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48_06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成玄英《庄子·逍遥游篇》疏引作‘不足以取天下也’。譣五十七章弼曰:‘上章云:及其有事,又不足以取天下也。’是王有‘又’字,‘矣’作‘也’。宋河上‘足’字不作‘可’。”
《老子》70_05_校笺_02_彭耜
《老子》40_04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周立升、詹剑峰之说是。“无”,即“无名天地之始”、“有无相生”的“无”,它不是“虚无”,更不是黑格尔的“纯无”,也根本不是“存在于头脑中的观念性的东西”。作为一个哲学概念,...
《老子》43_音韵_05_古棣
《老子》44_04_校笺_04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‘知足不辱’与‘知止不殆’,词异谊同,谓人主不贪名與貨者,则无辱殆也。人主无辱殆则清明在躬,天君泰然,以之治身则健康,以之理国则民安,故可以長久也。《史记·范睢蔡泽...
《老子》10_04_校笺_03_范应元
《老子》60_05_校笺_09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‘两’者,谓聖与神也。夫民,國之本,亦神之主。若鬼神傷民,则害國之本;聖人伤民,则匮神之主。今两不相害,故德交歸,岂唯神聖独丰,抑亦兆民咸赖。”
《老子》62_05_校笺_08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《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‘叔仲带窃其拱璧。’杜注:‘拱璧,公大璧。’《玉篇》:‘珙,大璧也。’‘拱璧’即‘珙璧’。王注谓为‘拱抱寶璧’,非是。”
《老子》26_05_校笺_05_焦竑
《老子》27_04_校笺_20_吴澄
《老子》58_09_校笺_08_魏源
《老子》64_11_校笺_09_王弼
《老子》41_08_校笺_15_水海
水海按:当作“媮(tōu)”,苟且、怠惰之义。同“偷”。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·需部》谓:“媮,字亦作偷。”《汉书·元帝纪》云:“媮合苟从,未肯极言,朕甚闵焉。”颜师古注:“媮,与偷同...
《老子》22_08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帛书甲、乙本。想尔本、馆本“弗矜”作“不自矝”,“矝”字误,无“能”字,谓“不自矜,故長”。吕惠卿本“弗矜”作“不自欽”,无“能”字,謂“不自欽,故長”...
《老子》23_09_校笺_04_纪昀
《老子》27_07_校笺_13_成玄英
《老子》27_11_校笺_02_范应元
《老子》50_09_校笺_01_校堪
此句,帛书甲本“兕”作“矢”,为“兕”的假借。帛书《老子甲本释文》校“椯”为“揣”,高明校为“投”。帛书乙本作“罗无□□□□”,损掩“所椯其角”四字。严遵本、敦煌唐写本P二六三九、 ...
《老子》31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损掩前句的“兵者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,后句同此;乙本损掩前句“不祥”后的“之”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,后句同此。今前句甲、乙本合校即得此句,后句从甲、乙本。今...
《老子》33_06_校笺_10_宋常星
《老子》34_05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萬物歸焉□□為主,可名於大”,前句损掩“而弗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后句同此。乙本前句同此句,后句作“可命於大”,“名”作“命”(上古“命”通“名”,二字皆...
《老子》59_06_校笺_08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德既无極,则可以有國,而为君也。盖昔人以心喻君,以气喻民,以身喻國,能爱精气,则可以有身。由是而推,能爱民物,则可以有國,此天下、國家之本在身也。通乎此者,非以图國,而...
《老子》69_01_校笺_05_张舜徽
《老子》21_03_校笺_04_焦竑
《老子》55_10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古棣反驳俞樾此两句下有“是故用其光,復归其明”说,甚为有力;但说“已”当作“亡”,非是矣。彼三十章作“亡”,亦为个别本子,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傅奕本等通行本皆作“已”,帛书甲...
《老子》11_01_校笺_04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唐写馆本、经幢、罗卷‘三十’作‘卅’,‘轂’作‘整’。馆本‘三十’作‘世’,‘轂’作‘整’。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‘三十幅共一轂’,孟康曰:‘《老子》言车三十幅。’则司马...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