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59_07_校笺_09_张煦
张煦云:“吕、赵‘柢’作‘蔕’。文津‘道’作‘身’。”
《老子》34_06_校笺_04_薛蕙
薛蕙云:“‘是以聖人’,一作‘是以聖人能成其大也’。”水海按:薛本无“能成其大也”。
《老子》22_01_校笺_17_王安石
王安石云:“方則易挫,曲以应之,此所以能全也。直則易折,故枉以待之,此所以能直也。”
《老子》26_03_校笺_14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甲本、乙本与今本勘校有两处差异:今本‘榮觀’二字,甲、乙皆作‘環官’;今本‘超然’二字,甲、乙本皆作‘昭若’。···‘榮觀’、‘環官’究竟有何关系?哪个為是?按:‘榮...
《老子》15_06_校笺_10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强本引成疏经文:‘儼若客。’是成作‘儼若客’。强本嚴遵注:‘常如儼客,不為主人。’是嚴遵作‘客’。王本‘容’字与‘客’形近而误。‘客’與‘釋’、‘樸’、‘谷’、‘濁’為...
《老子》02_03_校笺_08_王昶
王昶云:“易州、开元御注本无‘之’字,六句皆然。”
《老子》62_06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‘不如進此道也’,河上、王弼‘進’上有‘坐’字,无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5_08_校笺_04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用不可既’,御注、河上作‘用之不可既’,王弼作‘用之不足既’。”
《老子》67_13_校笺_15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夫慈,以戰則勝,以守則固”。“慈”是三宝之首,老子在这里讲的是行“慈”在用兵方面的社会效果,强调守“慈”,戰則勝,守則固,可见守“慈”的重要意义。《孙子兵...
《老子》80_07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“‘相望’、‘相聞’,近也;‘至老死’,久也。近而且久,不相往来者,各足故也。道足,则无事咨询;财足,则不相乞假。‘使民至’,一无‘使’。‘而不相往來’,一无‘而’,‘相’...
《老子》01_07_校笺_06_高明
高明云:“与今本校勘,世传本均较帛书多出四字,即句首‘此’字、‘出’后‘而’字与‘謂’后‘之玄’二字,读作‘此两者同出而異名,同謂之玄,玄之又玄,众妙之門’。彼此经义虽无原则差异,...
《老子》64_14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无“歸”字。《韩非子》有“歸”字,应为衍文。“復”,為返还之义,《说文》云:“復,往来也,从彳,夏声。”“復”的古字当为“夏”(见马叙伦说),《说文》云:“夏...
《老子》13_05_校笺_04_张煦
张煦云:“林(希逸)无‘是謂···’一句。”
《老子》22_02_校笺_11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楼正‘敝’作‘蔽’。《释文》出‘蔽’字,则王本‘敝’作‘蔽’,当据改正。”
《老子》48_01_校笺_07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有‘者’字是也。帛书乙本作‘為學者日益,聞道者日損’,文义尤胜。”
《老子》28_10_校笺_06_俞樾
俞樾云:“‘聖人用之則為官長’,按:此河上公本也。河上注曰:‘聖人升用,則為百官之元長也;’是其本作‘聖人用之’。至王弼注曰:‘聖人因其分散,故為之立官長;’則当作‘聖人因之’,方...
《老子》41_06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夷’,等也。‘纇’,古本音‘耒’,丝节也。河上作‘類’,今从古本。道之明者,微妙幽玄,故如昏昧。道之進者,不与物争,故如退缩。道之夷者,高下随宜,故如不平等也。”
《老子》09_音韵_02_奚侗
奚侗云:“已、保、守、咎、道为韵。之尤互转,如《周易·恒》以‘道’韵‘已’、‘始’也。”江永《古韵标准》上声第十一部“保”字本证:“‘永言保之’韵考、寿,‘他人是保’韵栲、扭、扫、...
《老子》20_15_校笺_14_张煦
张煦云:“吕等作‘我獨悶悶’。吕作‘忽若海’,林、赵同王弼,苏、葛作‘忽兮若海’。”水海按:道藏苏辙本经文作“忽若晦”,注文作“忽焉若晦”。
《老子》57_07_校笺_06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‘令’字,景龙碑、河上本等皆作‘物’,以《老》校《老》,当从之。三章:‘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;’十九章:‘绝巧弃利,盗贼无有;’五十三章:‘财货有余,是谓盗夸;’皆...
《老子》10_07_校笺_06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下经云:‘道生之,德畜之’;此云生之畜之者,谓人君法道清静,令物得遂其生,成效德弘济,令物各尽其畜养,故云‘生之畜之’。”
《老子》58_08_校笺_03_陈景元
陈景元云:“‘劌’作‘穢’,浊穢也。有道之君,率性清廉,使物之自化耳。而不以己之洁白扬彼之污。但使物知劝而洗除穢浊矣。自此以上皆悶悶之政,非察察之治也。古作‘劌’,伤也,言聖人廉以...
《老子》77_05_校笺_06_陆希声
陆希声云:“人道則不然,損其不足之民而奉有餘之君。孰能法天之道以為人道,損己之有餘以奉天下之不足,其唯有道者乎!”(参见焦竑《老子翼》引陆希声注)宋常星云:“人之道,却與天道相反。...
《老子》66_05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此两句承上文“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,必以其言下之;其欲先民也,必以其身後之”而言,前文既谓“聖人”,此处即不当重复。上文两處作“民”字,此两句中亦应作“民”而不应作“人”。“...
《老子》18_02_校笺_16_王安石
王安石注云:“道隐于无形,名生于不足。道隐于无形,则无小大之分。名生于不足,则有仁義、智慧差等之别。仁者,有所爱也;義者,有所别也。以其有爱有别,此大道之所以廢也。智者,知也;慧者...
《老子》78_音韵_01_校勘
本章江有诰韵读谓:强、剛、行韵(阳部),垢、主韵(侯部,主,朱掫反),祥、王韵(阳部),言、反韵(元部,反,平声)。武内义雄谓:祥、王、反韵,盖误。
《老子》14_08_校笺_05_卢文弨
卢文弨云:“河上当是作‘繩繩’,无‘兮’字,故陆云然,今《释文》少一‘繩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0_07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“而春登臺”,“而”,今通行本多作“如”,王引之《经传释词》卷七:“而,猶若也。若與如古同声,故而训为如,又训为若。”《周易·明夷》“君子以莅衆,用晦而明”,虞翻注:“而,...
《老子》11_01_校笺_11_河上公
河上公注云:“古者車三十幅,法月数也。共一轂者,轂中有孔,故众輻共凑之。治身者当除情去欲,使五藏空虚,神乃归之。治国者寡能,揔众弱共扶强也。”
《老子》37_05_校笺_12_徐梵澄
徐梵澄云:“守道,则萬物將同此自然之化。其有不顺不同此自然之化者,必作。作者,变也。变者则以此道鎮之,则静,静则自然而正。鎮静,难言也。夫將不辱,不失也。自来以鎮静而免大祸,挽大难...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