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16_13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“道乃久”:道者,“先天地生而不为久,长於上古而不为老”(《庄子·大宗师篇》),故謂道乃久。“久”,指没有时间界限。据杨慎说:“孔子以前,‘久’皆音几,至孔子传《周易》方有...
《老子》65_03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“賊”,本义为败坏、破坏。《说文》谓:“贼,败也,从戈则声。”“败”即坏义,引申为伤害。《玉篇》云:“賊,在则切,伤害人也。”又可引申为破坏者、败坏者、伤害者。《论语·阳货...
《老子》41_14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于说是也。帛书乙本作“善始且善成”,语意足,乃《老子》原文也。又,“夫”(fú),发语词,用于句子开头,表示一种要阐发议论的语气,不译。“唯”(wéi),副词,表示动作行为的...
《老子》20_02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刘师培、易顺鼎之说是。帛书甲本正作“訶(简作诃)”,乙帛正作“呵”。通行本作“阿”者,为“訶”的借字(上古二字皆为歌部),“訶”,大声斥责,大声喝叱,非难,责难,责备。《说...
《老子》54_02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故本当有“以”字,无“以”字者误脱也。帛书甲、乙本皆有“以”字,正与《韩非子·喻老》合,帛书本不误也。“以”,犹“能”也(见《古书虚字集释》卷一)。“子孫以祭祀不絶...
《老子》69_02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“為主”,意当為战争时的主动进攻,采取攻势。“為客”,意当指战争时的被动防守,采取守势。“進寸”、“退尺”,盖用兵之难進易退,犹以逸待劳、以静制动之义。
《老子》29_音韵_05_水海
水海按:“將欲取天下而為之,吾見其弗得已。天下,神器也,非可為者也。為者敗之,執者失之。”之〔tǐe】、已〔ǐe】為韵,二字皆入之部;也〔Kiai】、也【iai】為韵,字入歌部;之〔tǐe】、...
《老子》15_11_校笺_15_水海
水海按:今通行本多在首句前冠以“孰能”二字,使原经文的陈述句,变為疑问句,然想尔本、顾欢本、遂州本三本无此二字,且二句经文与帛书乙本庶几相同。“孰能”二字当為后人所增,非《老子》原...
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知”。想尔本、傅奕本等本即作“知”。《庄子·胠箧篇》和《在宥篇》两次援引皆作“知”。“知”,后来写作“智”。又,帛书甲本与通行本无“而”字,乙本有“而”字...
《老子》50_07_校笺_04_水海
水海按:查今河上公本皆作“兕虎”;又河上公注“兕无所揣其角,虎无所措其爪,兵无所容其刃”三句时,谓:“养生之人,兕虎无由伤,兵刃无由加也。”亦作“兕虎”。不知王先慎所据何本?
《老子》64_01_校笺_04_水海
水海按:河上公注云:“治身治国安静者,易守持也。”顾本成玄英疏云:“安,静也;持,守也。”则释“持”为“守”,即保持、维持之义。然而,本章节前面数语讲的都是“事豫则立”的问题,似乎...
《老子》01_04_校笺_04_水海
水海按:蒋说是。今验之帛书,王安石、高亨、任继愈、陈鼓应等人之读为误。四十章“有”、“无”,即“有名”、“无名”之义,老子所谓“有生于无”,即前引《文子》所谓“有名产于无名”,不足...
《老子》62_音韵_04_水海
水海按:“道者萬物之注也,善人之葆也,不善人之所保也。”注和葆、保押韵,三句又有虚字脚,故此还是富韵。“美言可以市,尊行可以賀人。人之不善,何棄之有?”市【zǐe】、有【xǐwe】为韵...
《老子》79_03_校笺_16_水海
水海按:'徹'是周代奴隶制的劳役地租制。据《会笺》云:'鲁之税亩,变徹法而别為一法,故有若请仍用徹也。今曰税亩,则是不复以粟多寡為程(征),而但计亩之多寡為粟之程(征)也,·...盖助徹...
《老子》11_05_校笺_04_水海
水海按:帛书本是。“以為室”当涉前文“以為器”而衍也。居室之用,當為居室的空虚处,非户与牖;户与牖只是為居室之通明和进出所用。故“鑿户牖以為室”其义似不合生活逻辑,“以為室”為衍文...
《老子》58_03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蒋锡昌、朱谦之之说是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所引经文处文字是:“而福本于有禍,故曰:‘禍兮福之所倚。’以成其功也。”津田凤卿云:“此五字注误混正文。”陶鸿庆云:“‘以成其功也’非...
《老子》38_11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成玄英本有异同。顾欢本成疏作“處”,强思齐本成疏则作“居”。又,蒋锡昌谓“‘實’指道言,‘華’指智言。‘處其實不居其華’,言處道不處智也。”
《老子》38_02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“下德”是对“上德”而言。“上德”是有德者,“下德”是无德者。此两句谓:下德之人,执守着形式上的德,此实无德。
《老子》16_02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“觀”后有“其”字,马、蒋说是也。《文子·道原篇》引作“吾以觀其復”,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作“吾以觀其復也”,皆有“其”字,与帛书甲、乙本同。王弼本误夺“其”字,当据帛书本...
《老子》02_05_校笺_13_水海
水海按:高亨谓无“焉”字是,帛书本即无“焉”字,可证高说之确。但高谓“作”当在“萬物”上,则不确也,帛书本“作”在“萬物”后。又,朱谦之谓“辭”当作“始”,朱说则是也。三十章王弼注...
《老子》11_07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當有“故”字,因為最后两句是本章的结语。二“之”字亦非衍文,由帛书本可证。他如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、王弼本、王羲之本、傅奕本、范应元本等古本皆有此二“之”字。 又,...
《老子》41_05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“是以”与“故”义同。但此“是以”或“故”不是因果连词,而是发语词,即用在句首的语气词,裴学海《古书虚字集释》称“发端之词”,并举有书证。帛书乙本、敦煌戊本等有“曰”字,以...
《老子》14_12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高明之说是,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執今之道,以御今之有”。“執”,持,把握。《广韵·缉韵》云:“執,持也。”顾本成玄英疏亦谓:“執,持也。”“御”,治,治理。《玉篇·彳部》:“...
《老子》81_02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“博”,懂得多,见闻广(参见河上公注)。吴澄云:“实有知者,学不务博;务博以广者,非实知其理也。” 又,河上公注云:“‘知者’,谓知道之士。‘不博’者,守一元也。‘博者’,...
《老子》41_05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蒋说非是。不能以“执古之道”例此;况“执古之道”非古之立言者。以“古之立言者”释“建言”,为望文生义,增字解经(增“古之”和“者”)。河上公注亦不妥(于文献无徵)。高亨说为...
《老子》01_08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“衆眇”,指微小的萬物。“門(今简作门)”,指衆眇之所由出也,即指道門。此二句言玄妙幽深的道是萬物变化的总門径。
《老子》10_01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“載(简作载)”为“哉”说非也。帛书乙本上章末二句作“功遂身退,天之道也”,句尾收以“也”字,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所引亦然。帛书乙本上章“而允之,不可長葆也;金玉盈室,莫之能...
《老子》66_音韵_02_水海
水海按:“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,以其善下之也,是以能為百谷王。”王【xǐwan】、王【xǐwan】為韵,阳部字。“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,必以其言下之;其欲先民也,必以其身後之。”民【mǐen】...
《老子》52_03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“没”、“殁”古通(二字皆为明纽物部),但《老子》原文当作“没”。“没身”即终身。“殆”,《说文》云“危也”。“不殆”即没有危险。河上公注为“不危殆”是也。朱谦之谓“不殆”...
《老子》81_04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朱谦之说作“无積”是,正合帛书本。又:“无積”,河上公注云:“聖人積德不積财,有德以教愚,有财以施贫。”王弼注云:“无私自(不)有,唯善是與,任物而已。”意即没有私積的东西...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