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77_08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六朝残卷‘居’作‘處’。磻溪作‘功成不處’。··柰卷无上‘而’字,二赵、易州、馆本、卷子成疏无下‘而’字,馆本、卷子成疏‘功成’乙转。《吕氏春秋·审分篇》高注引‘居’字...
《老子》58_07_校笺_06_梁启雄
梁启雄云:“‘人之迷也,其日故以久矣’,《老子》‘故’作‘固’,‘故’、‘固’二字古通用,都是本然之词。‘以’、‘已’二字同。”
《老子》58_音韵_06_古棣
古棣云:“帛书乙本作‘兼而不刺’,‘兼’字显然是‘廉’字之误,‘刺’字乃以义误改。许抗生从帛书乙本作‘刺’,非。‘劌’入月部,与上句及下二句押韵,作‘刺’则失韵。”又云:“传世诸本...
《老子》77_03_校笺_08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柰卷‘不足’下无‘者’字,‘補’作‘與’;易州、馆本、磻溪、卷子成疏、臧疏亦作‘與’。成疏曰:‘不足者與其福。’则成亦作‘與’。六朝残卷无‘有餘’、‘不足’下两‘者’字...
《老子》11_07_校笺_13_余培林
余培林云:“‘有’,指車、器、室,‘无’指轂、器、室的中空的地方。两个‘之’字都是语中助词,没有意思。就形而上的‘道’而言,‘无’是体,‘有’是用;就形而下的‘器’而言,‘无’是本...
《老子》38_07_校笺_06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···若此(指《韩非子·解老》对四句的释文),就其联系性而言,则如韩引句有双‘失’字;就其区别性而言,则如众本句只一‘失’字;谊皆可通,两義并长。”
《老子》65_音韵_04_本章韵读
本章韵读:者,鱼部;之、治,之部,鱼之合韵;知,支部,上古楚音之、支相押。邦、邦,东部;賊、德、式、式、德,职部。遠、反,元部;順,文部,元文合韵。
《老子》37_03_校笺_09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本章弼注:‘吾將镇之无名之樸;’三十八章弼注:‘镇之以无名;’可证‘无名之’三字非衍文,马说非是。按:‘欲’,贪欲也。‘作’,起也。《说文》:‘鎮,博壓也。’‘无名...
《老子》08_03_校笺_07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夫惟不争,故无尤矣。居衆人之所惡,故幾於道矣。’按:赵写、磻溪‘居’作‘處’。‘夫惟不争,故无尤矣’,应在此(‘居衆人之所惡’)下。‘故无尤矣’下,应有‘居衆人之所惡...
《老子》32_02_校笺_09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‘樸’,易州、宋河上作‘朴’,彭、范、张之象同此(‘樸’)。罗卷‘莫’作‘不’。宋河上及各本并作‘不敢臣’。伦谓‘敢’字讹。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‘故莫敢與之争’,《治...
《老子》16_04_校笺_08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萬物形殊质异,芸芸而不齐者众多,虽是生之无已,要必各歸其根。根即生物之源,立物之本。”
《老子》37_04_校笺_10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‘鎮之以无名之樸,夫亦將无欲’,‘鎮之以’三字据帛书甲、乙本补。今各本脱去,而语意不完,且不可解矣。‘夫’犹彼也,言人君能守斯道,清静寡欲以鎮天下,天下之人亦將歸于无欲...
《老子》62_03_校笺_05_奚侗
奚侗云:“各本捝下‘美’字,而断‘美言可以市’为句,‘尊行可以加人’为句,大谬。兹以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、人间训》引订正。二句,盖偶语亦韵语也。‘市’字当训取,《国语·齐语》:‘市贱鬻...
《老子》16_11_校笺_13_苏辙
苏辙注云:“无所不容,则彼我之情尽,而尚谁私乎?无所不公,则天下将往而歸之矣。”
《老子》52_03_校笺_08_詹剑峰
詹剑峰云:“‘天下有始,可以為天下母。既得其母,以知其子;既知其子,復守其母。’认為道与萬物同乎母之与子,遂认為‘道’之‘生’有男女生殖的意味。老实说,这是一种误解。《老子》书中的...
《老子》02_04_校笺_11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御注、王弼作‘功成不居’,河上作‘功成而弗居’。”
《老子》25_06_校笺_06_高亨
高亨云:“‘强為之名曰大,大曰逝,逝曰遠,遠曰反。’按此十五字疑本作‘强為之容曰大,曰逝,曰遠,曰反’。‘名’、‘容’形近,且涉上文而讹。道既‘字之曰道’,不能又‘名之曰大’,本书...
《老子》57_03_校笺_05_武内义雄
武内义雄云:“敦、遂二本‘其然’作‘天下之然’。”
《老子》38_07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马叙伦、蒋锡昌之说是。而古棣在第一句有双“失”字,后三句中无后“失”字,谓:“德属于道,道是体、德是用,用韩非的话说就是‘德者道之功’,所以第一句应作‘失道而失德’。失道即...
《老子》08_04_校笺_11_苏辙
苏辙云:“避高趋下,未尝有所逆,善地也。空虚静默,深不可测,善淵也。”
《老子》28_02_校笺_10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知雄守雌,是為善行,物所歸往,為天下溪。能如此者,則真常之德曾不離散。常德不散,即是全和。”
《老子》67_08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不敢為天下先,故能為成器长’,‘長’,上声。古本。”
《老子》62_02_校笺_08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善,人之寳;不善,人之所不保。’按:此文当以‘善’、‘不善’断句,道既含有萬物庇荫之义,则‘善’、‘不善’均在奥中。惟人则不能无所选择,善为人之寳,故‘寳而持之’,持...
《老子》13_10_校笺_06_陶绍学
陶绍学云:“王注:‘无以易其身,故曰貴也;如此,乃可以託天下也。无物可以损其身,故曰愛也;如此,乃可以寄天下也。’是王本亦上句作‘託’,下句作‘寄’。”
《老子》27_09_校笺_07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善人视不善者,愈加警惕,愈加黾勉,惟恐抵于不善,则鉴戒之心,即为资助之有益。”
《老子》69_06_校笺_09_劳健
劳健云:“‘抗兵相如’,敦煌唐写本如此。范与开元、河上、诸王本皆讹作‘相加’。王弼注:‘抗,舉也;加,当也。’按:《战国策》‘夫宋之不如梁也’,高注:‘如,当也。’证王注‘加’字,...
《老子》29_03_校笺_05_古棣
古棣云:“‘為者敗之,執者失之’為止,显然一章未竟,可是接下去的却是:‘夫物或行或隨,或歔或吹,或强或羸,或載或隳。是以聖人去甚,去泰,去奢。’这完全与上文不相干。高亨有見于此,说...
《老子》20_03_校笺_03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善’,古本作‘美’。”
《老子》20_15_校笺_04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河上本作‘海’。‘晦’者,暗也。”
《老子》16_07_校笺_07_王安石
王安石注:“知其常,则謂之明也。自道之外,皆非常也。道虽真,常无形无名。非有自知之明,鲜有不为物蔽者矣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