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30_08_校笺_04_王昶
《老子》10_02_校笺_02_焦竑
《老子》80_03_校笺_08_曹道真
《老子》39_10_校笺_08_武内义雄
武内义雄云:“景、遂、敦三本‘侯王’与上文合,下又同。景、遂二本‘貴高’,敦本无‘高’字,然下文‘貴高’并称,有‘高’字是。”(水海按:遂州碑本,“侯王”作“王侯”,武内义雄失校矣...
《老子》25_10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第一句作“人法地”,与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傅奕本等古本合,寇才质、高亨、张松如、古棣、沙少海等人妄改“人”為“王”,大误。顾本成玄英疏云:“人,王...
《老子》53_02_校笺_03_王念孙
王念孙云:“王弼曰:‘唯施为之是畏也;’河上公注略同。按:二家以‘施为’释‘施’字,非也。‘施’读为‘迆’,迆,邪也。言行於大道之中,唯惧其入於邪道也。下文云‘大道甚夷,而民好徑’...
《老子》31_06_校笺_03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各本‘不祥之器’在上,‘非君子之器’在下,均无‘故’及两‘也’字,今据帛书甲、乙本写正。”按:今通行本多作“兵者不祥之器,非君子之器,不得已而用之”。
《老子》77_09_校笺_10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刘谓‘其’上脱‘以’字,其说是也。下章‘以其无以易之’,道藏王本及诸本均脱上‘以’字,其例正与此同,其证一也。又‘以其’二字,为《老子》习用之语;七章‘以其不自生,...
《老子》07_04_校笺_05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邪’,余遮切,疑辞。谓聖人谦下无争,非以其无私邪?此言其实无私也,而人自然尊之,物莫能害之,盖以其无私,故能成其私也。聖人成其私者,非私曲也,非私邪也,谓众人之自益其...
《老子》08_04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高明说甚是。今本作“與善仁”者,“仁”乃后人所篡改。河上公本作“仁”(或作“人”),然其注文非为“與善仁(人)”之注文,而为“予(與)善天”之注文,可知古河上公本作“予(與...
《老子》33_07_校笺_08_宋常星
《老子》37_04_校笺_10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‘鎮之以无名之樸,夫亦將无欲’,‘鎮之以’三字据帛书甲、乙本补。今各本脱去,而语意不完,且不可解矣。‘夫’犹彼也,言人君能守斯道,清静寡欲以鎮天下,天下之人亦將歸于无欲...
《老子》20_02_校笺_07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《曲礼》:‘父召,无諾;先生召,无諾;唯而起。’《玉藻》:‘父命,呼唯而不諾。’是唯’为幼者应长者之声,‘諾’为长者应幼者或平辈者相应之声。‘阿’與‘諾’声近相假,吾...
《老子》69_05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无敵’,各本作‘輕敵’,罗卷上‘輕’字作‘誙’。卷子、馆本、成疏‘无’作‘侮’。成疏曰:‘侮輕凌也。’(臧疏作‘輕凌侮也’。)‘則’字,赵写作‘者’。··.·.譣弼注曰...
《老子》39_15_校笺_15_高亨
《老子》45_04_校笺_04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《道德指归论·大成若缺篇》‘大巧若拙’下,又云:‘是以赢而若詘’。疑所据本有‘大赢若詘’一句,无‘大辯若訥’一句。”按:道藏严遵本《指归》论中“赢”作“羸”,易顺鼎引文...
《老子》49_03_校笺_03_张煦
《老子》29_02_校笺_08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王注:‘万物以自然為性,故可因而不可為也,可通而不可執也。物有常性而造為之,故必敗也。物有往来而執之,故必失矣。’按:据王注观之,则本文‘不可為也’下当有‘不可執也’一...
《老子》09_01_校笺_09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严遵‘持’作‘殖’,谓积其财宝也。帛书乙本作‘植而盈之,不若其已’。按:‘植’乃‘殖’字的异体,谓货殖也。如依帛书,则语译可作:‘财货殖储得满满的’,势必添字。故仍依今...
《老子》13_02_校笺_08_张煦
《老子》58_07_校笺_04_严可均
《老子》13_11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据上文“貴為身於為天下,若可以託天下矣”,此处当应作“愛以身於為天下,若可以寄天下矣”,帛书本似于“愛以身”后省一“於”字。明世德堂本《庄子》引文和陈景元本即有“於”字。“...
《老子》59_05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高说非是。从“夫唯嗇,是以蚤服”到“莫知其極,可以有國”,是推演而云然。帛书甲本正作“可以有國”,乙本亦作“□囗有國”;《韩非子·解老》也以“有國”与“有身”、“有其國”与...
《老子》37_03_校笺_05_毕沅
《老子》20_03_校笺_06_武内义雄
《老子》76_03_校笺_05_陈柱
陈柱云:“‘故曰’,各本无‘曰’字,罗振玉云:‘敦煌庚本作故曰’。”水海按:陈柱校为“故曰”是。帛书甲、乙本皆作“故曰”,证明陈氏校注之确。两句系老子所称引古语,或当世名语,所以“...
《老子》44_03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高说是也。今帛书甲本“甚”字前即无“是故”二字。自《韩诗外传》、王弼以来,就衍增二字。可知所益久矣。又,下句已有“故”字,此二句不当重出“是故”,尤可证也。
《老子》65_06_校笺_05_马其昶
马其昶云:“‘楷式’,承‘古之善為道者’而言,盖以智治國,不以智治國两者,古皆有知之矣,亦各有楷式可以师法。能知与物反而实大顺者之楷式,乃可謂之玄德。”
《老子》23_07_校笺_08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谓失道者則同於失道之人,故同於道者,有道者亦与之相得。同於德者,有德者亦与之相得。而同於失者,則失道者亦与之相得。此乃同声相应、同气相求也。是知人之言行,当疏通安静,不...
《老子》43_02_校笺_14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近人马(叙伦)、高(亨)、劳(健)、蒋(锡昌)均从之(指刘师培、易顺鼎说)。如按:刘、易所说固辩,而极烦琐;仅凭文字考证,未及义理训诂。且即使王弼亦冠‘出於’二字,仍不...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