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25_09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帛书甲、乙本。陆希声本第一句首有“故”字,“國(简作国)”作“域”,“居”后有“其”字,谓“故域中有四大,而王居其一焉”。遂州本“國(简作国)”作“域...
《老子》11_07_校笺_03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景龙、敦煌乙、敦煌丙三本,均无‘故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66_02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“谷”皆作“浴”,今校为“谷”,《甲、乙本释文》即校为“谷”。今从《甲、乙本释文》本。李道纯本作“故為百谷王”,他本作“故能為百谷王”。朱谦之云:“百谷王,谓为百...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07_罗运贤
罗运贤云:“《治要》卷三十四引无‘此三者’。”
《老子》64_15_校笺_09_高亨
高亨云:“《老子》极言聖人无為。二章曰:‘聖人处无為之事。’三十八章曰:‘上德无為而无不為。’四十三章曰:‘无為之益,天下希及之。’四十七章曰:‘聖人不為而成。’四十八章曰:‘為道...
《老子》16_03_校笺_04_彭耜
彭耜云:“‘芸芸’,李如字,又作‘云云’。‘芸芸’者,喻萬物也,以茂盛为动,以凋衰为静。‘云云’者,喻人事也,以逐欲为动,以息念为静。义同。盖经有‘根’字,故作‘芸芸’。”
《老子》66_01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“‘以其善下之’,古本‘下’有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0_音韵_03_江有诰
江有诰云:“悶,莫困切。按古有平声,当與魂部并收。《老子·異俗篇》:‘我獨悶悶;’與‘昏’叶。《顺化篇》‘其政悶悶’,與‘醇’叶。”(《唐韵·四声正·二十六慁》)
《老子》32_06_校笺_05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景龙‘夫’作‘天’,无‘亦’字;景福本‘夫’作‘天’,有‘亦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4_05_校笺_10_帛书老子甲本释文
《帛书老子甲本释文》校注:“‘阑’,乙本作‘裙’,通行本作‘混’。按‘阑’从束从口,疑即《说文》部首之‘橐(hǔn)’字,在此读為‘棞(hǔn)’,完木未析也。”
《老子》04_02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潚呵始萬物之宗”,“淵(简作渊)”形误作“潚”;“兮”,“凡通行本兮(xī)字,甲、乙本皆作呵”(《甲本释文》校注)。按:作“呵”非《老子》原字,战国之前著作如《...
《老子》46_01_校笺_08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按:《文子·精诚篇》云:‘惟夜行者能有之,故卻走馬以糞,車轨不接于远方之外。’或以‘車’字连上读,亦可为吴说作证。然《淮南子·览冥训》云:‘故卻走馬以糞,而車轨不接于远...
《老子》73_04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默’字,傅奕同古本。河上公并开元御注本作‘繟’。王弼、梁王尚、孙登、张嗣作‘坦’。今依古本。”水海按:陆德明引王弼本作“繟”、“坦”二字,可能陆氏所见王弼本两存也。又...
《老子》75_02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民之難治者,以其上之有為也,是以難治’,古本。殊不知民不難治,至于難治者,由上之人有為多欲,而民亦化上,是以難治也。汉文帝尽灭民租,恭俭清静,而天下大治,其效著矣。苏...
《老子》39_15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故致數與无與”;乙本作“故至數輿无輿”。今从乙本。严遵本“至”作“造”,无“數”字,第一“輿”字后有“於”字,谓“故造輿於无輿”。河上公本、王羲之本、顾欢本、景龙...
《老子》36_06_校笺_11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顾本成疏曰:‘柔弱,实智也;剛强,权智也。’是成玄英作‘柔弱勝剛强’。”
《老子》74_05_校笺_11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道藏王本作‘夫司殺者,是大匠斲’,文义不完,疑有误脱。强本成疏及荣注引经文云:‘夫代司殺者,是代大匠斲’,是成、荣并无下‘殺’字及‘謂’字。”水海按:熊刻王弼本同道藏王...
《老子》27_09_校笺_07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善人视不善者,愈加警惕,愈加黾勉,惟恐抵于不善,则鉴戒之心,即为资助之有益。”
《老子》45_07_校笺_04_王昶
王昶云:“开元、至元无‘知’字,‘靖’作‘静’。”
《老子》43_05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“天”字损掩,据王弼本、傅奕本校补;帛书乙本只残留句末一“矣”字,余全损掩。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御注三本、邢玄本、景福本、敦煌己本、遂州本、楼正...
《老子》81_04_校笺_05_张煦
张煦云:“吕等‘无’作‘不’。吕‘為人’作‘與人’。”
《老子》26_05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輕則失本’,‘本’河上作‘臣’;‘躁則失君’,谓失君位。”
《老子》08_03_校笺_11_苏辙
苏辙注云:“《周易》曰:‘一阴一阳之谓道。继之者,善也;成之者,性也。’又曰:‘天以一生水。’盖道运而为善,犹气运而生水也,故曰:‘上善若水。’二者,自然而始成形,故其理同,道无所...
《老子》14_10_校笺_11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王重民《道德经碑幢刻石考》:‘正统《道藏经》罔字号,有无名氏《道德真经次解》。明焦弱侯氏作《老子考异》,引有《龙兴碑》文,当即从《次解》转引,《老子翼·采摭书目》有无名...
《老子》15_11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“‘静’,古本上有‘澄’。”
《老子》57_10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我无事,民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”,前句损掩“自富”二字,并无“而”字,后句全损;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马叙伦《老子覈定文》则校“我”为“上”。景龙本无两“而”字,...
《老子》11_01_校笺_04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唐写馆本、经幢、罗卷‘三十’作‘卅’,‘轂’作‘整’。馆本‘三十’作‘世’,‘轂’作‘整’。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‘三十幅共一轂’,孟康曰:‘《老子》言车三十幅。’则司马...
《老子》57_10_校笺_12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无事者,不劳民力,不贵难得之货,不纵可欲之情。私念所起谓之欲。樸者,心之浑厚。以无欲修之于己,即以无欲教之于民。”
《老子》29_08_校笺_13_黄瑞云
黄瑞云云:“甚,《广雅·释言》:‘甚,剧也。’此處犹言苛严。奢,《尔雅·释诂》:‘奢,勝也。’此為争勝之意。泰,《论语·子路篇》‘君子泰而不骄’,何晏注:‘君子自纵泰,似骄而不骄。...
《老子》39_05_校笺_10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此句帛书甲本作‘其至之也’,乙本作‘其至之’,王弼本作‘其致之’,皆有误脱,以致语意不完。今依傅奕、范应元本写定。‘其致之一也’,当连上文读,乃总结上文之辞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