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38_04_校笺_03_河上公
《老子》58_02_校笺_09_老子甲本释文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22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炉之有鞴,方可治炼。夫鞴之將欲翕也,必固張之。張之不固,则不能翕也。其次可以类推。天下之理,有張必有翕,有强必有弱,有兴必有废,有與必有取,此春生夏长,秋敛冬藏,造化消...
《老子》17_02_校笺_15_吴澄
《老子》17_04_校笺_12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‘信不足,焉有不信焉’,金时雍本‘有’作‘猶’。王念孙说是。下‘焉’字当删。按:上以仁义为治,以刑法为威,以巧诈为事,此皆由大道衰降,君信不足,而后出此。故曰:‘信不足...
《老子》20_10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纍呵如□□□”,“呵”为“兮”之时译,损缺“无所歸”三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作“纍呵怡无所歸”,“呵”为“兮”之时译。“怡”为“似”之假借(二字上古皆为邪母...
《老子》26_01_校笺_04_毕沅
《老子》27_09_校笺_01_校勘
此两语,帛书甲本“资(简作资)”假为“齎”(上古二字皆为精纽脂部,属同音假借;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:“齎,假借为资。”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乙本同此两语。今从乙本。河上公本、王...
《老子》05_05_校笺_06_张煦
《老子》53_03_校笺_15_许抗生
许抗生云:“‘嶰’,甲本作‘解’,乙本作‘懈’,其他诸本皆作‘徑’。徑,小路也。意谓大道非常平坦,而民好走小路。上下文义通。作‘解’与‘懈’,文义不通。甲本释文注:解疑读为嶰,指山...
《老子》31_04_校笺_05_中井履轩
《老子》55_05_校笺_14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《释文》云:‘本一作朘;’当从之。顾本成疏:‘《字林》云:峻,小儿阴也;’强本荣注:‘峻,童儿阴也;’是成、荣并作‘峻’。按:‘朘’,小儿阳物也。‘作’,挺举也。此言...
《老子》59_02_校笺_02_陆德明
《老子》61_08_校笺_07_高亨
高亨云:“‘夫两者各得其所欲,大者宜為下’,按:‘欲大’当作‘大欲’,转写误倒。夫两者各得其所大欲者宜為下,正总承上文而言,谓大國小國各得其所大欲者俱宜居下也。大國所大欲者兼畜人也...
《老子》80_04_校笺_06_马叙伦
《老子》75_02_校笺_07_高明
高明云:“甲、乙本‘百姓之不治也,以其上之有以為也,是以不治’,世传本多同王本作‘民之難治,以其上之有為,是以難治’。唯严遵与敦煌辛本‘民’字作‘百姓’,与甲、乙本同;严遵本末句亦...
《老子》46_音韵_02_魏源
《老子》28_03_校笺_07_成玄英
《老子》03_03_校笺_05_纪昀
《老子》30_06_校笺_02_严可均
《老子》57_01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以正之邦”,“之”为“治”之假(上古二字皆为之部);乙本作“以正之國”,“之”为“治”之借,“国”为避汉高祖刘邦讳而改。《甲、乙本释文》皆校改“之”为“治”。今从...
《老子》58_01_校笺_13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河上公作‘醇醇’,《意林》引作‘湻湻’,柰卷同河上。王羲之与此后(景龙碑)同。醇、淳古通用···又,敦、遂二本作‘蠢蠢’,《说文》‘蠢,动也’。又重言形况字,《左传·昭...
《老子》34_07_校笺_06_纪昀
《老子》60_01_校笺_06_毕沅
《老子》61_03_校笺_09_魏稼孙
魏稼孙云:“严分‘天下之牝’及‘牡常以静勝牝’为二条。按各本作‘牝常以静勝牡’,当以六字為句,如此刻则似‘天下之牝牡’一句,‘常以静勝’一句,‘牝以静為下’句。”
《老子》15_12_校笺_03_范应元
《老子》39_15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故致數與无與”;乙本作“故至數輿无輿”。今从乙本。严遵本“至”作“造”,无“數”字,第一“輿”字后有“於”字,谓“故造輿於无輿”。河上公本、王羲之本、顾欢本、景龙...
《老子》71_今译
《老子》25_02_校笺_13_水海
水海按:帛书乙本作“蕭(简作萧)”,“蕭(简作萧)”:冷清,清静,静。《淮南子·齐俗训》“蕭条者,形之君”,高诱注:“蕭条,深静。”“蕭”则与“寂”义同。“寂”:静,无声音,冷清。...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