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海

《老子》15_03_校笺_11_水海

水海按:“强”,“其丈反”,上古為群母阳部字,音【gǐan】,勉强之义。“為”(wéi),《广韵》谓“薳支切”,上古為匣纽歌部,音【xǐwa】,动词,作之义。《尔雅·释言》:“作,為也。”...
0358

《老子》33_01_校笺_07_水海

水海按:朱谦之、古棣之说皆非。帛书甲、乙本出土,说明《老子》故本每句句末皆有“也”字,并非南北朝以来传抄者所加之字。至于古棣说《老子》为格律诗,各句加“也”就散文化云云,并不能作为...
0357

《老子》13_08_校笺_10_水海

水海按:蒋锡昌说极是。“及”:若,如果。“无身”:无自身。意译为“不顾自身”或者“不自私其身”,皆不合老子之旨。 又,河上公注:“使吾无有身体,得道自然,轻举升云,出入无间,与道通...
0359

《老子》68_01_校笺_12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此二句谓:善帅兵者不逞勇武,不露锋芒,而重用的是谋略;善戰者以戰略勝,不逞武夫之奋怒,所以不会被敵方所激怒。
0355

《老子》07_02_校笺_10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作“故能長生”是。下文“不以其无私與?故能成其私”,以之为例,则此处应作“長生”,不应作“長久”。 又,河上公注云:“说天地長生久寿,以喻教人也。天地所以独長且...
03514

《老子》29_02_校笺_13_水海

水海按:古棣之说,甚為雄辩。唯于“非可為者也”后,补“不可執也”一句,今譣之帛书,无此句。
03513

《老子》80_05_校笺_08_水海

水海按:“至治之極”四字,傅、范本并有,帛书本等本皆无。此四字,盖注家注语,窜入经文者。《庄子·肤箧篇》谓“民結繩而用之,甘其食,美其服,樂其俗,安其居,鄰國相望,鷄狗之音相聞,民...
03515

《老子》67_03_校笺_11_水海

水海按:作“救”为误。“小”与“細”义通,然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細”。 又,王弼注云:“久矣其細,犹曰其細久矣。肖则失其所以为大矣,故曰‘若肖,久矣其細也夫’。”楼宇烈注:“‘肖’,...
03510

《老子》38_01_校笺_07_水海

水海按:此两句言最有德的人,因循自然,不表为外在形式上的“德”,所以有德。
0356

《老子》43_01_校笺_12_水海

水海按:“至柔”,指极柔弱的东西,老子是泛指,未必特指“水”。“至堅”,极堅强的东西,老子也是泛指,未必特指“金石”。至于“聘”字,高亨云:“帛书甲本‘聘’作‘甹’,乙本同今本。按...
03510

《老子》26_02_校笺_13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作“君子”,而不作“聖人”。“君子”所指范围比较广,不仅包括“卿大夫、士”,且也包括“万乘之王”。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君子”,帛书本正与《喻老》引合。“冬”,乙本...
0356

《老子》42_02_校笺_09_水海

水海按:“二”,指“阴”和“阳”,“萬物负阴而阳”,已说得非常清楚。“三”,指阴阳相合而形成的“中气”,即《老子》下文所说的“中气以爲和”。晨阳云:“‘道’是萬物的原质,生的‘一’...
0357

《老子》64_05_校笺_09_水海

水海按:今本唯有敦煌庚本、傅奕本、范应元本二“於”下有“其”字,同帛书释文本(按所损缺字数,帛书甲、乙本皆当有“其”字),而《史记·苏秦列传》引两“於”字作“其”,尚可说明西汉初《...
0357

《老子》25_03_校笺_07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文当无“周行而不殆”句,高明说诚是。不过,河上公本、想尔本等汉人本就已有此句流传,可知汉人已增入本句矣。
0356

《老子》52_02_校笺_11_水海

水海按:古棣说是也。帛书乙本作“既得其母,以知其子”,即《老子》故本也。张之象刻王弼本、王羲之本、傅奕本皆与帛书乙本合,以证帛书本不误也。又:“以”,犹“又”也。裴学海《古书虚字集...
03415

《老子》53_03_校笺_16_水海

水海按:《说文》云:“夷,平也。从大,从弓。东方之人也。”“夷”字训平,但从此字的构造看来,其初义当是东夷人的专称。而“德”,《说文》云“行平易也”。可知帛书《老子》此“夷”为“德...
0348

《老子》25_06_校笺_08_水海

水海按:今譣帛书甲、乙本,皆作“吾强為之名曰大”,正与想尔本、景龙本等本合。“强為”前有“吾”字,非為衍文。这是老子自述他又為这种“昆成”之物命名之情况,且引出下文他描述的道的全部...
0346

《老子》66_音韵_02_水海

水海按:“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,以其善下之也,是以能為百谷王。”王【xǐwan】、王【xǐwan】為韵,阳部字。“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,必以其言下之;其欲先民也,必以其身後之。”民【mǐen】...
0346

《老子》10_01_校笺_13_水海

水海按:“衰”,后来写作“抱”。“褒”为古字,乙本作“抱”为今字。《说文》云:“褒,裹也。从衣,包声。”徐铉注:“今俗作抱,非。”段玉裁注:“《论语》:‘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。...
03410

《老子》15_10_校笺_10_水海

水海按:“滋”,今查遍《说文》等古代字书,未见有此字。疑為“糚”的异体。“糚”同“妝”。《集韵·阳韵》云:“妝,或作糚。”“糚”,《玉篇》谓“侧床切”,《广韵》谓“侧羊切”,上古為...
03410

《老子》78_02_校笺_11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乙本作'以其无以易之也'为是,傅奕本《德经古本篇》正与此同。劳健谓'不宜作两'以'字',则非是。今帛书乙本即有两'以'字。如训'易'为'慢易'(或训为'交易'、'轻易'),则与上下文义...
03413

《老子》50_07_校笺_04_水海

水海按:查今河上公本皆作“兕虎”;又河上公注“兕无所揣其角,虎无所措其爪,兵无所容其刃”三句时,谓:“养生之人,兕虎无由伤,兵刃无由加也。”亦作“兕虎”。不知王先慎所据何本?
0348

《老子》41_09_校笺_09_水海

水海按:虽然“渝”、“輸”、“愉”、“媮”古通(上古四字皆在侯部),但《老子》当作“渝”,不当与前文“媮”等重复。 又,刘师培云:“上文言‘廣德若不足,建德若偷’,此与并文,疑‘真...
03412

《老子》35_06_校笺_07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前两句作“視之不足見也,聽之不足聞也”,后一句作“用之不可既也”。古棣说大致不差。
0347

《老子》40_音韵_02_水海

水海按:“反也者道之動也,弱也者道之用也。”動、用为韵,二字皆为东部。“天下之物生於有,有生於无。”有【xǐwe】,之部,无【mǐwa】,鱼部。上古楚音阴声韵之部〔e】和鱼部【a】可以相通...
0345

《老子》38_10_校笺_08_水海

水海按:《玉篇·尸部》云:“居,處也。”《广韵》云:“居,處也。處,居也。”是知“居”、“處”同义,“居住”之义。此處引申为“立身”或“處身”。“居其厚”即立身于敦厚。河上公注:“...
0347

《老子》57_04_校笺_07_水海

水海按:当有发语词“夫”,以承上问,并提示下语,表示议论开始。无“夫”字者,盖因上衍“以此”这样的回答提示语,则去之也。“镾”,则为“彌(今简为弥)”之异体(《说文·長部》:“镾,...
03412

《老子》09_04_校笺_14_水海

水海按:“遺(yí)”,留也。上古余纽微部,音【Kiwei】,《经典释文》谓“以之反”,即今音yí。又云“唯季反”,则今音wèi,即赠、给予之义;然此音义,于经文则不通也。又,“咎(jiù)...
03410

《老子》20_18_校笺_18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皆作“吾欲獨異于人”,與道藏傅奕本近於相同(傅本“欲獨”语序倒置),而河上公本、王弼本等通行本皆无“欲”字。《老子》原文当有“欲”字,汉代的想尔本即有此字。据王...
0347

《老子》52_08_校笺_12_水海

水海按:“毋遺身殃”,“遺”不应作“道”。帛书甲本作“道”,因与下句“謂”义相同而传抄者妄改耳。“遺”有两训。一训音為“唯季反”(陆德明说),即今音wèi,义谓“赠”(马叙伦说);二...
034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