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41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三句,帛书甲本损掩;帛书乙本“费”作“费(简作费)”。帛书《老子乙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费,通行本作昧。按《说文》:‘费(fèi),目不明也,从目,弗声。’费疑当作费。”费,当是“曹”...
《老子》25_01_校笺_05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‘物’即二十一章‘道之為物’之‘物’。质言之,‘道’即‘物’,‘物’即‘道’也。道之成也,混然不可得而知,故曰‘混成’。‘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’,言有道混成,先天地而生...
《老子》25_03_校笺_08_詹剑峰
詹剑峰云:“根据现代的科学定律来理解老子所说‘獨立而不改···’的意义,这话是合乎科学定律的,是唯物主义的对世界的认识。因為混成之物(气)是‘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,至天地消散也不死不...
《老子》77_01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天之道,其猶張弓者歟’,古本。天道公平,人鲜能知,故取張弓之喻,以明之。夫張弓者,高則抑,下則舉;有餘者减,不足者補;取其相称而已。”
《老子》25_09_校笺_08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馆本、释德清本、大田晴轩本‘居’作‘處’。按王注:‘處人主之大也。’是王本‘居’作‘處’。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亦作‘處’。顾本引节解云:‘而王處一,即脾气主布四方行一也...
《老子》27_01_校笺_10_吴云
吴云云:“‘轍’,傅本作‘徹’。”水海按:卢氏抱经《释文考异》:“《说文》无‘轍’字,《庄子》、《战国策》、《史记》皆以‘軼’为‘轍’。按:‘軼’借字,实应用‘徹’。”
《老子》01_06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嗷”。张舜徽指出:“《说文》:‘嗷,口也。’(今本误作‘吼也’,兹依段注改。)‘嗷’与‘竅’义同,謂孔穴也。空虚能受,故引申有归趣义。”今存旧本“嗷”多借...
《老子》50_09_校笺_01_校堪
此句,帛书甲本“兕”作“矢”,为“兕”的假借。帛书《老子甲本释文》校“椯”为“揣”,高明校为“投”。帛书乙本作“罗无□□□□”,损掩“所椯其角”四字。严遵本、敦煌唐写本P二六三九、 ...
《老子》28_音韵_03_古棣
古棣云:“雌、谿、谿、離、兒為韵。江晋三《老子韵读》认為是歌支通韵,離入歌部,雌、谿、兒入支部。按:楚音‘離’字入支部,读若黎。”
《老子》29_02_校笺_16_严灵峰
严灵峰云:“神器,犹神物也。言其至贵重者也。”
《老子》04_05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蒋锡昌之说是。朱谦之之说,非也。帛书甲、乙本皆有“之”字。“之”为句中所用语助(见《古书虚字集释》),“其誰之子也”,即“其子誰之也”,意谓它(指道)像似誰呢?老子说:“吾...
《老子》05_03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橐蘥’,御注作‘橐籥’,河上、王弼末有‘乎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0_08_校笺_13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此三句亦见五十五章,景龙碑本於此作‘非道’,於彼作‘不道’,河上本作‘不道’,遂州碑全句:‘物壯則老,謂非道早已。’按:‘非道’即‘不道’。‘已’,一作‘亡’,顾欢本‘...
《老子》55_01_校笺_07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此二句,河上、王弼本,均作‘含德之厚,比於赤子’。帛书乙本‘厚’字下有‘者’字,语意始足,今据补。”
《老子》33_音韵_02_邓廷桢
邓廷桢云:“‘富’、‘志’、‘久’为韵。‘富’,古音读若备。《说文》:‘富,备也。’《诗经》凡五见,《周易》凡三见,皆与之、哈部字为韵。‘久’,古音读若几,《诗经》凡三见,《周易》...
《老子》57_06_校笺_10_高明
高明云:“王弼注(见前引文)以‘智慧’与‘巧伪’解释‘伎巧’,并以‘智慧’与‘巧伪’并列,合称‘智巧’。河上公注(见后文引)谓‘多知伎巧’。古‘知’、‘智’二字通用,‘知巧’即‘智...
《老子》34_05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萬物歸焉□□為主,可名於大”,前句损掩“而弗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后句同此。乙本前句同此句,后句作“可命於大”,“名”作“命”(上古“命”通“名”,二字皆...
《老子》13_09_校笺_10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故貴以身為天下者’之‘為’字,罗卷、易州作‘於’,与《庄子》同,而《庄子》兼有‘於’、‘為’二字者,王念孙谓‘於’即‘為’也。《庄子》本作‘於天下’,后人依《老子》旁...
《老子》60_04_校笺_02_成玄英
成玄英云:“诸本作‘亦’字,唯张系(天)师及陆先生本作‘之’字。然‘之’、‘亦’二字相似,故误作‘亦’字,今用‘之’为是。言非此鬼之不傷物,但为聖人以道莅天下,能制伏邪恶,故鬼不复...
《老子》15_09_校笺_07_王昶
王昶云:“邢州本作‘曠若谷,混若濁’,句法与此(指景龙本)同。”
《老子》62_06_校笺_05_许抗生
许抗生云:“甲本作‘不善坐而進此’,乙本作‘不若坐而進此’,通行本作‘不如坐進此道’。甲本‘不善’两字义不可解,乙本与其他诸本义同。”
《老子》64_03_校笺_12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王弼及《释文》‘判’作‘泮’,乃借如冰泮字,亦与‘判’义相通。惟‘破’字,诸家虽多用之,而不叶于韵,盖误,此奚侗说也。但于思泊先生则谓:‘古韵破歌部,散元部,歌元对转。...
《老子》80_今译
使国家区域小,使民众人口少,即使有十倍百倍于人力的工具也不使用;使民众重视生命而离别迁徙。有车舆和舟船也不乘用,有盔甲和兵器也不施用。使民众恢复结绳而用以记事。民众认为自己吃的食物...
《老子》21_02_校笺_07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宋河上作‘惟怳惟忽’,白作‘惟恍惟忽’,馆卷作‘惟慌惟惚’,易州作‘唯恍唯忽’,臧疏、赵秉文、潘、张之象、馆本、磻溪并作‘惟恍惟惚’。《魏志·常林传》注引《魏略·沐并豫...
《老子》41_03_校笺_05_王念孙
王念孙云:“‘大笑之’,本作‘大而笑之’,犹言迂而笑之也。《牟子》引《老子》正作‘大而笑之’。《抱朴子·微旨篇》亦云‘大而笑之,其来久矣。’是牟、葛所见本皆作‘大而笑之’。”
《老子》42_02_校笺_07_吴承志
吴承志云:“《说文·一部》:‘一,惟初太始,道立于一,造分天地,化成萬物;凡一之属皆从一;弌,古文一。’徐锴《繫传祛妄篇》云:‘李阳冰曰:弋,质也。天地既分,人生其间,皆形质已成,...
《老子》42_09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“梁”作“良”,“良”则为“梁”的同音假借(上古二字皆为来纽阳部);帛书乙本损掩。其他诸本无“故”字,“得”下有“其”,作“强梁者不得其死”。傅奕本“强”作“彊”。
《老子》01_07_校笺_09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两者,謂‘可道’、‘可名’,‘无名’、‘有名’,‘无欲’、‘有欲’,各自其两,故云‘两者’。”注云:“如上两者,皆本于道,故云同也。动出应用,随用立名,则名異矣。出则...
《老子》28_03_校笺_08_宋徽宗
宋徽宗注云:“不用壮而持之以谦,則德与性常合而不離,是谓全德,故曰‘常德不離,復歸於婴兒’。气和而不暴,性醇而未散,婴兒也。孟子曰:‘大人者,不失其赤子之心。’”
《老子》52_02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臧疏、柰卷、易州及《文选·思玄赋》注引‘得’作‘知’;易州、臧疏‘以’作‘又’,柰卷‘以’作‘復’。成疏曰:‘既知道是我母,即知我是道子。’是成玄英‘得’亦作‘知’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