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09_石田羊一郎
《老子》24_04_校笺_04_唐玄宗
《老子》49_04_校笺_02_彭耜
《老子》59_02_校笺_11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臧疏、易州、馆本、磻溪、柰卷‘惟’作‘唯’。‘是以’,范、吴、臧疏、馆本同此,各本作‘是謂’,‘以’字是。彭、张嗣成、吴、潘‘服’作‘復’,‘復’字是。陆德明作‘復’,...
《老子》59_06_校笺_05_王弼
《老子》64_07_校笺_06_罗振玉
《老子》17_05_校笺_17_范应元
《老子》71_音韵_04_水海
《老子》31_11_校笺_12_张煦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21_河上公
《老子》16_13_校笺_04_朱谦之
《老子》70_02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、王弼作‘天下莫能知,莫能行’。”水海按:譣王弼注云:“惑于躁欲,故曰:‘莫之能知’也;迷于荣利,故曰:‘莫之能行’也。”是知王弼本当作“天下莫之能知,莫之能行”。
《老子》52_02_校笺_13_水海
《老子》32_01_校笺_10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此章或以‘名’字断句,‘樸雖小’连读;或以‘樸’字断句,‘无名樸’连读,义均未安。王夫之《老子衍》读作‘道,常,无名。’以‘常’與‘道’并列为哲理范畴。蒋锡昌《校诂》则...
《老子》61_07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损掩“故”字,据乙本校补,其他文字同此;乙本作“故大國者不□欲并畜人,小國不□欲入事人”,两处“邦”字作“國”,“兼”作“并”,“小國”后无“者”字,二“過”字损掩。...
《老子》17_05_校笺_07_毕沅
《老子》42_02_校笺_05_李荣
李荣云:“‘道生一’,虚中动气,故曰道生元气。(元气)未分,故言一也。‘一生二’,清浊分阴阳者也。‘二生三’,运二气三才。‘三生萬物’,圆天覆于上,方地载于下,人生统于中,何物不生...
《老子》41_14_校笺_06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譣罗卷敦煌乙本‘无名’下缺,此云‘貸作始’(指罗振玉谓‘敦煌本貸作始’),乃据《老子义》本。傅本、诸王本、室町本作‘善貸且成’,范本作‘善貸且善成’,云:‘严遵、王弼同...
《老子》26_02_校笺_10_严灵峰
严灵峰云:“河上公注曰:‘輜,静也。聖人終日行道,不離其静与重也。’甚得其义。河上公以‘静’、‘重’对文是也。··按本章上下文,俱以‘重’、‘静’,‘輕’、‘躁’对文,可证。疑古原...
《老子》52_02_校笺_03_严可均
《老子》12_03_校笺_04_许抗生
《老子》64_05_校笺_03_大田晴轩
《老子》16_13_校笺_05_张松如
《老子》38_12_校笺_02_范应元
《老子》40_01_校笺_02_张舜徽
《老子》26_03_校笺_04_彭耜
《老子》27_03_校笺_06_严可均
《老子》28_02_校笺_07_古棣
古棣云:“罗振玉说:敦煌本不重‘為天下谿’句。《老子想尔注》亦不重此句。按:本章三段,每段的下一个语法句的头一小句,皆重上一个语法句的末小句,读起来别有韵致,此种格律,民歌常有之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