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典汇编数据 第12页

《老子》39_04_校笺_17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应作“侯王”,与“正”字自谐句中韵也。又,作“正”是。正,為准则、标准之义。黄生《字诂》云:“古者因斗柄所指之方,以某月為岁首,盖准此以為标的,故曰正。犹言斗柄...
0485

《老子》12_03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令人行妨’,‘行’下孟反。‘妨’,音芳。”
0467

《老子》57_10_校笺_10_唐玄宗

唐玄宗疏云:“上无赋敛,下不烦扰,耕田凿井,家给民足,故云而民自富。人君诚能内守冲和,外无营欲,则下之感化自淳樸也。”
0315

《老子》61_03_校笺_02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牝常以静勝牡,以静為下’,司马‘以静為下’作‘以其静為之下’。林‘下’上声。”
05412

《老子》57_10_校笺_08_水海

水海按:其说是,《老子》古本当作“欲不欲”。“欲不欲”与“无欲”旨义虽通,但略有别。“欲不欲”从字面上讲,前“欲”,义为“要”,即与《玉篇》所谓“愿也”义通,属能愿动词。“不欲”即...
04813

《老子》29_音韵_05_水海

水海按:“將欲取天下而為之,吾見其弗得已。天下,神器也,非可為者也。為者敗之,執者失之。”之〔tǐe】、已〔ǐe】為韵,二字皆入之部;也〔Kiai】、也【iai】為韵,字入歌部;之〔tǐe】、...
03413

《老子》25_08_校笺_11_水海

水海按:范氏等人之说误也,盖皆因下文“人法地”而致误。今譣之帛书甲、乙本,均作“王亦大”,与河上公本、王弼本等本同,范氏、陈柱、陈鼓应(见《老子注释》)、古棣(见《老子校诂》)等所...
04915

《老子》42_01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;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其他诸本,皆同帛书乙本。
0249

《老子》10_06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明白四達,能无以為乎’,古本。‘明白’,虚也;‘四達’,通也。谓此心虚明坦白,四達皇皇,感而后应,应而常虚,无以私意為之,人能之乎?盖此心无為而无不為也。无為是本,无...
0335

《老子》39_01_校笺_02_水海

水海按:训“一”为“元气”说是也。“元气”是由太初混沌的道经过长期发展的产物。“元气”是有名之物,道是无名之物。可见“一”不是“道”。然而它近于“道”。
03811

《老子》46_06_校笺_11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按:‘足’字从止,即‘趾’字,故义为止。《周易》‘鼎折足’,郑注:‘无事曰趾,陈设曰足。’《汉书·五行志》:‘足者止也。’二十八章‘常德乃足’,河上注‘止也’。刘咸炘曰...
0458

《老子》27_03_校笺_10_罗运贤

罗运贤云:“《御览》六五九引‘策’作‘筭’。”
0547

《老子》29_07_校笺_03_成玄英

成玄英疏云:“河上本‘或載’作‘或接’。夫接者,连续也。隳,废敗也。连接续谓之成,废敗谓之壤。此明安危不定。故《庄子》云:‘其成也,毁也。’举此‘八法’者不定,以表万物无常,故治国...
0367

《老子》27_03_校笺_07_毕沅

毕沅云:“河上公作‘善計者不用籌策’,王弼无‘者’字。陆希声、吕惠卿‘策’作‘算’。陈象古‘數’作‘計’,‘策’作‘算’。”按:蒋锡昌云:“陈(象古)‘策’作‘筭’。”水海按:河上...
05711

《老子》35_05_校笺_04_毕沅
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‘兮’作‘乎’。”
06913

《老子》20_06_校笺_09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按《释文》出‘若亨’,则王本作‘若亨’,当据改正。《释文》谓河上公作‘饗’,则陆见河本作‘饗’。按:‘衆人’与‘我’对言,前指俗君,后指圣人也。河上注:‘熙熙,淫放多情...
05314

《老子》35_08_校笺_15_王安石

王安石注云:“夫五味之于口,五音之于耳,世皆沉溺而不知反者,以其悦之于口耳之间也。惟道之于口,则非味而常淡然耳。惟其不悦于味而視道之无味,不悦于声而視道之无声,则視之不足見,聽之不...
0419

《老子》41_06_校笺_09_奚侗

奚侗云:“‘夷’,平也。平有正谊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八年》:‘忿纇无期’,杜注:‘戾也。’戾有反谊,此谓正言若反。夷纇相对,与明昧、進退同。河上本误作‘類’。”
05415

《老子》27_述评

《老子》本章节讲的是“自然无为”的一些做法。冯达甫曾指出:“因顺自然,则善救人救物,否则虽智大迷,这道理是深远微妙的。故首举因顺自然的显效,次说明圣人常因顺自然,再指出不贵师爱资为...
0398

《老子》02_04_校笺_11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御注、王弼作‘功成不居’,河上作‘功成而弗居’。”
06115

《老子》55_07_校笺_08_水海

水海按:作“曰”是,作“日”误。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、《文子·下德篇》引并作“曰”,与帛书本同。刘文典《三余杂记》卷一谓“‘曰’当为‘日’,形似而误。”但据河上注看来,非“形似而误”...
0488

《老子》41_03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损掩,乙本如此,今从乙本。傅奕本、范应元本“大”前有“而”字,作“下士聞道,而大笑之”。敦煌唐写本S三九二六《老子德经河上公章句》、景龙本、遂州本、赵孟頫本作“下45...
0255

《老子》20_13_校笺_14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‘沌沌兮’三字连上文‘我愚人之心也哉’为句,与四十九章‘圣人在天下,歙歙焉’,句法一律。‘沌沌兮’,形容圣人浑沌无知也。按:‘俗人’与‘衆人’谊同,亦指普通之人君而言。...
04710

《老子》16_13_校笺_05_张松如

张松如云:“帛书甲本‘没’作‘沕’,‘殆’作‘怠’,皆音假相通。”
0266

《老子》58_05_校笺_05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馆本‘正’作‘政’。磻溪‘衺’作‘邪’,潘作‘耶’,馆本无‘衺’字。成疏曰:‘为其不怀正道故也。’是成无‘衺’字,亦不作‘邪’。寻义此句当属‘正復為奇’读,当有‘衺’字...
0595

《老子》61_08_校笺_02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宜為下’,程(大昌)‘為’下有‘之’字。”
04911
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17_易顺鼎

易顺鼎云:“《文子》引‘絶學无憂’在‘絶聖棄智’之上,疑古本如是,盖与三‘絶’字意义相同。今在‘唯之与阿’句上,则意似不属矣。或谓‘绝聖棄智’以下,皆以两句足义,此止一句,恐非。不...
03011

《老子》39_02_校笺_02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《御览》二引‘天得一以清’,三十六引‘地得一以寧’。《辅行记》五之四引‘寧’作‘甯’。‘安寧’,字当作‘學’。《说文》曰:‘定息也。’”
02913

《老子》20_14_校笺_07_张煦

张煦云:“林作‘我獨昏昏’。”
03114

《老子》78_01_校笺_13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''而攻堅'句,与四十二章'天下之至柔,驰骋天下之至堅',语意正同。'堅'与'先'叶。水能怀山襄陵,磨铁销铜,故曰攻堅也。旧说'堅'、'强'二字连,则无韵。'水海按:朱谦之下句校为'而...
023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