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15_08_校笺_08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敦兮其若樸’,按:唐写卷子残本同此。范、宋河上‘樸’并作‘朴’,易州作‘敦若朴’,臧疏作‘敦若樸’,馆本‘敦若撲’。成疏曰:‘敦者淳厚。’则成本亦作‘敦’。按:‘敦’...
《老子》46_03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应有此句。据《韩非子·喻老》和帛书甲、乙本可知,先秦两汉,此句尚有,到魏王弼时,此句已脱;所以,至唐陆德明所见王本已不全矣,故陆亦脱此句。又,孙诒让云:“《韩诗外传》引‘可...
《老子》32_01_校笺_02_毕沅
毕沅云:“按河上公注曰:‘道能阴能阳,能弛能张,能存能亡,故无常名也。’则河上本作‘道无常名’。”
《老子》72_03_校笺_07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厭’字,御注、范、夏竦《古文四声韵》并作‘猒’。下一字是,上二字非。盖古‘厭飫’、‘厭憎’作‘猒’,‘迫逼’作‘厭’(参照邓廷桢《双砚斋笔记》卷四)。此章下一字作‘猒...
《老子》55_02_校笺_04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御注、高翻作‘毒蟲不螫’,王弼作‘蜂躉虺蛇不蟄’。按:虫、虺两字通,作‘蟲’者误。”
《老子》13_11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則可以寄天下矣’,范、吴‘則’字同此,馆本、彭、寇、张嗣成、二赵、张之象、易州、罗卷并作‘若’,宋河上、臧疏、白、经幢及汪本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作‘乃’,庄本引作‘焉...
《老子》11_02_校笺_06_钱坫
钱坫云:“《考工记》曰:‘輪幅三十,象日月。’日三十日而与月会,輻数象之,《老子》亦云。又曰:‘輻所凑,谓之轂。’《老子》曰:‘三十幅共一轂,當其无有,車之用。’河上公说:‘无有谓...
《老子》63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□□□□,□□必多難”,前句损掩七个字,《甲本释文》校补为“夫輕諾者必寡信”;后句损掩“多易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作“夫輕若□□信,多易必多...
《老子》26_02_校笺_09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磻溪、楼正、高翻、王羲之本并同(作‘君子’)。高本汉本无‘是以君子’四字。又御注、景福二本‘輜’作‘’,罗云:‘乃輜之别构。’”又云:“洪、徐之说是也。方日升《韵会小补...
《老子》29_08_校笺_05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下》引作‘故君子去泰、去甚’。‘甚’字河上注谓‘贪淫声色’,是也。《说文》‘甚,尤安樂也,从甘从匹。匹,耦也。’朱骏声曰:‘按甘者饮食,匹者男女,人之...
《老子》32_02_校笺_08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景龙、御注、敦煌、英伦诸本‘莫能’作‘不敢’,景福本作‘莫敢’,又均无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65_05_校笺_05_焦竑
焦竑云:“‘知此两者,亦楷式’,古本作‘常知此两者,亦楷式。’”
《老子》25_03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王弼无‘而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7_12_校笺_05_高亨
高亨云:“按:‘要’,疑当读为幽,幽妙犹言深妙也。要、幽古通用,《诗经·七月》:‘四月秀葽;’《大戴礼记·夏小正》‘葽’作幽,即其左证。”
《老子》24_03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“見(简作见)”(xiàn),范应元云:“音現。”《广韵》:“胡甸切。”上古为匣纽元部【xian】,是“現”的古字,介绍、引荐、推荐之义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:“齐豹见宗鲁于公孟...
《老子》50_04_校笺_05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景龙、御注、景福、敦煌四本均无‘亦’字,景福本‘動’下有‘皆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0_09_校笺_12_宋徽宗
又,宋徽宗注云:“经曰:‘復歸于婴兒’,《庄子》曰:‘不至乎孩而始谁?’婴儿欲虚未萌,疏戚一视,泊兮静止,和顺积中,而英华不兆於外,故若婴兒之未孩。”
《老子》49_10_校笺_08_高亨
高亨云:“《说文》:‘注,灌也。’百姓用耳以听,用目以视,即是耳目有所灌注。故河上公曰:‘注,用也。’今人恒言‘注目’、‘注意’,即此义。”
《老子》69_06_校笺_13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‘哀’即‘爱’,古字通。《诗序》:‘哀窈窕而不淫其色;’‘哀’亦当读为‘爱’。‘抗兵相加,哀者勝’,即上章‘慈以戰則勝’也。”
《老子》38_11_校笺_07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强本成疏:‘居其實不居其華’;又荣注:‘居其實不居其華’。是成、荣两本‘處’并作‘居’。”
《老子》10_04_校笺_11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爱民治國,能无以知乎’,谓‘抱一’、‘專氣’、‘滌除’等事,既以修身明心,可推充此道以及人物,即愛民治國之本也。循自然之理,以应事物,莫不有当行之路,则何以智為?愛民...
《老子》78_03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''柔之勝剛,弱之勝强'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并上有'故'字,无二'之'字;陈、叶无二'之'字。'
《老子》30_06_校笺_02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果而不得以是’,各本‘以’作‘已’,无‘是’。”
《老子》30_01_校笺_09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蒋说误也。原拓本及《绩语堂碑录》所载碑文,与严可均校语,又《古本道德经校刊》拓本,均作‘以道作人主者’,石刻尚在,俞氏之说万无可疑。昔罗振玉作《道德经考异》云:‘读《铁...
《老子》33_07_校笺_03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张嗣成‘所’作‘守’,声近而讹。罗卷、易州、磻溪、赵写无‘也’字,下同。” 又,河上公注云:“人能自节养,不失其所受天之精气,则可以长久。”节解云:“謂不失其一也。...
《老子》24_06_校笺_17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按:‘贅’字,馆本、遂州本作‘餟’,非。《方言》卷十二:‘餟,馈也;’《字林》:‘餟,以酒沃也,祭也。’‘餟行’无义,盖音近而误。按:‘行’读作‘形’是也。《庄子·骈拇...
《老子》78_04_校笺_06_罗振玉
罗振玉云:'敦煌辛本'不'作'能'。'
《老子》41_10_校笺_05_胡健
胡健云:“‘大器’,即二十九章所说的‘天下神器’。‘变化莫测谓之神’,‘神器’即指最神圣贵重的东西,例如‘鼎’。但在老子看来,只有‘道’才当‘大器’而无愧。道‘无为而无不为’,抱一...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14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经文相同,与今本之主要差别是:首句‘此三言也’,今本多作‘此三者’,或谓‘三者’。所谓‘三言’,系指前述之‘聖智’、‘仁義’、‘巧利’而言。虽说‘三言’、‘三...
《老子》76_述评
这一章节《老子》宣传了贵柔戒强的思想。清世祖就指出:“老子之学主于尚柔,故此章以人与草木之生死为喻,言人之生也柔弱,其死也坚强。草木之生也柔弱,其死也枯槁。则凡有形者必以坚强而死,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