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典汇编数据 第14页

《老子》66_03_校笺_03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以其言下之’,古本作‘必以其言下之’,一作‘必以言下之’。下句同。”
0428

《老子》27_01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善行’,‘行’下孟反。‘无徹’,梁(简文)云:‘应車边。今作彳边者,古字少也。’‘跡’,河上作‘迹’。”
02711

《老子》69_01_校笺_04_高亨

高亨云:“有‘者’字是也。此句当作‘古之用兵者有言’。‘古’字窜入上章,又捝‘之’字耳。”
04712

《老子》61_06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同,帛书乙本作“故或下□□,□下而取”,损掩前句“以取”和后句“或”三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今从甲本。傅奕本、吴澄本、李道纯本、林志坚本、危大有本皆无“故”字,作...
0279

《老子》38_01_校笺_07_水海

水海按:此两句言最有德的人,因循自然,不表为外在形式上的“德”,所以有德。
0386

《老子》20_10_校笺_08_姚鼐

姚鼐云:“‘乘乘兮’,‘儽儽’入韵,王本是。”
0475

《老子》16_01_校笺_04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至‘吾以觀其復也’,‘靖’作‘静’。唐写卷子残本、宋河上‘致’作‘至’。按:‘虚’借為‘空’,‘極’借為‘渴’,音相近也。‘靖’,各本并作‘静’,后...
0448

《老子》72_01_校笺_04_毕沅

毕沅云:“河上无‘則’字,王弼无‘矣’字。”按:道藏河上本有“則”字,宋刊河上本則无“則”字。
0405

《老子》67_12_校笺_05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‘是謂入死門’,范同此,各本作‘死矣’。伦谓当从此。”水海按:马氏《老子核定文》即校订为“是謂入死門”。
0346

《老子》21_今译

通德的法则,仅只依从于大道。道作为物,广大濛茫恍惚不明。恍惚不明广大濛茫,其中有形象可见。 广大濛茫恍惚不明,其中有实物存在。幽隐深远似不可现,但其中则真实不虚(,含有万物的本质)...
04215

《老子》07_02_校笺_04_王昶

王昶云:“邢州无‘且’字。”
02712

《老子》38_09_校笺_09_水海

水海按:严遵《指归》云:“夫禮之為事也,中外相违,華盛而实毁,末隆而本衰。禮薄于忠,权轻于威,信不及義,德不逮仁。為治之末,為亂之元,诈伪所起,忿争所因。故制禮作乐,改正易服,进退...
0265

《老子》41_07_校笺_05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各本作‘谷’,‘俗’之省也。言高上之德,反如流俗,即和光同尘之义。”
0527

《老子》64_述评

《老子》在这一章节里谈了一些发展、变化的观点,他又以发展变化的辩证观点作为自己“无为”政治主张的哲学基础,所以有人指出老子这一章是明无为之旨(魏源语)的。 老子指出,“其安也,易持...
0448

《老子》51_06_校笺_05_毕沅

毕沅云:“《说文解字》:‘毒,厚也;’《释名》:‘亭,停也;’据之是亭、成、毒、熟声义皆相近。”
0379

《老子》68_04_校笺_10_高明

高明云:“马氏(指马其昶)所謂‘古之極’中之‘古之’二字,乃為下章‘用兵有言’之前文而窜于此者。按今本旧读,则曰‘是謂配天古之極’。俞、马二氏初创此说,曾得到奚侗、马叙伦、高亨、朱...
0576

《老子》74_01_校笺_06_张煦

张煦云:“苏、林、葛无‘常’字,各本‘如之何’作‘奈何’。”水海按:据道藏苏辙本经文及注文皆有“常”字。
0526

《老子》14_03_校笺_05_易顺鼎

易顺鼎云:“‘搏’乃‘搏’字之误。‘搏’即《淮南子·俶真训》‘搏垸刚柔’之‘搏’。《一切经音义》引《通俗文》‘手团曰摶’,是也。《易·乾凿度》云:‘視之不見,聽之不聞,循之不得,故...
0398

《老子》31_08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、乙本同。今从甲、乙本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御注三本、楼正本、李约本、陆希声本、强思齐本、杜光庭本、陈象古本、苏辙本、陈景元本、李霖本、吕知常本、吕惠卿本、邓锜本、杜道...
04513

《老子》22_01_校笺_01_校勘

二此句,帛书甲本“全”作“金”,“正”作“定”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;乙本前句同,后句“枉”假作“汪”(上古二字皆为影纽阳部)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御注三本...
0297

《老子》10_02_校笺_05_张煦

张煦云:“葛‘氣’作‘炁’,无‘如’字,苏亦无‘如’字。”
03113

《老子》67_07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儉’约也。儉约,故能不暴殄天物,而使天下不尚奢侈,家给人足,可谓廣矣。”
04515

《老子》26_01_校笺_06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‘靖’,按:各本及《文选·秋声赋》注、《答何劭诗》注引并作‘静’。此是。”
02413

《老子》71_音韵_04_水海

水海按:“知不知,尚矣;不知知,病矣。”尚【zǐan】、病【bian】为韵,二字皆入阳部。又,两“矣”字为虚字脚,故此为富韵。又,知【tǐe】、知【tǐe】为韵,知入支部;尚【zǐan】、病【bi...
02512

《老子》36_08_校笺_06_毕沅

毕沅云:“《韩非子·喻老》亦作‘邦’;河上公、王弼及《庄子·胠箧篇》、《后汉书·翟酺传》引并作‘國’。《说苑·君道篇》引作‘國之利器,不可以借人’。”
0496

《老子》13_音韵_03_水海

水海按:“龍辱若驚,貴大梡若身。何謂龍辱若驚?龍之為下也,得之若驚,失之若驚,是謂龍辱若驚。”驚【kǐen】,耕部;身【cǐen】,真部。因耕部【en】和真部【en】,主要元音相同(不属于对...
04313

《老子》48_02_校笺_07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‘為道者日損’,言圣人為无為之道者,以情欲日損為目的;情欲日損,务欲天下复返虚无也。”
0506

《老子》31_03_校笺_04_罗振玉

罗振玉云:“景龙、敦煌二本均无‘者’字。”
05212

《老子》41_11_校笺_08_蒋孔阳

蒋孔阳云:“‘大音希聲’中的‘大’,有两个含义:一是‘大小’的‘大’,二是最完美的意思。因此,‘大音’就是最大或最完美的聲音。音乐是聲音的艺术,‘大音’运用到音乐上,可以说是‘最完...
04114

《老子》47_04_校笺_04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‘知’当作‘至’。‘名’,白、张嗣成及《韩非子·喻老》引作‘明’,当从之。然‘名’、‘明’实一字(详余撰《说文解字·六书疏证》)。”
0471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