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39_09_校笺_06_罗运贤
罗运贤云:“《太平御览》五四引‘盈’作‘清’。”
《老子》13_03_校笺_13_劳健
劳健云:“‘寵為上,辱為下’,景福本如此。傅、范与开元本、诸王本皆作‘寵為下’一句;景龙与河上作‘辱為下’一句。以景福本证之,知二者皆有阙文。道藏陈景元、李道纯、寇才质诸本并如景福...
《老子》22_01_校笺_16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曲者,委曲从顺者也。言人能委曲从顺,不與物忤,則可以全身,故云‘曲則全’。枉者,受屈于物。直者,可以正曲也。《春秋》曰:‘正曲為直;’言人虽不與物忤,若物来枉己,己能...
《老子》80_今译
使国家区域小,使民众人口少,即使有十倍百倍于人力的工具也不使用;使民众重视生命而离别迁徙。有车舆和舟船也不乘用,有盔甲和兵器也不施用。使民众恢复结绳而用以记事。民众认为自己吃的食物...
《老子》24_06_校笺_22_徐梵澄
徐梵澄云:“以义理言:人而有德美事功,自然彰明者也;而必自加表扬,高自矜许,皆不需者也。譬如‘餘食、贅行’,乃为人所轻。”
《老子》39_15_校笺_18_水海
水海按:“致”与“至”通(上古二字皆为质部),帛书本作“至”,当为原字。“數”,帛书甲、乙本均有此字,可证《老子》本文之“數”不为衍文,马说非是。关于“輿”,此则为《老子》本字,或...
《老子》31_01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夫兵者,不祥之器□”,句末“也”字损掩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傅奕本、白文本“兵”作“美兵”,无“也”字,谓“夫美兵者,不祥之器”。道藏河上公本...
《老子》24_今译
自我吹嘘的人,就不会有所成就;自我标榜的人,反而不能显扬;自我推荐的人,反而不能被了解;自认为有功劳的人,反而不被认为有功绩;自负骄矜的人,反而不能长久。从“道”的角度来说,这些人...
《老子》27_03_校笺_14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馆本作‘笇’。《论语·八佾篇》集解:‘多笇饮少笇,《释文》:笇,籌也。’朱骏声曰:‘筭长六寸计历數者,从竹从弄,会意,言常弄乃不误也。字亦作笇。’”帛书《乙本释文》校注...
《老子》76_音韵_02_武内义雄
武内义雄云:“‘兵强則灭,木强則折’,《列子·黄帝篇》引老聃语。《老子》第七十六章,亦载此语,文不同。滅、折韵。”水海按:《老子》经文不作“兵强則灭,木强則折”,故不存在“滅、折韵...
《老子》31_13_校笺_06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(景龙本)‘哀禮’,各本作‘喪禮’。”
《老子》33_05_校笺_05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知万物皆备于我者,则莫富于此也。”
《老子》04_01_校笺_13_罗运贤
罗运贤云:“《说文》及《初学记》二十三引并‘之’字绝句。”
《老子》33_08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张松如、古棣、高明之说皆非是。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死而不忘者,壽也”。“忘”,若作“亡”,《说文》謂“逃也”,《玉篇》謂“死也,去也,逃也,无也”;孔颖达疏《周易·旅》“亡”...
《老子》31_07_校笺_09_卢文弨
卢文弨云:“今作‘恬惔’,易州石刻同。《说文》:‘惔,忧也。’非此。‘恢’亦形近而误。”
《老子》42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三句,帛书甲本损掩;帛书乙本损缺“萬物”二字,今据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傅奕本、景龙本等本校补。
《老子》05_05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蒋说不妥。“言多”可勿论。不能于彼说过“希言”、“不言”,便肯定于此就不能作“多聞”而也必作“多言”,类比不能定為确证。且此“多聞數窮”,“數(shuò)”则训為“速也”(见...
《老子》12_01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五色’,青赤白黑黄也。‘令’,力征反。‘盲’,陌庚反。”
《老子》46_01_校笺_08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按:《文子·精诚篇》云:‘惟夜行者能有之,故卻走馬以糞,車轨不接于远方之外。’或以‘車’字连上读,亦可为吴说作证。然《淮南子·览冥训》云:‘故卻走馬以糞,而車轨不接于远...
《老子》62_04_校笺_05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此喻说也。言不善之人,亦在教之而已。人言行不善,何棄遗之有乎?当导之以善道,冀从化而悛恶,不可棄之而不化,故云:何棄之有?”
《老子》10_07_校笺_06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下经云:‘道生之,德畜之’;此云生之畜之者,谓人君法道清静,令物得遂其生,成效德弘济,令物各尽其畜养,故云‘生之畜之’。”
《老子》20_10_校笺_15_石田羊一郎
石田羊一郎云:“‘不足’二字,涉上文‘以為文而不足’衍。‘似’字,捝去人旁。”
《老子》62_05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馆本‘拱’作‘供’,下有‘之’字。《文选》谢玄晖《鼓吹曲》注引‘駟馬高蓋’,疑误记,增‘高蓋’二字。”
《老子》33_02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马、朱说皆是。又,“自知者明也”:《老子》上句先肯定“知人”,此句强调的是“自知”,“自知”才是“明”,即所謂“自知之明”,“自知”是超于“智”之上的(见前引王弼注文)。 ...
《老子》27_今译
善于行走的人,不留车辙、足迹;善于言谈的人,不会留下语病和过失(,而被人指责);善于计算的人,不使用筹码等计算器具(,而精于心算);善于关闭门户的人,虽然不用横的和直的门门,关闭了...
《老子》60_03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高亨释“非”为“不唯”(义即“不只”、“不但”、“不仅”)之合音,于义为长。 又,河上公注云:“以道德居位治天下,则鬼不敢见其精神以犯人也。其鬼非无精神,邪不入正,不能傷自...
《老子》20_13_校笺_02_傅奕本
傅奕本校注云:“‘沌沌兮俗人皆昭昭’,‘沌’殊伦切,粹也。”
《老子》20_14_校笺_08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王弼作‘我獨昏昏’。”
《老子》52_02_校笺_13_水海
水海按:“母”是道,“子”是天下萬物。道是天下萬物之始。既得到萬母之母,又知萬物乃道之所生,进而守道以存萬物,崇本而举末,则可终身不危殆矣。
《老子》03_06_校笺_05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二十七章王注,系约引此章,非《老子》原文也,阅其‘不尚賢’下增一‘能’字,三‘使’字皆改作‘則’,可知。易说非是。‘難得之’三字,当为《老子》经文。十二章:‘難得之...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