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22_11_校笺_04_马叙伦
《老子》74_06_校笺_05_张煦
《老子》23_03_校笺_03_毕沅
《老子》44_04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蒋锡昌说有理,但“知足不辱”和“知止不殆”,词谊并非完全相同;二者相通,但后者包括的意义更广、更一般,包括人的一切行止,一切皆“知止”,则无危险矣。又《老子》“知足”、“知...
《老子》48_01_校笺_06_朱谦之
《老子》03_08_校笺_02_彭耜
《老子》52_02_校笺_07_罗运贤
《老子》31_07_校笺_07_严可均
《老子》08_音韵_10_本章韵读
《老子》54_09_校笺_08_朱谦之
《老子》55_02_校笺_10_古棣
古棣云:“作‘蜂蠆虺蛇’,盖读者注语,后人以为其形象具体而改正文,殊不知这样一改就破坏了诗的格律和整齐美。‘蠆’是蝎子,可说它螫人;虺(毒蛇),则只能说它咬人,不能说它螫人。只作‘...
《老子》55_音韵_02_孔广森
《老子》56_04_校笺_11_马叙伦
《老子》34_03_校笺_09_吴云
《老子》35_03_校笺_05_沙少海
《老子》58_08_校笺_16_水海
水海按:高明说是,当依帛书乙本无“聖人”二字。“方”,即《墨子·天志篇》“中吾矩者谓之方”之“方”,指矩形的直角。“割”,《尔雅·释言》云“裂也”,邢昺疏:“割,谓以刀裂之也。”《...
《老子》15_05_校笺_11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按:叶梦得《岩下放言上》曰:‘先事而戒谓之豫,后事而戒谓之猶。猶、豫本二兽名。古语因物取义,往往便以其物名之,后世沿习,但知其义,不知其物,遂妄為穿凿,未有不误者。’今...
《老子》16_02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“觀”后有“其”字,马、蒋说是也。《文子·道原篇》引作“吾以觀其復”,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作“吾以觀其復也”,皆有“其”字,与帛书甲、乙本同。王弼本误夺“其”字,当据帛书本...
《老子》65_04_校笺_04_易顺鼎
《老子》38_02_校笺_02_河上公
《老子》20_17_校笺_06_张煦
《老子》68_02_校笺_07_刘师培
《老子》24_02_校笺_03_严可均
《老子》71_01_校笺_04_李道纯
《老子》24_06_校笺_08_张煦
《老子》72_01_校笺_02_彭耜
《老子》22_05_校笺_06_唐玄宗
《老子》22_09_校笺_08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‘以其无争于万物也,故莫敢與之争。’即本此章而言。王念孙云:‘莫敢本作莫能,此后人依《文子·道原篇》改之也。唯不與万物争,故莫能與之争,所谓柔弱胜刚强...
《老子》22_音韵_02_奚侗
《老子》76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前句同此,后句作“亓死也囊”,“枯”作“”,“槁”假作“囊”(二字皆从高声,可假);《甲本释文》“棒”、“囊”二字皆已校为“枯”和“槁”。帛书乙本前句作“萬□□木之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