脆’字,有‘脃’字,云:‘小耎易断也。’‘膬’字云:‘耎易破也。’是‘脃’、‘膬’同义。‘泮’、‘判’字通。”
0287

《老子》13_02_校笺_05_毕沅

毕沅云:“河上公作‘何謂寵辱’,明皇作‘何為寵辱’。”
01037

《老子》27_02_校笺_04_毕沅

毕沅云:“开元石刻‘謫’作‘讁’,俗。”
0347

《老子》34_01_校笺_04_毕沅
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作‘大道氾兮’,作‘氾’為是。”
0596

《老子》39_04_校笺_05_毕沅

毕沅云:“‘王侯’,各本作‘侯王’。‘貞’,陆希声作‘正’。”
0546

《老子》61_06_校笺_03_毕沅

毕沅云:“河上一本亦作‘或下以聚’。”
0416

《老子》39_08_校笺_04_毕沅

毕沅云:“‘竭’,河上公、王弼并作‘歇’。按:应作‘竭’。”
040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