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50_09_校笺_02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诸本言‘駐’,駐,立也。”按:成玄英本“椯”作“駐”。
《老子》05_03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間”,“間”、“門”形近,“門”当為“間”字之误。又,“與(简作与)”,“歟(简作欤)”的假借字。《说文通训定声》云:“歟,经史多以‘與’為之。”《说文》...
《老子》38_06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攘臂而仍之’,陆‘攘’若羊切,‘臂’必寐切,‘仍’作‘扔’。”
《老子》39_04_校笺_09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‘貞’,或作‘正’,古字通用。王氏《读书杂志》谓此‘貞’为借字,似未尽然。《周易》:‘貞胜者也。’韩注引《老子》曰:‘王侯得一以為天下貞。’王弼《周易略例》:‘制天下之...
《老子》07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“聖(简作圣)”借作“聲(简作声)”(上古二字皆为书纽耕部),“退”假作“芮”(上古“退”为物部,“芮”为月部。物部【et】和月部【at】,主要元音相近,韵尾相同,可以...
《老子》62_02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《谷神子》引‘保’上有‘不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09_05_校笺_14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功成名遂身退,此举戒也。夫满则招损,谦便受益。惟彼天道,尚不常盈,故功成者隳,名遂者亏。钦求長保,未闻斯语。当须忘功与名,退身辞盛,如彼天道,不失盈虚,则无忧责矣。”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13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‘歙’,《释文》作‘偏’,范见王本作‘翕’,当据《释文》为正。‘歙’为本字;‘噏’、‘翕’、‘偏’均为通用之字。按:《淮南子·本经训》:‘開闔張歙’;又《精神训》:‘開...
《老子》23_03_校笺_07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《左传·昭公二十八年》正义引作‘孰能為此者?天地。’”
《老子》21_01_校笺_04_纪昀
纪昀云:“‘是’,《永乐大典》作‘之’。”
《老子》05_01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、乙本皆同此。今从帛书本。想尔本“芻狗”作“董苟”,《干禄字书》谓“萋”同“芻”,实同魏《涼州刺史元维墓志》的“董(蒭)”字;“苟”则为“狗”之假借(上古二字皆为见纽...
《老子》02_03_校笺_08_王昶
王昶云:“易州、开元御注本无‘之’字,六句皆然。”
《老子》39_16_校笺_06_张煦
张煦云:“苏辙‘落落’作‘珞珞’。”按:苏辙注云:“然则天地將以大为天地耶,侯王將以贵为侯王耶,大与貴之中有一存焉。此其所以为天地、侯王者,而或莫之知耳。故一处貴而非貴,处賤而非賤...
《老子》31_06_校笺_03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各本‘不祥之器’在上,‘非君子之器’在下,均无‘故’及两‘也’字,今据帛书甲、乙本写正。”按:今通行本多作“兵者不祥之器,非君子之器,不得已而用之”。
《老子》33_02_校笺_06_河上公
河上公注云:“人能自知贤与不肖,是为反听无声,内视无形,故为明也。”
《老子》02_04_校笺_03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考十七章王注云:‘大人在上,居无為之事,行不言之教,萬物作焉而不為始’数语,全引此章经文,是王本作‘不為始’之证,但比傅本多一‘焉’字耳。作‘不辭’者,盖河上本,后人因...
《老子》07_02_校笺_11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天以气象,故称長;地以形质,故称久。前句标问,此假答云: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,以其覆载万物,長育群材,而皆资禀于妙本,不自矜其生成之功用,以是之故,故能長久。又解云:不...
《老子》66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亓欲先□□,必以亓身後之”,“其”作“亓”,损掩“民也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同此,惟“其”作“亓”。今从乙本。宋刊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敦煌庚本、敦煌...
《老子》45_06_校笺_04_水海
水海按:若此,“静”义为“清水”(朱说),或谓“冷水”也。炅,即“熱(简作热)”的异体,帛书《老子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《道经》‘或炅或吹’之‘炅’字,乙本亦作‘熱’。炅,从火,日声...
《老子》74_04_校笺_04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常有司殺者殺’,六朝残卷无第二‘殺’字,馆本、卷子成疏‘殺’作‘煞’。柰卷无第二‘殺’字。···伦谓此文‘常’字涉上文而衍,第二‘殺’字亦涉下文而衍。”
《老子》16_06_校笺_03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《韩非子·解老》:‘故定理有存亡,有死生,有盛衰。夫物之一存一亡,乍死乍生,初盛而后衰者,不可謂常。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,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謂常。’此解最与...
《老子》73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全损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“惡(wù)”假作“亞”(上古二字皆为影纽铎部)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正为“惡”,今从《乙本释文》本。寇才质本“孰”作“誰(简作谁)”...
《老子》45_04_校笺_06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‘大辯若訥’下,疑原文尚有‘大赢若絀’一句。久经传写,脱去四字耳。帛书乙本‘趮勝寒’前,尚存一‘絀’字,可证也。必有‘大赢若絀’一语,然后四句两两相对,顺理成章。按之文...
《老子》78_音韵_05_水海
水海按:'天下莫柔弱於水,而攻堅强者莫之能先也,以其无以易之也。'先【sien】,文部;之【tǐe】,之部。之部【】和微部【ei】,主要元音相同(不属于对转),可以通转,故之微合韵;微部【ei...
《老子》33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二语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甲、乙本。想尔本、景龙本、敦煌丁本、遂州本、危大有本皆无“者”字,无“也”字,作“强行有志”。傅奕本、白文本、范应元本皆同此,与帛书甲、乙本合。其他诸...
《老子》20_16_校笺_06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寂若无所止’,一作‘飄兮似无所止’;一作‘飂兮若无止’;一作‘飂兮若无所止’。”水海按:焦本经文作“寂兮似无所止”,而《考异》校注作“寂若无所止”。
《老子》41_07_校笺_03_武内义雄
武内义雄云:“敦、遂二本‘谷’作‘俗’。”按:敦煌乙本、遂州碑本全句作“上德若俗”。
《老子》69_06_校笺_07_武内义雄
武内义雄云:“敦本‘加’作‘若’,又一本作‘争’。遂本‘加’、‘若’二字两存,又敦、遂二本作‘哀者勝’。”
《老子》67_04_校笺_12_古棣
古棣云:“‘吾’字,各本作‘我’,唯傅奕本、范应元本作‘吾’。按:应作‘吾’。上古‘吾’用于主位,‘我’多用于受位。”水海按:《老子》此处作“我”为是。在上古汉语里“我”可以用作主...
《老子》50_10_校笺_05_武内义雄
武内义雄云:“敦、遂二本‘措’作‘錯’,《释文》本同。”按:《释文》云:“‘錯’,七路反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