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63_03_校笺_07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圖’,易州、卷子成疏作‘啚’。范及臧本《韩非子·喻老》引二句皆有‘乎’字,各本无,无者是也。古‘於’、‘乎’通用。此由一本作‘乎’,一本作‘於’,读者以‘於’字校注‘...
《老子》21_08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“父”作“仪”(為“父”的异体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作“父”;帛书乙本同此句。今从乙本。想尔本、索洞玄本、遂州本、馆本此句作“以閲終甫”。其他诸通行本皆作“以閲衆甫”。
《老子》38_03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帛书乙本作“上德无為而无以為也”是也。俞樾、马叙伦、许抗生等人皆失校,而张松如、陈鼓应正校为“上德无為而无以為”。据帛书甲、乙本可知,《老子》没有说过“道常无為而无不為”的...
《老子》60_01_校笺_03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烹’,普庚反,不当加火。‘小鮮’,‘鮮’音仙。”
《老子》18_02_校笺_15_成玄英
顾欢本成玄英疏云:“‘智慧’,聖智也。上以聖智治,法物令滋彰,下则诈僞百端,以避刑网,还窃聖智以为僞具,智之害物,备在庄文。”
《老子》30_04_校笺_10_李嘉谟
李嘉谟云:“不樂杀人而后可言兵。孙、吴之论兵,审虚实,辨奇正,其言详矣。然虚实奇正之本,孙、吴未必知之。老氏云:‘恬憺为上,勝而不美。’是固不欲戰之意。然即以兵法论之,恬则静,静者...
《老子》25_10_校笺_08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人谓王者也,所以云人者,谓人能法天地生成,法道清静,则天下归往,是以為王。若不然则物无所归往,故称人以戒尔。為王者当法地安静,因其安静,又当法天生化,功被物矣。又当法...
《老子》28_10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長’,上声,主也,大也。”
《老子》25_05_校笺_08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按:今验之帛书,王弼实近古本。惟后人每依《韩非子·解老》及《牟子·理惑论》所引,都有‘强字之曰道’句,且《庄子·则阳篇》郭注亦曰:‘而强字之曰道;’遂谓以理而推,‘大’...
《老子》39_14_校笺_05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强本荣注引经文云:‘此其以賤為本耶,非?’则荣作‘此其以賤為本耶,非?’”
《老子》66_04_校笺_10_王雱
王雱云:“聖人岂计利而為此哉?亦德而已矣。德下之,则形上矣;德後之,则形先矣,故常為天下贵。”
《老子》58_03_校笺_03_王先慎
王先慎云:“《老子》明皇、陆希声本无‘之’字。‘倚’,因也。‘伏’,匿也。”
《老子》62_08_校笺_09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曰’,六朝残卷、宋河上、寇、臧疏、易州、磻溪、柰卷作‘日’。‘求以得’,各本同此,六朝残卷、罗卷作‘以求得’。臧疏引顾欢曰:‘日日求之。’是顾本已作‘日求’,然可证‘...
《老子》72_01_校笺_08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马说是。‘民’当改‘人’。乃指人君言也。《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‘有威而可畏谓之威。’此‘威’即可畏之事,如贵货,多欲,尚智,好兵等皆是也。‘大威’指祸乱而言。‘人...
《老子》18_03_校笺_05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按:室町本有‘焉’字,与广明本同。‘六親’,王注:‘父子、兄弟、夫妇也;’《吕览·论人篇》曰:‘何谓六戚?父母、兄弟、妻子;’譣义作‘孝慈’二字是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...
《老子》20_17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□□□□□以悝”,损掩“衆人皆有以,我獨頑”八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前句同此,后句作“我獨門元以鄙”,《乙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‘元’字左半残,似尚有偏...
《老子》36_04_校笺_05_劳健
劳健云:“‘將欲奪之’,范与《韩非子·喻老》作‘將欲取之’。范注:‘取,一作奪,非古也。’按‘翕’、‘弱’,‘張’、‘强’,‘廢’、‘奪’,‘舉’、‘與’,皆两句相间成韵,当作‘奪...
《老子》49_06_校笺_01_校堪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信也”,损掩一“得”字,帛书《老子甲本释文》就校为此“得”字。帛书乙本作“德信也”,帛书《老子乙本释文》认为“德”为“得”之借字,校作“德(得)信也”。高明连同...
《老子》66_05_校笺_10_徐仁甫
徐仁甫云:“‘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,處前而民不害’。按:‘處前’当作‘居前’。‘居’、‘處’本同义词。二章‘功成而弗居’,七十七章‘功成而不處’。可证《老子》书中‘居’、‘處’可以...
《老子》09_01_校笺_02_陈碧虚
陈碧虚云:“严君平作‘殖而盈之’,谓积其财宝也。”水海按:朱谦之谓:“严君平作‘殖而盈之’,陈碧虚云:‘谓积其财宝也。’按此盖涉下文‘金玉满室,莫之能守’,而误改上文。”可备参考。
《老子》38_10_校笺_02_水海
水海按:帛书乙本全作“亓”。又,《韩非子·解老》所引无“是以”,两“居”字,皆为“處(简作处)”字,无“而”字。严遵本、道藏河上公本、敦煌唐写本P二六三九《老子德经河上公章句》本、...
《老子》71_03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各本经文互异,省繁不一,今从帛书乙本。此“是以聖人之不病也”,是一承上启下之句。上文言“不知知,病矣”,这指的是一般世俗之人“不知而自以为知”,则为一种毛病(缺点)。此“是...
《老子》33_06_校笺_03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景龙本、敦煌本均无‘者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67_13_校笺_06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王本作‘戰’,《释文》出‘以陳’二字,知王本作‘陳’,今据改。”
《老子》48_01_校笺_03_焦竑
焦竑云:“‘為學’、‘為道’,古本下有二‘者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4_09_校笺_04_石田羊一郎
石田羊一郎云:“‘无物之象’承上句‘无物’言,不当在‘无狀之狀’下。‘无物之象’即‘无狀之狀’,即‘恍惚’也。”
《老子》64_14_校笺_14_范应元
范应元注云:“欲乎不欲,常无為也;學乎不學,体自然也。‘復’音伏,反本之义。衆貴難得之貨,而轻至重之身,欲之胜也;尚有為之迹,而乖自然之道,學之过也。聖人则不然,欲乎不欲,而不貴難...
《老子》49_08_校笺_14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河上注:‘聖人在天下怵怵,常恐怖富贵,不敢骄奢。’是河上本作‘怵怵’,简文云:‘河上作怵’,是也。唐本‘怵’多作‘惵’,盖本严注。严君平曰:‘惵惵若恢恢,言虚心以包万方...
《老子》42_01_校笺_03_严遵
严遵云:“道虚之虚,故能生一。有物混沌,恍惚居起。轻而不发,重而不止,阳而无表,阴而无里。既无上下,又无左右,通达无境,为道纲纪。怀壤空虚,包裹未有,无形无名,芒芒澒澒,混混沌沌,...
《老子》70_06_校笺_10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《左传·襄公三年》:‘被练三千;’疏:‘被,是被覆衣著之名。’此言:是以聖人衣著粗衣,与众混同,懷藏其寳,不以示人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