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03_04_校笺_08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强本成疏:‘聖人治。’同前释。是成作‘聖人治’。” 又,河上公注云:“说聖人治国与治身也。”范应元云:“‘治’,理也。理身以理天下也。”
《老子》49_11_校笺_06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‘孩’,高读為‘閡’,是已。惟谓為闭百姓之耳目,则非。此谓人君自闭其耳目也。《韩非子·定法》云:‘人主以一国目视,故视莫明焉;以一国耳听,故听莫聪焉。’《吕氏春秋·任数...
《老子》39_14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彭、寇、白、张嗣成、二赵、吴、磻溪及《治要》引并作‘此其以賤為本耶,非乎?’宋河上作‘此非以賤為本耶,非乎?’馆本作‘此其以賤為本耶,非?’臧疏作‘此其以賤為本也’。‘...
《老子》01_03_校笺_02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无名天地始’,《史记·日者列传》引作‘无名者,萬物之始也’。王弼注:‘凡有皆始于无,故未形无名之时,则为萬物之始。’似两句皆作‘萬物’,非。按‘始’与‘母’不同字义,...
《老子》51_06_校笺_11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一章王注:‘及其有形有名之时,则長之育之,亭之毒之,为其母也。’‘長之育之,亭之毒之’,全引此章经文,可证《老子》古本如此。诸本‘亭之毒之’,作‘成之熟之’,非是。...
《老子》31_07_校笺_09_卢文弨
卢文弨云:“今作‘恬惔’,易州石刻同。《说文》:‘惔,忧也。’非此。‘恢’亦形近而误。”
《老子》13_03_校笺_17_许抗生
许抗生云:“‘寵之為下也’,傅奕本、通行本则作‘寵為下’。王弼注:‘為下得寵辱荣患若驚,则不足以乱天下也。’河上公注:‘何謂寵辱?辱為下,得之若驚,失之若驚。’两注其义与帛书同。今...
《老子》74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夫伐大匠斲者,則□不傷亓手矣”,“代”假作“伐”(上古“代”为职部,“伐”为月部。职部【et】和月部【at】,主要元音相近,韵尾相同,可以旁转,职月合韵。故“代”可...
《老子》25_08_校笺_10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《老子》屡以‘天’、‘地’、‘侯王’与‘道’并言,盖以三者皆為道所生,而得其一体故也。十六章:‘王乃天,天乃道;’此以‘王’、‘天’、‘道’三者并言也。三十九章:‘昔之...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24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起於未然之时,谓之將欲;定於已然之事,谓之必固。此非圣人將欲也,亦非大道將欲也,气数之升沉,自当如此矣。將欲之机,虽不可知,必固之事,虽不可見;发之於外,用之於事,未有...
《老子》74_01_校笺_09_高明
高明云:“乙本首句‘恒且’下衍一‘畏’字,因抄写而误,当删去。……首句帛书‘若民恒且不畏死’,世传今本多同王本作‘民不畏死’,唯遂州、傅奕等本作‘民常不畏死’。易顺鼎云……。今譣之...
《老子》36_02_校笺_02_毕沅
毕沅云:“‘欲’,河上公本作‘使’,非。”
《老子》27_03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不用籌筭’,纂微‘筭’作‘策’,司马无‘用’字,陈‘不用’作‘无’。”
《老子》07_04_校笺_09_张煦
张煦云:“‘不’,吕等作‘非’;葛‘耶’作‘也’。”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07_罗运贤
罗运贤云:“《治要》卷三十四引无‘此三者’。”
《老子》56_音韵_02_水海
水海按:“知者弗言,言者弗知。”两知字为韵,知属支部。为首尾韵例。钱大昕《十驾斋养新录》已指出《诗经·周南·麟之趾》即为首尾韵例(详见校笺文)。朱谦之《老子韵例》“首尾韵例”举“知...
《老子》42_06_校笺_05_焦竑
焦竑云:“‘王公以為稱’,古本作‘王侯以自稱也’。”
《老子》36_08_校笺_17_王安石
王安石注云:“圣人之利器,常隐於微妙,而不可离於樸也。”
《老子》41_07_校笺_08_焦竑
焦竑云:“‘辱’,古本作‘’。”
《老子》01_08_校笺_07_沈一贯
沈一贯云:“凡物远不可见者,其色黝然玄也。大道之妙,非意象形称之可指,深矣,远矣,不可极矣,故名之曰玄。”
《老子》07_01_校笺_03_王昶
王昶云:“邢州作‘天地長久’。”
《老子》70_02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“天下”,指“天下人”,这是定中结构,省略了中心词“人”。“莫能知”和“莫能行”当作 “莫之能知”和“莫之能行”,王弼注正作“莫之能知”和“莫之能行”。帛书本均如此,为《老...
《老子》28_10_校笺_14_水海
水海按:古棣说不确。一般学者按通语之释,“樸”即指“樸真”之道。王弼注云:“樸,真也。真散則百行出,殊类生,若器也。”成玄英疏注:“樸,真本也。散,布分也。器,用也。”徐大椿注云:...
《老子》58_01_校笺_05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景福、敦煌均作‘醕醕’。”
《老子》74_03_校笺_09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殺’作‘煞’,俗。‘殺’字据《一切经音义》卷六引《说文》‘戮也,法也’,二徐本无‘法也’二字,‘殺’之古训不明,遂使惨礉寡恩者,本《老子》而归于刑名矣。”
《老子》06_03_校笺_09_冯达甫
冯达甫云:“綿綿,謂引气匀、缓、细、长,連綿不止。导引真气到达一定程度时,鼻息微微,若存若无,有似胎儿没有外呼吸,但有旺盛的内呼吸而已。这是人类在高度入静状态下的一种自然本能。綿綿...
《老子》55_03_校笺_07_张煦
张煦云:“苏‘鳥’作‘烏’。”
《老子》01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同此;帛书乙本作“恒又欲也,以觀其所噭(qiào)”,“又”为“有”之假借(上古二字皆为匣纽之部)。今从帛书甲本。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‘所嗷(qiào)’,乙本同,通行...
《老子》67_音韵_01_江有诰
本章江有诰韵读谓:勇、廣、長韵(阳东通韵,勇叶音枉)。邓廷桢云:廣、長韵。“久矣其細”,严本“細”作“小”,肖、肖、小韵。
《老子》22_05_校笺_08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彰’,明也。有德而不自以為是,故彰。”
        
        