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70_02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天下莫能知’,五注、达真、叶、清源、黄上有‘而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8_03_校笺_05_俞樾
俞樾云:“《韩非子·解老》作‘上德无為而无不為也’。盖古本《老子》如此。今作‘无以為’者,涉下‘上仁’句而误耳。傅奕本正作‘不’。”
《老子》14_12_校笺_02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執古之道’,古本‘道’下有‘可’。”
《老子》57_01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以正治國’,纂微、曹、陈‘正’作‘政’。”
《老子》12_05_校笺_06_想尔
想尔注云:“非雅音也,郑卫之声,抗诤伤人,听过神去,故聾。”
《老子》39_09_校笺_06_罗运贤
罗运贤云:“《太平御览》五四引‘盈’作‘清’。”
《老子》34_03_校笺_11_俞樾
俞樾云:“按:河上公本作‘愛養’,此作‘衣養’者,古字通也。盖‘衣’字古音与隐同。故《白虎通·衣裳篇》曰:‘衣者隐也;’以声為例也。而‘愛’古音亦与隐同,故《诗经·烝民》毛传训‘愛...
《老子》55_06_校笺_15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‘嗄’,即今之‘啞’字。···《老子》此语,谓婴儿終日啼號而声不嘶啞者,由于无所用心,可止则止,未尝寓喜怒于其间而和气不散也。”
《老子》23_08_校笺_09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御注、英伦二本无‘樂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9_01_校笺_08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寇(前句末)有‘兵争’二字。按:《广雅·释诂三》:‘取,為也。’《国语》:‘疾不可為也。’韦解:‘為,治也。’是取与為通,為与治通;故四十八章河上公注:‘取,治也。’‘...
《老子》59_02_校笺_12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范见王本及《释文》均作‘復’,当据改正。今本弼注作‘服’,亦误。《道德真经集注》引弼注均作‘復’,可证。顾本成疏:‘用之治身,则治伏魔;试用之治国,则远荒归伏’,是...
《老子》01_05_校笺_05_俞樾
俞樾云:“按:易州唐景龙二年所刻《道德经碑》无两‘以’字,当从之。”
《老子》05_01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作“芻(chú)狗”。“芻(简作刍)”作“蒭”,作“”,作“茤”,皆别写体也。“狗”,作“猫”,亦为别写体;作“苟”,则又為“猫”之省也。芻狗,是民间一种用草扎成的...
《老子》46_01_校笺_09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易说是也。各本及《韩非子·解老》、《喻老》、《汉书·西域传》注、《文选·七命》注引并无‘車’字。···《盐铁论·未通篇》曰:‘当此之时,却走馬以糞。’《晋书·束皙传》属...
《老子》20_03_校笺_08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美之與惡,相去何若’,各本及孙盛《老子疑问反讯》引并作‘善之與惡,相去何若’。作‘美’是也。”
《老子》14_06_校笺_07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《文选·头陀寺碑文》注引有‘一者’二字,各本并无‘一者’二字及二‘之’字,盖涉上下文而误衍。唐写卷子残本、磻本无‘一者’二字,‘皦’作‘暾’。‘皦’字,陆、二赵、易州并...
《老子》65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无“民”前“夫”字,损掩一“治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如此,今从乙本。《甲、乙本释文》和高明皆校“知”为“智”。而严遵本、傅奕本、范应元本皆作“知”,与帛...
《老子》56_述评
从人生哲学的角度来讲,老子在这一章节讲的是如何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的问题,用《老子》的话说,就是怎样才能达到“玄同”的境界。这就是后人所指出的有关“处世应物”(吴澄语)的人生哲学命题...
《老子》31_11_校笺_03_焦竑
焦竑云:“‘言居上势則以喪禮處之’,一作‘言以喪禮處之’。‘處’,上声。”
《老子》33_07_校笺_05_叶梦得
叶梦得云:“所者,人之所安也。人之所安,莫大于道。《周易》曰:‘艮其止,止其所也。’所,猶有在道,变通不穷,则无所不在,随所在而安之,孰不可为久者,所謂道乃久也。”
《老子》11_今译
三十根辐条的各个端头,同集于一个车毂上,做成车轮,车毂的构造显示出来的智慧,在于车毂中有空间,而轮子得以转行,才有了车子的作用。拿取黏土而把它做成器具,器具的构造显现出来的智慧,在...
《老子》69_05_校笺_08_高明
高明云:“世传今本除傅奕本作‘无敵’,同甲、乙本之外,敦煌辛与遂州二本作‘侮敵’,其他多同王本作‘輕敵’。‘侮敵’与‘輕敵’义近,皆为輕慢敵人或輕视敵人的意思。但‘无敵’则不同,‘...
《老子》39_16_校笺_08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馆本作‘禄禄’,各本作‘琭琭’。‘若’字,范同此,各本作‘如’。《御览》五十一引作‘落落’,各本作‘珞珞’。《后汉书·冯衍传》曰:‘不碌碌如玉,落落如石,’注曰:‘此老...
《老子》29_音韵_03_奚侗
奚侗云:“各本作‘羸’,从范本改作‘剉’。隨、吹、剉、墮為韵。”
《老子》12_04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五味’,酸、咸、甘、辛、苦也。‘口爽’,‘爽’,差也。河上云:‘亡也。’”
《老子》46_05_校笺_05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《韩非子·解老》、《喻老》二篇引‘咎莫大於欲得’句,‘大’均作‘憯’。《解老》此语上文云:‘苦痛杂於肠胃之间,则伤人也憯,憯则退而自咎;’即释此‘僭’字之义也。‘憯’与...
《老子》31_08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樂’,五教反,又音洛。”
《老子》20_06_校笺_10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熙熙’与《庄子·马蹄篇》‘含哺而熙’,《列子·杨朱篇》‘熙熙然以俟死’之‘熙’字义同。‘熙熙’即‘嘻嘻’,《书钞》一五引《庄子》‘熙’作‘嘻’,《初学记》九、《事文类...
《老子》19_03_校笺_03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絶巧者,絶雕琢非法淫过之巧。棄利者,棄徇财兼并乾没之利。夫盗賊者生于羡欲不足,今絶巧则人不事,棄利则人自足,復谁為盗賊乎?故云无有。”
《老子》22_10_校笺_07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各本并无‘也’字,馆本、易州无‘者’、‘也’、‘哉’三字,‘言’作‘語’。按:此三句似注文。‘虚’借為‘空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