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典汇编数据 第143页

《老子》27_11_校笺_09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作“知”。帛书本和《韩非子·喻老》引即作“知”。“知(zhì)”,后来写作“智”,智慧、聪明之谊。《集韵》:“智,或作‘知’。”徐灏《说文解字注笺·矢部》:“知,...
0489

《老子》71_02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不知知,病矣’,古本。道不可知,人能知乎不知之处者,庶几于道矣。故《庄子》曰:‘知止其所不知,至矣。’然则不知而妄知为病矣。”
0458

《老子》04_05_校笺_02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吾不知誰之子’,纂微、司马、陈并无‘之’字。‘象帝’,李如字,象,似也。”
03911

《老子》22_09_校笺_05_魏源

魏源云:“河上作‘夫惟不矜,故天下莫之争’。”水海按:河上公注云:“此言天下贤與不肖,无能與不争者争也。”是河上公本则作“故天下莫能與之争”。魏氏有误明矣。
02910

《老子》11_05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缺文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乙本如此,今从乙本。今诸通行本“牖”后有“以為室”三字。
03314

《老子》76_05_校笺_07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高本汉二‘處’字并作‘居’。‘堅强處下’,彭、傅、赵同此石。盖即草木为喻,以明根干堅强處下,枝叶柔弱處上也。”水海按:彭耜上句作“故堅强居下”,朱谦之校误。
0278

《老子》72_03_校笺_05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‘夫惟无猒,是以无猒’,范同此。彭、白、二赵、吴‘惟’字同此,各本作‘唯’。两‘无’字各本作‘不’,是也。上‘猒’字吴、潘作‘狎’,当从之。”
0296

《老子》66_04_校笺_04_罗振玉

罗振玉云:“‘必以’,御注本、敦煌辛本均作‘以其’。”
04814

《老子》11_04_校笺_02_河上公

河上公注云:“埏,和也。埴,土也。和土以為饮食之器。器中空虚,故得有所盛受。”
05115

《老子》09_04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前句“驕(简作骄)”作“”,后句同此;按:“”则为“驕(简作骄)”的别构,居乔切,今音为jiāo;《字汇》谓“馬高六尺”为“驕”。而《说文》谓“驕,马高六尺为‘驕’,...
04711

《老子》20_02_校笺_12_水海

水海按:刘师培、易顺鼎之说是。帛书甲本正作“訶(简作诃)”,乙帛正作“呵”。通行本作“阿”者,为“訶”的借字(上古二字皆为歌部),“訶”,大声斥责,大声喝叱,非难,责难,责备。《说...
0355

《老子》59_02_校笺_07_卢文弨

卢文弨云:“‘服’,凌本作‘復’。王弼本作‘復’,《释文》‘復音服’。”
0479

《老子》08_03_校笺_15_古棣

古棣云:“《周易·系辞上》:‘乾坤幾乎息矣;’《礼记·乐记》:‘知乐则幾於礼矣;’《庄子·渔父篇》:‘幾於不免矣;’《吕氏春秋·大乐篇》:‘则幾於知之矣。’此四句的‘幾於’也都是亟...
06312

《老子》58_06_校笺_02_河上公

河上公注云:“‘奇’,诈也。人君不正,下虽正,復化上為诈也。善人皆復化上為訞祥也。”
0438

《老子》38_09_校笺_11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‘前識者’,前人而識也,即下德之伦也。竭其聪明以為前識,役其智力以营庶事,虽得其情,奸巧弥密,虽丰其誉,愈丧笃实。劳而事昏,务而治薉,虽竭圣智,而民愈害。舍己任物,则无...
0426
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11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《文子·自然篇》:‘故太上,下知而有之。’亦作‘下知’。《韩非子》‘智’字当读‘知’,观其下文‘此言太上之下,民无说也’一语,可证。刘氏读‘知’为‘智’,非是。马氏一则...
05211

《老子》77_音韵_02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诸说均不全。此章与、舉、與(補)、餘、下、者、處、邪,皆鱼部,实通篇一韵。恃、處非韵,武内说误。”
04812

《老子》20_05_校笺_10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广明本、室町本作‘荒’,(景龙)碑本作‘忙’。‘忙’与‘茫’同,实‘芒’字,‘芒’借为‘荒’,即今‘茫’字。《诗经·长发》‘洪水芒芒’,《玄鸟》‘宅殷土芒芒’,传‘大貌...
04212

《老子》36_音韵_01_江有诰

本章节江有诰韵读謂:明、剛、强韵(阳部),淵、人韵(真部)。姚文田謂:張、强韵。奚侗謂:張、强、興、與、明为韵。興韵張、强、明,是蒸阳相转,如《易林》“豫之节”,堂、翔、行、興相韵...
04815

《老子》20_10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纍呵如□□□”,“呵”为“兮”之时译,损缺“无所歸”三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作“纍呵怡无所歸”,“呵”为“兮”之时译。“怡”为“似”之假借(二字上古皆为邪母...
0316

《老子》31_11_校笺_02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是以偏將軍處左,上將軍處右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、陈并无‘是以’字。‘言居上势則以喪禮處之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、陈并无‘居上势則’四字,程‘势’作‘世’。”
05815

《老子》27_音韵_03_江有诰

江有诰云:“‘解’胡买、佳买、古买三切。按古有入声,当与麦部并收。《老子·巧运篇》:‘善鍵无繩約而不可解’与‘迹’、‘策’叶。”(《唐韵·四声正·十二蟹》)
03511

《老子》29_04_校笺_06_魏源

魏源云:“‘故物’,苏辙作‘凡物’。”
03415

《老子》54_03_校笺_09_罗振玉

罗振玉云:“景福本无‘之’字,下同。景龙、御注、敦煌三本均无‘於’字,下四句同。又敦煌本‘乃’作‘能’,下四句‘乃’字同。御注‘眞’作‘貢’。”
03315

《老子》65_04_校笺_03_劳健

劳健云:“诸家解此‘德’字亦如‘道德’之‘德’,非也,当通作‘得’。谓以知治國,國斯賊焉;不以知治國,國斯得焉。句中两‘之’字,义犹‘則’也。或作‘福’者,疑即误会字义所改。”
07612

《老子》67_02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夫唯□,故不宵”,前句损文,当为“大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校补为“大”;“宵”则与“肖”通(上古二字皆为心纽宵部)。帛书乙本作“夫唯不宵,故能大”,“宵”通“肖”,...
04013

《老子》52_07_校笺_06_成玄英

成玄英疏云:“光照外也,既即照而忘韬光晦迹歸明于昧,故云‘復歸其明’也。下文云‘光而不耀’也。”
0505

《老子》70_02_校笺_04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天下莫能知,莫能行’,古本作‘而人莫之能知,莫之能行’。”
0436

《老子》79_04_校笺_02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'按:《后汉书·郎觊传》'觊上便宜七事'引《周易》曰:'天道无親,常舆善人。'伦按:'與'读與助之與。'
05311

《老子》69_05_校笺_04_陶绍学

陶绍学云:“王弼注曰:‘非欲以取强无敵于天下也;’则王本亦作‘无敵’。今作‘輕’字,殆后人所改。”(引自马叙伦著《老子校估》)
040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