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76_01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人生之’,众本作‘人之生也’,高翻作‘民之生也’。‘其死’,各本作‘其死也’。”
《老子》16_11_校笺_10_高明
高明云:“蒋氏之说虽辨,但是他设计的‘为人模范者便可为公,为公者便可为王’,此种三级递迁制度,於先秦历史无征,故难苟同。··劳氏认为‘公乃王,王乃天’之‘王’字,是‘全’的坏字;王...
《老子》44_03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是故甚愛必大費’,程无‘是故’二字。”
《老子》79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三句,帛书甲本如此;帛书乙本作'禾大□,□□□□,□□□為善',第一句'和',假借作'禾'(上古二字皆为匣纽歌部),'怨'字損掩;第二句'必有餘怨'全損;第三句損'焉可以'三字,《乙本释文》...
《老子》79_01_校笺_08_高亨
高亨云:'此文可有三解:一就今本释之,安,何也。调和大怨,其怨不能尽释,必有餘怨,如此何可以為处怨之善道哉!二依马(叙伦)氏校,移'報怨以德'句于'安可以為善'句上。安,犹爰也,乃也。...
《老子》73_05_校笺_12_余培林
余培林云:“天道的作用,好像一个大網似的,笼罩的范围无所不包,真是广大极了。它虽然是稀疏的,却从来没有一点漏失。”
《老子》60_05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不相□,□德交歸焉”,前句损掩“夫两”和“傷”三字,后句损掩“故”一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仅损前句一“不”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今从《乙本释文》...
《老子》66_03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帛书本“欲上民”前有“聖人之”三字,“聖人”是主语,不能省略。若省去,则无所指,语义不明确。今存本凡无“聖人”二字者,皆因後人传写而误漏之。又,“必以”与“以其”,语义有不...
《老子》42_03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应作“衰”。“衰”是“抱”的古字。(《说文·衣部》:“衰,裹也。从衣,包声。”徐铉注:“今俗作‘抱’,非。”段玉裁注:“《论语》:‘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。’马融释以‘怀...
《老子》65_音韵_02_顾炎武
顾炎武《唐韵正》卷十四《入声一屋》谓:“福,古音方墨反。··《老子》:‘故以智治國,國之賊;不以智治國,國之福。知此两者,亦楷式。常知楷式,是謂玄德。’”并按:此“福”与“賊”、“...
《老子》60_05_校笺_09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‘两’者,谓聖与神也。夫民,國之本,亦神之主。若鬼神傷民,则害國之本;聖人伤民,则匮神之主。今两不相害,故德交歸,岂唯神聖独丰,抑亦兆民咸赖。”
《老子》20_08_校笺_08_张煦
张煦云:“吕‘魄’作‘怕’,葛等作‘泊’。”水海按:葛玄序文本作“怕”。
《老子》20_02_校笺_07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《曲礼》:‘父召,无諾;先生召,无諾;唯而起。’《玉藻》:‘父命,呼唯而不諾。’是唯’为幼者应长者之声,‘諾’为长者应幼者或平辈者相应之声。‘阿’與‘諾’声近相假,吾...
《老子》09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朵之□之,□可常葆之”,前句损掩“揣而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乙本作‘(揣)而允之’,通行本作‘揣而鋭之’,河上公注‘揣,治也。’此处之上残字缺左旁,...
《老子》71_01_校笺_04_李道纯
李道纯云:“‘知不知,上’。或云‘知不知,尚矣’,非。”
《老子》55_06_校笺_09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’,宋河上、柰卷作‘啞’,《一切经音义》八八作‘嚘’,各本作‘嗄’。《庄子·庚桑楚篇》引‘嚘’作‘嗄’。(陆曰:‘本又作嚘,崔作喝’。)寻陆谓‘而声不嗄,当作噫’,是...
《老子》21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前句同,后句“朢”作“整”(“朢”的或体);乙本前句同,后句“物”作“沕”。邢玄本“之”后有“於”字,“朢”作“恍”,“物”作“惚”,谓“道之於物,惟恍惟惚”。今诸...
《老子》38_02_校笺_06_高亨
高亨云:“下德之人,不求反其本性,而于性外求德,既得性外之德,则坚守勿失,而终失去本性,故曰‘下德不失德,是以无德。’”
《老子》24_05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帛书甲、乙本。想尔本、景龙本、御注本、馆本、遂州本、(唐)李荣本皆无“者”字,作“自矜不長”。其他通行本皆同此句。
《老子》38_09_校笺_08_高明
高明云:“傅奕本‘始’作‘首’,下有‘也’字,则为‘前識者,道之華,而愚之首也’。帛书末句‘而愚之首也’,世传本多同王本作‘而愚之始’,唯傅奕本与帛书同,《韩非子·解老》引亦作‘而...
《老子》27_07_校笺_16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五十五章‘知常曰明’,是‘明’即‘常’谊;‘常’者,即一章所謂‘常道’也。‘是謂襲明’,言聖人能行上述之言是謂因顺常道也。”
《老子》39_16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(‘琭琭’)‘琭’音禄。‘珞’音洛,又音历。”
《老子》16_音韵_03_顾炎武
顾炎武云:“‘明’,武兵切。古音谟郎反,今以字母求之,似当作弥郎反。《诗经·东方未明》音章:‘东方未明,颠倒衣裳。’《老子》:‘復命曰常,知常曰明。’‘不自见故明,不自是故彰。’‘...
《老子》80_01_校笺_08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‘使有什伯之器’,敦煌辛本作‘使民有什伯之器’,庚本作‘使人有仟伯人之器’。”水海按:今见敦煌庚本后句作“使有阡陌人之器而不用”。罗失校也。
《老子》64_09_校笺_05_王弼
王弼云:“当以慎终除微,慎微除亂。而以施為治之,形名執之,反生事原,巧辟滋作,故敗失也。”
《老子》20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同;乙本“惡(简作恶)”假作“亞(简作亚)”(上古二字皆为影纽铎部)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今从甲本。王弼本、张之象本“美”作“善”,“善”后并有“之”字,无“其”字...
《老子》74_03_校笺_12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在上者既以清静无為化民,如使民而乐生畏死,不犯刑法,而其间或有為异常之事以乱政者,吾得以刑法執而殺之,孰敢為奇?”
《老子》53_07_校笺_09_于省吾
于省吾云:“按:‘盗’应读作‘誕’,盗、誕双声,并定母字。敦煌本‘夸’作‘誇’,‘盗誇’即‘誕誇’。《说文》‘夸从大于声’,景龙本‘夸’作‘李’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作‘盗竽’,‘盗竽...
《老子》40_音韵_01_江有诰
江有诰、姚文田、奚侗皆认为此章无韵。邓廷桢、陈柱、高本汉皆认为:動、用韵。孔广森《诗声类》(四)阳声四东、钟、江合一部,并收“動”、“用”二字,引《老子》曰:“反者道之動,弱者道之...
《老子》20_16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飂兮似无所止’,纂微‘飂’作‘漂’;司马作‘飄’;苏作‘寂若无所止’;曹、陈‘鹰’并作‘寂’;程作‘飂飂乎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