严可均

《老子》52_02_校笺_03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又知其子’,河上作‘復知’,王弼、高翻作‘以知’。”
0248

《老子》16_11_校笺_03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公能王’,邢州本作‘公能生’。”
0508

《老子》13_11_校笺_04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若可寄天下’,河上作‘乃可以託於天下’;王弼作‘若可託天下’;《大典》作‘乃可以託天下’。”
0538

《老子》36_06_校笺_06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柔勝剛,弱勝强’,御注、河上、王弼作‘柔弱勝剛强’,傅奕作‘柔之勝剛,弱之勝强’。”
0388

《老子》30_02_校笺_07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各本‘生’下有‘焉’字。此句下各本有‘大軍之後,必有凶年’八字,盖注语羼入正文,此本无。王氏引邢州本无。”
0328

《老子》20_10_校笺_12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河上‘乘乘’下有‘兮若’二字。王弼作‘儽儽兮若无所歸’。”
0328

《老子》17_05_校笺_08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由其貴言’,御注‘由’作‘猶’,河上公作‘猶兮’,王弼作‘悠兮’。”
0278

《老子》23_05_校笺_06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河上作‘故從事於道者,道者同於道’,御注、王弼与河上同。”
0338

《老子》74_01_校笺_04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民不畏死’,高翻‘民’下有‘情’字。”
0338

《老子》28_11_校笺_05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是以大制无割’,各本作‘故大制不割’。”
0458

《老子》27_03_校笺_06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籌策’,御注作‘籌算’。”按:御注作“籌筭”。严氏失校。
0247

《老子》15_10_校笺_03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御注作‘曠若谷’,无‘兮其’二字。”
0317

《老子》74_06_校笺_06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御注无‘夫’字。‘其手’御注、王弼作‘其手矣’,河上作‘其手者矣’。”水海按:道藏河上公本作“希有不傷其手矣”,宋刊河上公本作“希有不傷手矣”,与严可均所见本不同。
0247

《老子》58_03_校笺_04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御注作‘禍兮福所倚,福兮禍所伏’。河上、王弼有两‘兮’字,无两‘之’字。”水海按:今道藏河上公本前句无“禍”后之“兮”,并有两“之”字;王弼本(《四部备要》本、《诸子集...
0367

《老子》20_17_校笺_04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有已’,各本作‘有以’。‘我獨頑’,河上、王弼‘我’上有‘而’字。”
0377

《老子》07_04_校笺_07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以其无私’,《释文》引河上与此同。御注、王弼‘以’字上有‘非’字,王弼句末有‘邪’字。”
0317
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07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翕之’,河上作‘噏之’;王弼作‘偏之’;简文作‘歙之’,又作‘給’。‘必故’,各本作‘必固’,下三句皆然。”
0247

《老子》65_03_校笺_03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御注、王弼、高翻作‘故以’。”
0387

《老子》28_06_校笺_04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於朴’,御注作‘撲’,王弼作‘樸’,下句亦然。”
0437

《老子》09_01_校笺_04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不若其以’,各本作‘不如其已’,古字通。”
0477

《老子》14_12_校笺_04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以語今之有’,各本作‘御’。”
0527

《老子》21_09_校笺_05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之然’,御注、今河上作‘之然哉’,王弼作‘之狀哉’。”
0377

《老子》30_04_校笺_05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不以取强’,各本‘不’下有‘敢’字。”
0507

《老子》30_06_校笺_02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果而不得以是’,各本‘以’作‘已’,无‘是’。”
0296

《老子》15_09_校笺_06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御注作‘曠若谷,渾若濁’,河上作‘曠兮其若谷,渾兮其若濁’,王弼与河上同,‘渾’字作‘混’。”
0266

《老子》29_04_校笺_04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夫物’,各本作‘故物’。”
0376

《老子》05_04_校笺_06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王弼、顾欢本作‘不掘’。‘俞出’,各本作‘愈出’。”
0466

《老子》31_01_校笺_05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河上无‘者’字。‘不祥之器’,《大典》无‘之器’二字。”
0516

《老子》68_01_校笺_05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古之善為士者’,各本无‘古之’。”
0486

《老子》20_16_校笺_08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御注作‘寂兮似无所止’,王弼作‘飂兮若无止’。”
032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