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33_06_校笺_05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室町本‘行’下有‘者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3_06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何胃貴大梡若身”,“謂”假為“胃”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乙本作“何胃貴大患若身”,“謂”假作“胃”,“梡”作“患”。今从甲本。遂州本“謂”作“爲(简作为)”,“梡...
《老子》17_04_校笺_11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王念孙说是也。王弼注曰:‘信不足焉,则有不信。’虽王不明‘焉’字之义,故增‘则’字解之,然王本无下‘焉’字可证也。易州、磻溪、臧疏、张嗣成、寇、白、赵、馆本并作‘信不足...
《老子》17_02_校笺_10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‘其次親之,其次譽之’,傅奕如此。范与景龙、开元、道藏龙兴碑本、《永乐大典》王本,皆作‘其次親之譽之’。道藏、武英殿两王本则作‘其次親而譽之’。帛书甲本作‘其次親譽之’...
《老子》73_04_校笺_12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据范、陈所见王本‘繟’作‘坦’,当从之。《道德真经集注》引王注:‘故曰:坦然而善謀也’,亦王本作‘坦’之证。《释文》既出‘繟’字,又出‘坦’字;作‘繟’不應出‘坦’...
《老子》32_09_校笺_08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王注云:‘猶川谷之與江海也;’是本文‘於江海’,当作‘與江海’。《牟子》引此云:‘譬道於天下,猶川谷與江海;’字正作‘與’。”
《老子》56_08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前句损掩一“得”字,后句“賤”借作“淺”(上古二字皆为元部),帛书《老子甲本释文》已校为“賤”。帛书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李约本、赵孟頫本无“不可得而贵”一句。严遵本...
《老子》63_04_校笺_06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敦煌辛本无‘天下’二字。”
《老子》56_09_校笺_06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既遗荡乎親疏,又虚忘于利害,毁誉不关其虑,貴賤莫届乎怀。故苍生荷戴而不辞,群品乐雅而不厌,是以天下人间尊而貴之。”
《老子》66_03_校笺_08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磻溪、高翻、柰卷均有‘聖人’二字。‘必以’,杭州、高翻、磻溪并作‘以其’。《金人铭》曰:‘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,故下之;知众人之不可先也,故後之。’《淮南子·说山训》曰...
《老子》49_08_校笺_08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怵怵’,御注作‘惵惵’,河上作‘惔惔’,王弼作‘歙歙’,高翻作‘喋喋’。”
《老子》71_02_校笺_05_奚侗
奚侗云:“‘尚’,上也。知之而不自以为知,是谓上德之人;若不知而自以为知,则有道者之所病也。河上、王弼本均作‘知不知,上;不知知,病’。文谊不显,兹从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所引改。”水...
《老子》25_05_校笺_13_许啸天
许啸天云:“因為天道无形,性理玄妙,不可定名。但没有字号,不便称呼,所以假用一个‘道’字為分辩的用處。实在这个‘道’字还不能够包括天道自然之妙,所以说强為之,是勉强用的,我们心中还...
《老子》25_02_校笺_06_王昶
王昶云:“开元、至元作‘寂兮寥兮’。”
《老子》64_11_校笺_06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‘其’、‘幾’古通,见王氏《经传释词》。此‘幾’借为近,‘其成’,即‘幾成’也。傅、范作‘其幾成’,此‘其’字作代词,是后世演化出来的用法。龙兴碑及赵至坚本‘民’作‘人...
《老子》60_04_校笺_13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所言神不傷人者,岂但神灵无效,而不能傷害于人?而聖人以道临人,无为不扰,百姓自正,故云聖人以道莅天下尔,将欲发明聖德,故重云亦不傷人。”
《老子》12_01_校笺_04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牟融《理惑论》引同(景龙作‘五色令人目盲’)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正义引‘五色令人目盲’。”
《老子》33_01_校笺_09_成玄英
顾本成玄英疏云:“‘能知人好恶,是智也。’照达前境鉴人机性、大小、浅深,无不悉知,此是他心智。”
《老子》01_06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嗷”。张舜徽指出:“《说文》:‘嗷,口也。’(今本误作‘吼也’,兹依段注改。)‘嗷’与‘竅’义同,謂孔穴也。空虚能受,故引申有归趣义。”今存旧本“嗷”多借...
《老子》28_03_校笺_02_许抗生
许抗生云:“‘於’,甲、乙本皆缺此字,通行本、傅奕本皆有。今据补。”
《老子》01_05_校笺_05_俞樾
俞樾云:“按:易州唐景龙二年所刻《道德经碑》无两‘以’字,当从之。”
《老子》55_02_校笺_10_古棣
古棣云:“作‘蜂蠆虺蛇’,盖读者注语,后人以为其形象具体而改正文,殊不知这样一改就破坏了诗的格律和整齐美。‘蠆’是蝎子,可说它螫人;虺(毒蛇),则只能说它咬人,不能说它螫人。只作‘...
《老子》26_04_校笺_08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如何’,各本作‘奈何’。‘以身’,各本‘以’上有‘而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5_02_校笺_11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‘往而不害,安平泰’,按:‘太’、‘大’古隶互通,本字当作‘泰’,‘泰’、‘太’一字。蒋锡昌引六十六章‘故居上而民弗重也,居前而民弗害也’之文,解此章‘不害’乃万民不害...
《老子》47_04_校笺_04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知’当作‘至’。‘名’,白、张嗣成及《韩非子·喻老》引作‘明’,当从之。然‘名’、‘明’实一字(详余撰《说文解字·六书疏证》)。”
《老子》55_08_校笺_09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成玄英疏曰:‘多贪世利,厚益其生,所以烦恼障累,日日增广。’又曰:‘是以生死之业,日日强盛’;是成‘曰祥’作‘日祥’,‘則’字亦作‘日’也。伦谓‘日’为‘曰’误,‘曰’...
《老子》50_07_校笺_04_水海
水海按:查今河上公本皆作“兕虎”;又河上公注“兕无所揣其角,虎无所措其爪,兵无所容其刃”三句时,谓:“养生之人,兕虎无由伤,兵刃无由加也。”亦作“兕虎”。不知王先慎所据何本?
《老子》73_05_校笺_03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疎而不漏’,各本作‘不失’。”
《老子》64_05_校笺_08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此二句言善為君者,慎於事先,故无敗失。若变至而图之,则多敗;已危而持之,则多失。‘為之於未有’,乃就上文‘其安易持,其未兆易謀’而言;‘治之於未亂’,乃就上文‘其脆易泮...
《老子》06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緜緜呵若存,用之不堇”,“兮”误译作“呵”,“勤”假作“堇”(二字上古皆为文部);帛书乙本前句作“緜緜呵其若存”,“兮”误译作“呵”,则有“其”字,后句同甲本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