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典汇编数据 第167页

《老子》35_01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前句帛书甲本同,后句损掩“天下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乙本同此二句;今从乙本。傅奕本、王真本、范应元本“象”下皆有“者”字,作“執大象者,天下往”。其他通行本皆同帛书乙...
0317

《老子》23_01_校笺_16_高延第

高延第云:“希,罕也。希言,即贵言之意。谓太上以自然之道化民,不為言语条教,故化成可久。”
03315

《老子》77_09_校笺_05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斯不見賢’,各本作‘其不欲見賢’,高翻句末有‘邪’字。”
03415

《老子》39_12_校笺_02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高以下為基’,司马‘以’上有‘必’字。”
03910

《老子》33_08_校笺_06_张松如

张松如云:“‘忘’、‘妄’都讲得通,但都不及‘亡’字义胜,盖‘得正而毙’、‘无怨恶于天下’,意甚平平;‘不忘’,当即不为人所忘,是必生而有之,为而恃之矣,似非老旨。今译‘不亡’为‘...
010210

《老子》21_05_校笺_08_张煦

张煦云:“吕‘幽’作‘窈’,无‘冥’下‘兮’字。”
03911

《老子》47_03_校笺_19_水海

水海按:钱钟书、陈鼓应说是也(参看后文“述评”一节)。古棣对《老子》原旨理解有误,故不从。
0545

《老子》56_04_校笺_12_张舜徽

张舜徽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并有此六句,知非后人误衍。惟甲、乙本作‘挫其鋭而解其紛’在‘和其光,同其尘’之上,与今本异耳。塞兑閉門,谓人君閉明塞聪也;挫鋭解紛,谓人君摧折己之锋芒,消除...
02715

《老子》25_10_校笺_04_张松如

张松如云:“按:这四句一般通读作‘王(原作人,今改)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’。读得虽然顺口,含义似忒纡曲,王、地、天、道、自然,五者叠相法,实义云何,终觉不甚明了。莫若李约...
0437

《老子》56_06_校笺_04_张煦

张煦云:“(‘不可得而親’)葛、吕‘不’上有‘故’字。(‘亦不可得而疏’)吕、林、赵无‘亦’字,下同。”
05114

《老子》36_06_校笺_17_唐玄宗

唐玄宗疏云:“欲歙,先與之張;欲弱,先與之强,而卒令其歙弱者,是柔弱之道能制勝於剛强也。故云‘柔弱勝剛强’。”
0385

《老子》28_08_校笺_08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‘忒’,敦煌本作‘貸’,按‘貸’假借為‘忒’。《礼记·月令》‘毋有差貸’,即毋有差忒也。章炳麟《新方言》曰:‘《月令》注:不貸,不得过差也,貸本作忒。今人谓过曰忒,如过...
0538

《老子》10_06_校笺_04_毕沅

毕沅云:“‘无以為’,河上公作‘无知’。以上六句,河上公并无‘乎’字。李道纯曰:‘有乎字者非。’沅按:《淮南子》引并有‘乎’字。有‘乎’字者是。”
0357

《老子》66_01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善下’,‘下’,遐嫁反。”
0536

《老子》46_05_校笺_09_于思伯

于思伯云:“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作‘故禍莫憯於欲利’。”
04515

《老子》27_02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善言者无瑕謫’,古本。‘瑕’,玉病也,又过也。‘謫’音摘,罚也,责也。‘者’字,司马公注同古本。善言事者,中节,故无过责。”
02515

《老子》62_01_校笺_12_水海

水海按:高说是。谓“奥”为“暖”、“暖”、“藏”等皆不妥。“奥”,犹“主”也。“注”乃为“主”之假借(二字上古皆为章纽侯部),故“奥”、“注”义可通。据夏竦《古文四声韵》卷四出“奥...
09212

《老子》33_陈黻宸

陈黻宸云:“我谓老子之明,非以昧为明也。老子明甚所明,而不明人之明。故人明于知人,而老子明于自知。明于自知,故其明若昧,然其昧也,乃所以为明也。老子之强,非以弱为强也。老子强其所强...
0466

《老子》63_02_校笺_06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‘大小多少’,即下文‘天下難事必作於易,大事必作於細’之说,谊非不可解。六十四章‘九层之台,起於累土;千里之行,起於足下’,亦即本此。此谓大由於小,多出於少。《韩非子》...
03410

《老子》56_02_校笺_03_古棣

古棣云:“‘塞其兑,閉其門’,五十二章出现过,该章是讲认识论的,这两句是应有之文。此章,参看下文可知也应有这两句,不能一见有两句重出,就断言一定有一处是衍文或错简,而应具体分析。”
0567

《老子》27_今译

善于行走的人,不留车辙、足迹;善于言谈的人,不会留下语病和过失(,而被人指责);善于计算的人,不使用筹码等计算器具(,而精于心算);善于关闭门户的人,虽然不用横的和直的门门,关闭了...
04112

《老子》53_05_校笺_11_水海

水海按:“服文采”:“服”,穿(衣服),名词用如动词。“文”,线条文错的图形,即所谓“文饰”。此句是对“盗竽”(失道的统治头子)饰伪外华形象的描绘。“带利劍”:“带”,佩带,动词。...
02810

《老子》11_01_校笺_06_饶宗颐

饶宗颐云:“‘卅幅’,‘卅’字惟玄本(索洞玄本)同,他本并作‘卅’。敦煌本成玄英《老子开题》云:‘古有三十分為二文,今时卅总為一字,有此离合,故少一文也。’按:系师葛本不足五千言,...
0328

《老子》51_08_校笺_01_校堪

此句,帛书甲本同;乙本作“是胃玄德”,“謂(简作谓)”作“胃”,为“謂”的假借,或为“謂”之省形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為“謂”。今从甲本。传世诸本皆作“是謂玄德”,同帛书《乙本释文》...
03910

《老子》55_05_校笺_06_俞樾

俞樾云:“按:‘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’,‘全’字之义未详,王注曰‘作,长也,无物以损其身,故能全长也’;说殊未安。河上公本‘全’作‘峻’,而其注曰:‘赤子未知男女之合会,而陰作怒者,...
02814

《老子》31_08_校笺_11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傅本作‘若美必樂之,樂之者,是樂殺人也’。室町本作‘而美之者,是樂殺人也’。遂州本同敦本(敦煌本作‘若美必樂之,是樂煞人’),但‘煞’字同傅本作‘殺’,敦本作‘煞’。按...
04213

《老子》64_02_校笺_03_张舜徽

张舜徽云:“按:帛书甲本作‘其安也,易持也’。以此例之,下数句必皆有‘也’字,语法相同。”
0399

《老子》20_07_校笺_04_纪昀

纪昀云:“‘如春登臺’,按:‘春登臺’,一本作‘登春臺’。”
0498

《老子》64_今译

事情处在安定(未起变化)之时,就容易掌握;事变尚未出现征兆迹象之时,就容易谋得解决;事物处于脆弱的状态之下,就容易被挥弃;事物尚在微细的情况之下,就容易散失。在事故没有发生以前,就...
0517

《老子》65_今译

古代遵循道的人,不是使民人巧伪奸诈,而是使民人憨厚淳朴。民人之所以难于治理,就在于他们巧诈有诡计。所以,以曲巧诈伪掌管国家的人,是国家的破坏者;以淳朴无为掌管国家的人,是国家的有德...
031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