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81_07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而不争’,‘争’,争斗。注同。”
《老子》22_05_校笺_02_张煦
张煦云:“文津阁本‘是’作‘視’。”
《老子》30_02_校笺_14_水海
水海按:古棣说是也。“楚棘生之”,甲本作“楚朸生之”,乙本作“□棘生之”,两本对照、合校,即知作“楚棘生之”。“楚棘”即为楚语物名词。“楚”字,古棣已释,不再赘语。“棘”,扬雄《方...
《老子》59_06_校笺_02_张煦
张煦云:“赵不重‘有國’二字。”
《老子》23_01_校笺_06_奚侗
奚侗云:“希言顺乎自然,与第五章‘多言数穷’相反。然以文例求之,必有偶语,上下或有捝简。”
《老子》57_10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易州无‘而’字。··《文子·微明篇》引‘我无事’句在‘我无為’句上。《盐铁论·周秦篇》引‘我’字作‘上’,譣弼注曰:‘上之所欲,民从之速也。’是汉魏以前本皆作‘上’也。...
《老子》45_07_校笺_10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万物因之(静)以生,生托静而起,故知静為生本,亦為躁君。取喻大成大满,由能缺能冲,所以无弊无穷,而致生尔。夫能无為清静者,则趣生之本。此劝人当务静以祈生,不当轻躁而赴...
《老子》29_02_校笺_02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夫’字,阮籍同古本。”
《老子》75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三句,帛书甲本“其”作“亓”,“税”借作“说”(二字皆从“兑”取声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正;帛书乙本“其”亦作“亓”,“税”则借作“跷”(《龙龛手鉴》谓“”为“羊拙反”,《字汇补·...
《老子》24_01_校笺_16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皆作“炊者不立”,而不是今通行本的“跂者不立”或“企者不立”;并皆无今通行本之下句“跨者不行”,或某些传本之上句“喘者不久”。不大可能是帛书甲、乙本都抄写错了。...
《老子》53_04_校笺_05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法京敦丁本作‘苗’,罗卷本作‘蕪’。《说文》‘苗,艸生于田者。’《公羊传·桓公四年》注‘苗,毛也。’此亦‘蕪’之假借。‘蕪’,《说文》‘薉也’,《周语》‘田畴荒蕪’,注...
《老子》57_01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正’字,傅奕、陈碧虚并云‘古本作政’。然‘政’者,正也,义通。”
《老子》31_05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刘之说是也。《文子·微明篇》引作‘非君子之寳’。《文子·上仁篇》引曰:‘兵者,不祥之器,不得已而用之。’释慧皎《高僧传》的《八义解论》曰:‘兵者,不祥之器,不获已而用之...
《老子》65_05_校笺_09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遂州、磻溪、柰卷、王羲之本均作‘楷式’,傅、范、高作‘稽式’。……虽‘稽’、‘楷’古混,《庄子·大宗师篇》‘狐不偕’,《韩非子·说疑》作‘狐不稽’。稽式亦即楷式,但‘楷...
《老子》21_06_校笺_07_王弼
王弼注云:“信,信验也。物反窈冥,则真精之极得,万物之性定,故曰‘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’也。”
《老子》55_09_校笺_05_古棣
古棣云:“各本‘謂之不道’上有‘物壯則老’四字。马叙伦说:‘此文已见三十章,乃因错简而复出者也。’高亨说:‘似后人误读上文强字为强弱之强,引《老子》经文以释之,遂致重出耳。’按:本...
《老子》39_09_校笺_09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谷得道用,而能虚受,当须盈满,若矜用盈满,將恐至于枯竭,不能流润也。”
《老子》53_音韵_02_古棣
古棣云:“顾炎武说:‘夸’音枯,《说文》‘夸’从大于声,‘盗夸’杨慎改为‘盗竽’,謂本之《韩非子》,而不知古人读‘夸’为刳,正与‘除’为韵也。顾说不能为据,上古音韵,‘夸’、‘竽’...
《老子》30_08_校笺_12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强本成疏引经文云:‘謂之非道,非道早已;’是成作‘謂之非道,非道早已’。”
《老子》14_05_校笺_06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杜道坚本、李霖本‘故’下有‘復’字。按:泰初时期,天地未辟,既无声色,亦无形质,此种境界,不可致詰,亦不可思议。老子以為此即最高之道,无以名之,姑名之曰‘一’也。故此‘...
《老子》64_10_校笺_02_焦竑
焦竑云:“‘聖人无為’,一上有‘是以’,一无‘聖人’。”
《老子》71_03_校笺_10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遂州本无‘夫唯病病,是以不病’二句,同此石(景龙碑)。今按:《广雅·释诂三》:‘病,难也。’《论语》‘尧舜其犹病诸’,孔注:‘犹难也。’‘聖人不病,以其病病,是以不病’...
《老子》26_02_校笺_03_范文元
范文元云:“‘是以君子終日行,不蘺輜重’,‘蘺’,去声。‘重’,去声。君子,成德之名。輜,庫車也。《字林》:‘载衣物車,前后皆蔽,若今庫車。’重者,车所载之物也。”
《老子》38_08_校笺_03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忠信之薄’,御注作‘之簿’,下‘不處其薄’亦然。”
《老子》74_01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民常不畏死,如之何其以死惧之’,古本。谓民之争利犯法而常不畏死者,由上之人有为多欲而然也。在上者只当清静无欲而使之自化,如之何更以死罪惧之?”
《老子》36_04_校笺_05_劳健
劳健云:“‘將欲奪之’,范与《韩非子·喻老》作‘將欲取之’。范注:‘取,一作奪,非古也。’按‘翕’、‘弱’,‘張’、‘强’,‘廢’、‘奪’,‘舉’、‘與’,皆两句相间成韵,当作‘奪...
《老子》59_03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譣河上注曰:‘是謂重積德于己也。’是河上亦作‘是謂’。今河上作‘謂之’,盖后人据别本改矣。”
《老子》33_01_校笺_10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人能虚静,则可以知人,可以自知。知人以智言,非私智也,猶止水之燭物也。”
《老子》42_06_校笺_13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孤、独、鳏、寡,乃不善之事,以此為惡,人之常情,而王公贵人,用斯自牧,足明贵以贱為本、高以下為基,以劝脩行之人,必须处心谦顺。”
《老子》27_11_校笺_13_陈奇猷
陈奇猷云:“《老子》本意謂不貴其師、不愛其資为智,雖有智慧而必以大迷处之。而韩非此喻则以文王师太公、資费仲为智,若不师太公、資费仲,则文王雖智,亦必大迷失也,与《老子》原意正相反。...